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企应更多关注消费者需求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关于新能源汽车到底值不值得买的话题就会成为新闻。电动汽车频繁自燃、续航里程偏低、充电困难、二手车残值低、废旧动力电池处理得不到保障……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成为阻碍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原因。
今年7月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跌跌不休”,月销量同比一度腰斩,使得本就处于“创业期”的新能源车企盈利水平大降,导致部分企业亏损、裁员,甚至陷入破产边缘。行业“哀嚎声声”的同时,企业也在探索重振市场、提升销量之策。但目前来看,效果显然不理想。
可以看出,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质疑归根结底集中于动力电池。不可否认,当前动力电池技术尚未获得实质性突破,但对于满足车主的日常使用,已基本可以实现。与此同时,电池热管理技术的进步有效降低电池自燃概率,电池体积能力密度不断提升,续航里程时有刷新……然而消费者仍难消“心头疑虑”,不愿为新能源汽车买单。
一方面是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却是提振销量之策难寻,缘何出现这样的“悖论”?究其根本,新能源汽车产品与消费者需求之间存在偏差,新能源车企在开发产品时不能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是主要原因之一。此前,为培育市场、推动产业发展的国家补贴意外导致车企将补贴视为风向标,为满足补贴要求而生产,如盲目追求高续航、“一窝蜂”转向三元锂电池等,殊不知百姓需要的或许并不都是高续航,多样化的需求被忽视必然难获市场认可。
又如,近期再引热议的电池衰减、换电池价格过高让消费者无所适从,在当前技术条件下,电池衰减无可避免,但若因此让消费者在使用三五年后更换电池,其成本几乎与购买新车价格相近,作为二手车出售又残值过低,必然难获消费者青睐。技术突破需要时间,但提升服务并不困难。在加大电池技术研发、延长电池使用寿命、缩小与燃油车差距的同时,提供免费更换动力电池、有效回收废旧电池乃至二手车回购等服务,无疑是眼下赢得消费者的有效途径。
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未来必将由政府引导转为市场导向。市场竞争,争的就是品牌力,争的就是消费者的认可。大浪淘沙始见金,“换道先发”的新能源车企要成为实现“汽车强国”的主力军,关注并满足消费者需求、打消消费者后顾之忧,无疑是最基本的作业。(■别凡)
- 标签: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