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件古沉船瓷器入藏福建泉州海交馆
从清代沉船“泰兴号”出水的50件德化瓷器,28日入藏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简称“泉州海交馆”)。
此次“泰兴号”瓷器捐赠活动,同“‘泰兴号’与古代陶瓷之路学术研讨会”一起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城市——泉州举行。这是第四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系列活动之一。
“泉州海交馆作为中国首个海事博物馆,收藏积累了大量‘海上丝绸之路’巅峰时期的历史遗存,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基地。”泉州市副市长周真平表示,“泰兴号”这批珍品的入藏,将丰富泉州海交馆的陶瓷文物藏品收藏体系,也为进一步研究德化窑瓷、德化瓷外销史以及中国古代港口的贸易情况提供珍贵实物。
“泰兴号”为清代道光年间的一艘中国商船,从福建厦门港出发,在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不幸触礁沉没。船上货物以清中晚期民窑瓷器为主,兼有少量紫砂陶器、石器、金属器等。
1999年,“泰兴号”沉船被国外商业团队打捞,出水文物在国际市场拍卖出售。2018年底,泮庐集团董事长郑长来从英国一次性购入10万余件“泰兴号”沉船青花瓷,让这批沉寂海底近200年的“国宝”回归中国。
今年8月,郑长来将40余类共190余件“泰兴号”沉船瓷器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9月,他又无偿捐赠400件“泰兴号”沉船瓷器给德化陶瓷博物馆,并筛选其中194件向公众永久展出。
“希望通过捐赠大力弘扬中国陶瓷文化,吸引更多社会有志之士共同参与到中国陶瓷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中来,把中国陶瓷文化推向一个新的艺术高度。”郑长来说。
在“泰兴号”与古代陶瓷之路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泰兴号”沉船和中国水下考古研究领域,就德化“中国白”与青花瓷、海洋贸易与文化交流、德化瓷器外销史和古泉州港口贸易情况、水下考古探测技术与出水文物保护等展开讨论。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泰兴号”沉船事故复原了一段被遗忘的东方历史,沉船上发现的德化瓷与近年来在德化桐岭、梅岭、东头、后所等窑址出土的青花瓷,造型纹饰完全相同,这印证了德化是“中国白”的故乡并在青花瓷中占有一席之地,也见证了昔日“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孙虹)
- 标签: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