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通康复“最后一公里”
如何打通康复“最后一公里”
术后出院就回家、卧床静养三个月……对于不少患者来说,一旦治疗结束,便只剩下被动等待。殊不知,等待中错过的恰恰是康复“黄金期”。
面对日益增加的康复需求,北京市从2016年起分批推进部分公立医疗机构向康复机构转型,并在今年完成首批验收。然而,康复渐趋便利的同时,人才短缺问题也显得尤为突出。
南磨房
让周边居民
实现在家门口康复
“小吴老师,您看我现在走得怎么样?”周一上午,王女士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南磨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东院区。尽管已经出院一个多月,但她还是会过段时间就回来看看,找她熟悉的康复治疗师巩固下成果。如今,她不仅行动如常,还能骑车、游泳,这在半年前完全不敢想象。
今年1月,王女士突发脑卒中,在同仁医院住院治疗十多天。“算是度过了危险期,可出院时还坐着轮椅,半边身子都动不了。恰好又赶上春节,那边康复科床位特别紧张,根本住不上。”经过多方打听,王女士的家人意外得知南磨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成为康复医院,并且春节也能住进来,“过去总以为到社区医院顶多拿个药,完全没想到有这么专业的康复设备和团队。”
入院以后,由康复医师、治疗师和护理人员组成的团队先对王女士的病情进行了系统评估,量身定制康复方案。“每天都有日程表,从早上八点多就开始到治疗室锻炼,还会留作业,在病房继续做。”起初,王女士并没有多少信心,“那会儿连坐都坐不好,一切都要从头学,好在他们一直鼓励我,陪着我出了不少汗。”
在王女士看来,位于五层的物理治疗室有点像加强版的健身房。这里的平衡训练设备、运动控制能力训练设备等科技感十足,让她在互动游戏中提升肌肉力量。而宽敞的作业治疗室里,手功能作业训练、模拟职业作业等项目则帮助她重拾生活和工作技能。据康复医师李
- 标签: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