大学能源经济专业3年投资30亿元 华立欲做“智能制造”大工匠
目前,华立已经在杭州地区的五常、、青山湖,湖北的武汉和随州,云南的昆明,东南亚的泰国全面实施项目投资,一张华立全球智能制造“新蓝图”已然展开。
深耕制造业40多年的华立,一直在探寻智造解决方案。华立曾对周边的一些企业调查后发现,城西有不少双创企业在产品成熟等待量产时,会选择把智能硬件委托给外地企业生产,而当地没有高效的智能制造是重要原因。发现痛点之后,华立比较了走在全球智能制造前列的企业,最终请来了在智能制造的“导师”西门子。
随着个性化消费时代的到来,过去标准化、大批量的生产模式已无所适从。智能制造正是打开这扇制造难题大门的钥匙,让个性化、批量化、及时化的生产方式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
在汪力成看来,“工匠”不是单指优秀的手工业技术,而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态度,以及对满足用户需求的决心。对此,汪力成认为在互联网思维和工匠两手抓的同时,以创新驱动的几何倍数不断探索和改进自身的制造方式、发展方式、商业模式,才是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的重要径。
“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西门子是外因,关键还是看自己。”汪力成表示,企业要实现精益管理和精益制造,最大的难题还是如何通过机制创新培养和长期稳定一支具有“工匠”的专业人才队伍。此次合作,也是华立提升培养管理团队的契机。
“中国企业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正面临一场分水岭式的洗牌。”华立集团掌门人汪力成认为,互联网热潮让众多企业,不少企业认为只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就能使企业再现活力,甚至完成腾飞。但这可能迷失了实体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
“互联网好比一朵飘在空中的云,它需要靠水蒸气的凝结才能化为雨露滋润实业的沃土。”汪力成所指的“水蒸气”是一种能够提供质量过硬、靠谱、让消费者超预期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就是企业的魂工匠。
但实现“中国制造2025”不等于简单地实现机器换人和自动化生产,能让企业改变的内在动力才是最重要因素。对此,汪力成十分认同西门子首先建设“数字工厂”的做法。西门子中国执行副总裁王海滨表示,未来智能制造所带来的优势对不同规模企业的影响都很明显,包括生产力的提高、更快响应市场需求、缩短产品上市时间,以及提升生产的柔性等各方面。这种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有长远的规划。
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传统制造业纷纷探寻个性化定制等先进制造方式。汪力成认为,这恰恰是大规模投资建设“智能制造体系”的最好时机。今后3年,华立集团将逐步实施总投资超过30亿元,按照C2M设计产业制造平台和智能制造体系。
日前,华立集团与西门子(中国)签订了智能制造战略合作,这不仅代表华立新智能制造体系建设项目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也标志着华立全球智能制造布局的大幕正式拉开。
为了实现该体系,华立在牵手西门子的基础上,还邀请了浙江大学等科研单位,采用先进的工业4.0指导思想与建设框架,结合精益生产原则,采用绿色节能手段,打造智能仪表行业的绿色,实现“能源物联网”生态布局。
此次与西门子的战略签约,不仅有助于华立抢占以能源管理为核心的仪器仪表制造制高点,更重要的是在这位“导师”的指导下,实现符合时代需求的工匠的目标。汪力成希望通过此次和西门子合作,能帮助更多的中国制造提升水平。未来,华立可以实现的“OEM”和“ODM”业务模式,除了满足华立自身的需求外,也可以为周边的创业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