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提起近几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人们既可以津津乐道像《红海行动》《流浪地球》《换了人间》等让国人提振信心的精品力作,又不免惊叹于天价片酬、阴阳合同和偷逃税等突出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国际影响力明显扩大,我国文化产业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黄金期。6月26日,受国务院委托,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情况。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情况如何,还面临哪些问题,下一步将向何处去?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梳理。
2015年至2017年,舞台艺术创作共推出原创首演剧目4499部;2012年至2018年,图书出版从41.4万种增至51.9万种,期刊出版总品种数由9867种增长到10139种;2018年电影产量超过1000部,票房达609亿元……
我国文化产品供给质量和数量大幅提升。雒树刚在做报告时表示,我国已成为世界图书出版、电视剧制播、电影银幕数第一大国,电影市场规模稳居全球第二。
此外,报告还指出,我国文化企业数量不断增长、供给能力迅速提升。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文化企业共309.28万户,占全部企业数量的8.9%,文化产业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目标迈进,服务民生的作用凸显,文化走出去取得积极进展。
报告在肯定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的同时,也提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高质量文化供给不足。报告指出,目前文化产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适应,低端供给过剩与中高端供给不足并存,文化产品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抑制了文化消费。
产业发展不平衡。报告显示,与美国、韩国等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及影响存在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西部省(区、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文化企业实力偏弱。雒树刚表示,我国文化企业数量增长较快,但绝大多数是从业人员5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小”和“散”的局面还没有彻底改观。文化企业大多是轻资产企业,普遍面临盈利模式不稳定、生命周期短、可持续发展难度大等突出问题。
雒树刚表示,尽管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也要看到,我国文化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规模总量还是质量效益,无论是对内满足人民需求还是对外扩大文化影响力,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也进入新时代。雒树刚表示,今后将推动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以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宣传文化部门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内容为王、质量第一,坚守文化理想,发扬工匠精神,倾心倾力打造传世之作,用文化精品赢得受众、赢得市场,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雒树刚表示,要把创作生产优秀文化产品作为中心环节,同时鼓励依托旅游资源创作生产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
“宣传文化等部门将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提升文化产业科技支撑水平,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提升新型文化业态的比重。”报告还提到将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
在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法治保障方面,报告提到了文化产业促进法等法律的立法进程。2015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牵头开展法律起草工作,已经形成各方基本认可、比较成熟的草案。“我们正在全力对草案进行修改完善,争取尽快按程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雒树刚表示,“同时,我们将抓好电影产业促进法等法律的实施,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等的立改废工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法治环境。”(刘华东)
- 标签: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