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煤炭能源  煤炭

约会看什么电影青光眼手术标配药断货 低价药短缺怎么治?坐墙等红杏

  羊城晚报记者 陈泽云 丰西西 实习生 李思洁

  “丝裂霉素这种低价药库存告罄,我们从去年12月就没法将它用于青光眼手术了。”广州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有医生向记者反映。

  近日,青光眼手术中重要的辅助药丝裂霉素全国断货,不少人惊呼“又一款低价药即将消失”。前些年,低价药短缺之风愈演愈烈,也引起了国家层面的注意,多部门下发通知,取消了低价药最高零售限价,但中国医药企业家协会会长于明德曾接受采访指出,低价药仍在以每年十几种的速度“消失”。如何保证低价特效药的可持续供给,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紧急 丝裂霉素或全国断货

  所谓低价药,是指那些安全、有效、常用且价格较低的普通药,也称为基本药物。近年来,低价“特效药”短缺的现象时有发生。

  以近期断供的丝裂霉素为例。丝裂霉素是青光眼手术的重要辅助用药。青光眼手术中,要在眼部做一个外流通道,这个通道在术后不能迅速愈合,否则产生不了引流的效果,因此需要抑制疤痕生长的药物,丝裂霉素在这方面的功效明显,5支装一盒为58元,单价在11.5元左右,是名副其实的低价药。但由于价格低廉,企业生产动力不足,根据国家食药监总局数据库查询可知,目前只有3家企业拥有该产品的生产批号。

  医生透露,虽然拿到生产批号的企业有3家,但长期以来只有海正药业一家在生产和供货。2014年,海正药业被辉瑞收购后,更名为海正辉瑞,就停止了丝裂霉素生产,各医院只能用库存,目前已基本告罄。对此,海正方面向记者表示,“自从批文号归属海正辉瑞以来,就一直没有生产该产品,也未参与产品的招投标。”至于何时会重新生产,工作人员表示,“要由公司评估而定。”根据新版GMP规定,重启产品生产,需要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预计会持续较长的周期。

  临床上没有了丝裂霉素,各医疗机构只能寻找替代品。中山眼科中心青光眼中心刘杏教授称,同为低价药的5-氟尿嘧啶(5-FU)可以作为替代品使用,不过其“对眼压的控制没那么好,手术的成功率可能稍微低一些”。也有医生表示,丝裂霉素的断供对于临床的影响还不是很大,丝裂霉素是重要辅助药但并非必需药,且国产药物断供之后,仍可以用进口的取代。但据了解,进口的丝裂霉素价格大约在400元/盒左右。

  困局 涨价也难解短缺问题

  有些低价药短缺后可以替代,但药价飙升;有些低价药短缺后不能替代,直接导致救命药告急。2011年,心脏手术用药“鱼精蛋白”全国性紧缺,影响了许多医院的手术安排,急坏了不少医生和患者。此外,治疗心脏衰竭的抢救用药“西地兰注射液”短缺、治疗儿童肿瘤的放线菌D、治疗婴儿痉挛的促皮质素等低价救命药都出现过短缺情况。

  业内人士反映,低价药品正在以每年十几种的速度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发改委取消280种低价西药和250种低价中成药的最高零售价,允许企业在药品使用的日均费用标准内(西药日均费用不超过3元,中药不超过5元)自行调价,以此调动药企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低价药的有效供给。

  随着政策放开,低价药迎来价格上调。记者了解到,以往30片装的地高辛只需要3.5元一盒,现在价格已达35元。常用于治疗鼻炎的马来酸氯苯那敏片(扑尔敏)现价12.5元/盒,而原来仅需5元/盒。有药店负责人向记者透露,2016年以来,药品又迎来了新一波“涨价潮”,共有1262个品种涨价,154个品种涨价幅度超过50%。其中,低价药是涨幅最凶,复合维生素B涨了400%,潘生丁、清凉油涨幅超过了300%,红霉素眼膏、肝泰乐片价格也都翻倍了。也有许多老药被更换了包装,提高价格后再重新回到药架上。如妇炎灵胶囊,过去16粒装才3元,“改头换面”后价格去到了12元左右。

  但价格翻倍的增长,仍无法完全缓解低价药短缺的尴尬局面。记者走访广州多家药店发现,治疗甲亢的国产“他巴唑”断货,已基本被进口的“赛治”取代;心脏病用药“地高辛片”也难觅踪迹,有药店表示,地高辛片要至少提前一周预定。

  寻因 低价药成本高利润少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上市医药公司副总向记者表示,低价药涨价只是表象,受生产成本上调和招标压价的双重影响,低价药的利润空间并没有随之提升,药企生产动力仍不足。

  他指出,原来的一些基本药物价格实在太低,很多企业都是在“亏本”生产,现在涨价只是价格的正常回归,并没有带来太多利润空间。像地高辛这样的低价药,从3.5元/30片涨到了35元/30片,表面上看似涨了10倍,但仔细算下来,日均费用没有超过3元,是在国家允许的合理范围内的。

  “生产成本急速上升,药企压力太大了。”该医药人士无奈地说,并将矛头直指“原材料控销”。据了解,目前国家严格控制原料药生产批准文号,获批生产原料药的厂家数量少,一旦生产厂家结成联盟或经销商形成联盟,控制市场上原料药的供给,人为提高原料药价格,就会大幅提高下游制药企业的成本。例如,某种低价药有生产批号的企业可能近十来家,但由于原料药的控销,真正能拿到原料投入生产的企业也许只剩一两家,从而加剧了低价药的短缺。

  “有些低价药的原材料被个人或者财团垄断后,奇货可居,价格被哄抬了,对于这种行为价格管理部门要坚决予以打击,但如果是因正常因素影响导致成本上涨的,要允许企业合理地调节价格。不要妖魔化涨价。”该医药人士称。

  另一方面,该医药人士也指出,现行的药品招标制度对低价药也并不“友好”。一些用量小、市场需求不大但效果显著的低价药,并没有铺设销售网络的能力,只能依靠进入医保目录来保证销量,而医院招标过程又会将药品价格尽量压低,使得企业获利空间过小,不得不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调节生产甚至放弃生产。

  据悉,经过集中招标、联合议价后,药品价格普遍会下降10%-15%。原本低价药价格就低,量不大,再加上招标砍价,两头挤压,药企“心一横,干脆不做了”。

  破解 可采取定点生产等措施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郭云沛指出,政策上虽然允许了对低价药适当提价,但在实施过程中,各省局药品招标平台仍然未能完全“尊重药品的价值规律”,低价药被压价情况严重,打击了企业的积极性。

  郭云沛表示,要解决低价药的短缺问题,应理顺低价药审评、招标、采购、配送、支付等环节的工作,并建立一个已发生短缺或可能短缺的药品目录清单,进行分类管理。

  对于分类管理,郭云沛建议,应对国家日均费用不超过3元(西药)和5元(中药)的低价药,直接在省局招标平台上挂网,不设“最低参考价”,让临床医疗机构和生产企业直接进行谈判交易;对于临床必备且不可替代的抢救药,罕见病用药以及一些小品种药,即使其日均费用已经超过了国家对低价药的要求,政策上仍然要有所倾斜,可采取此前各省中标的平均价做基准数进行招标,招标过程中要“网开一面”,不强制降价;对于没有企业应标或者弃标的低价药,要及时摸清信息,由招标部门直接和企业约谈,通过价格谈判的方式,以合理的价格满足企业和医院双方的需要。

  “相关部门除了让低价药回归到正常价格水平外,还可以在低价药配送、税收方面也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和财政补贴,以激励其生产低价药。”郭云沛称。

  面对低价药频频短缺的问题,国家卫生计生委体改司副司长姚建红表示,廉价药短缺问题成因复杂,可采取纳入目录管理、建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定点生产、改革价格管理等措施来应对。

  据悉,低价药定点生产试点从2014年起开始实行,首批纳入试点的包括了治疗甲亢的甲巯咪唑、治疗麻风和疱疹样皮炎的氨苯砜等七种短缺低价药。去年年底,又将地高辛口服溶液、复方磺胺甲噁唑、注射用对氨基水杨酸钠3个品种纳入试点。“在全国找几大药厂专门生产某几种药品,这样量就比较大,量大以后就能够盈利,所以通过定点生产的方式鼓励企业生产。”姚建红称。

  不过,姚建红也表示,“解决短缺药问题还需要在医改这个大框架下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包括医院、社会和药品的生产企业一起努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