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担心科创板从主板“抽血”
科创板开市在即,证监会相关负责人回应市场关切——
无需担心科创板从主板“抽血”
7月22日,科创板开市,将有25家首批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这是我国资本市场一件大事。7月19日,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就相关热点问题,接受媒体采访。
首批企业体现产业发展导向
方星海表示,总体而言,首批25家上市企业经营情况较好,也有一定技术实力。从发行情况看,市场对这些企业也比较认可。
从行业分布看,25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度较高,高端装备企业有11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有6家,其他也都是属于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体现了资本市场对产业发展的导向性作用。
从公司所有制来看,民营企业占比较高,达到16家,反映出了民营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其他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7家,国有控股企业2家。
从财务经营状况看,25家企业的体量和资产整体规模相对较大,经营有一定的稳定性。2018年,这些企业平均营业收入达到24亿元、净利润均值达到3亿元,绝大多数企业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在报告期内稳步增长。此外,这些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研发人数、拥有的专利数等指标整体看起来,也是相对较高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科研能力。
从发行募资情况看,由于科创板实行市场化定价,企业可以根据市场化原则有效募集资金,未来继续投入科研,这样的机制初步体现出了资本助推科技发展的力量。首批上市的25家企业实际募集资金370亿元,平均每家募集15亿元左右。
资金分流极为有限
科创板即将开市交易,有声音认为科创板开市将会从主板“抽血”,对此如何看?方星海表示,科创板对其他板块的资金分流极为有限。
从历史数据看,新板块的资金分流影响有限。比如,中小板2004年6月25日正式开市,开市后的一周(至2004年7月2日)和一个月(至2004年7月23日)内,沪市主板的日平均成交额分别较开市前一周下降1.26%和上升1.78%,深市主板的平均日成交额则分别上升12.98%和11.00%;期间上证综指分别上涨2.86%和0.45%,深证成指分别上涨4.18%和2.43%。
再以创业板为例,2009年10月30日开市,开市后的一周(至2009年11月6日)和一个月(至2009年11月27日)内,沪深主板、深市中小企业板的日均成交额均显著上升。其中,深市主板、中小板一周内的日平均成交额上升16.06%和17.11%,沪市主板上升15.40%;上证综指分别上涨5.61%和3.35%,深证成指分别上涨5.61%和4.71%,中小板指上涨7.06%和7.96%。
从当前市场数据看,分流效应也很有限。根据券商研究报告的测算,假设科创板开市首日平均换手率与创业板相同(88.9%),则首日交易仅需要不到270亿元资金,与其他板块日均成交额比较,这是一个很小的数字。
另外,进入科创板交易的资金也不一定是从现有股市中抽出,还可以从场外流入。“主要看科创板企业质量是否高,定价是否合理,只要做到这两点,就不缺资金。只要科创板有投资价值,我国场外资金很多。”方星海说。
通过市场定价,不存在超募
近期市场出现了“科创板上市企业超募有圈钱嫌疑”的声音,科创板超募会否常态化?方星海表示,在市场化发行定价的情况下,不存在“超募”概念。实际募集资金是一个市场化定价结果,而企业披露的募投项目预计资金使用需求是一个计划数据,两者之间存在差异属于正常现象。实践中,科创板首批25家企业不仅有实际募集资金超过披露的募投项目预计资金使用需求情况,也有4家企业募集资金未满足披露的募投项目预计资金使用需求。
科创板企业通过市场化询价的方式确定发行价格,监管部门对发行定价不设任何限制,也没有窗口指导,询价过程中,充分发挥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定价能力,最终发行价格由发行人和主承销商根据市场化询价情况,综合考虑发行人基本面、可比公司估值水平和市场环境等因素协商确定,这个价格体现了买卖双方充分博弈的结果。
按照规则,科创板新股发行募集资金应当用于发展主业,发行人应当披露其募集资金使用管理制度,以及募集资金重点投向科技创新领域的具体安排。对于实际募集资金超出预计资金使用需求的,发行人应说明相关资金的运用和管理安排;对于实际募集资金未满足预计资金使用需求的,发行人应说明缺口部分的资金来源及落实情况。“企业能不能把钱用好,是我们需要关切的。如果用好了,能够回报投资者,就不是超募。”方星海说。(记者 祝惠春)
- 标签: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