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煤炭能源  采煤

“小麦文化节”里有什么(墙内看花)

  又到小麦成熟季。6月的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上遥镇的数千亩金色小麦蔚为壮观。这里日前举办了黎城县第二届“小麦文化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重温割麦、打捆、碾麦等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无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还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喜悦;无论“卖书买农具,作业岂辞劳”的归隐之乐,还是“一亩田无七斗收,先将六斗送皇州”里的心酸,千百年来农耕文明已融入每个中国人的灵魂和血脉,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记忆和忘不掉的乡愁。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揆诸现实,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传统农耕文明受到一定的冲击,许多地区村庄空心化和“三留守”问题也日益突显。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农具已经失去用途,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稼穑之事”已经与现代人产生了距离。这是文明的进步,也是农业发展的必要过程,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变迁之中,农耕文明的魂变得越来越稀薄。

  无论对于中华民族的文脉传承,还是乡村文化的繁荣兴盛,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在当代都具有重要意义。众多游客到上遥镇参与“小麦文化节”,不仅能勾起儿时与“农”字相关的许多回忆,体验到劳动的艰辛,进一步认同了粮食的价值,也是打捞乡愁的一个路径,更对当地的农业特色发展大有裨益,取得了多赢的效果。

  让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和风采,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丰厚的精神文化滋养,是时代的宏大命题。2018年,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助于传承和展示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对推动传统农耕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点。

  从“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举办到各地农业民俗博物馆的建设,从接地气的乡村游到“小麦文化节”的红红火火,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多元的文化价值。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让农耕文明留得住、传下去,使泥土里酝酿的独有文化焕发新的魅力,需要全社会进一步深化对农耕文明更大的价值认同,并付诸于实践之中。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