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煤炭能源  采煤

《浙江禹迹图》正式发布

原标题:《浙江禹迹图》发布

  我国第一张以省为单元完备、系统编录大禹文化遗产的分布图——《浙江禹迹图》日前正式发布。有关专家认为,此举开拓了大禹研究新视野,在传统文化印记的研究、保护、传播、弘扬上成为一次重要的创新和示范。

  《浙江禹迹图》主编之一邱志荣追踪大禹的足迹已有30余年。他说,“大禹是一个文化现象”,寻访、收集、梳理大禹的行踪和相关古迹,是要通过大禹这个符号,去探究古人的心灵画像和精神脉络。

  也正因为如此,大禹的踪迹才能遍布全国各地,尤其以浙江、河南和四川为多,浙江则集中在钱塘江一线。《会稽大禹庙碑》的作者、水利学家李仪祉说,大禹和绍兴的渊源很深。

  文献记载,大禹两上会稽山。一是治水成功后,“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二是“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所谓“道死,葬会稽之山”。

  浙江是大禹文化保护、传承最好的区域之一。禹迹遍布各地,包括祭祀、遗存、工程、诗词、歌舞、戏剧等。翻开新出版的《浙江禹迹图》,可以得到验证。全书30余万字,不仅有正图,还有大量的考释和附录。书中共收录禹迹209处,涉及全省11个市,而绍兴最多,达59处。比如,《尚书》中记载大禹是在一个叫涂山的地方娶妻的。《左传》中又称涂山为大禹召集诸侯的所在。这些当然已经无法考证了,但有意思的是,天下涂山不下十处,绍兴居然有四处。

  在研究者看来,这种各地皆有禹迹的状况,恰恰印证了禹的形象并非一朝一夕造就,而是在不断流变中,逐渐成为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如果追溯起来,这些禹迹密集地,往往也是水患频发之处。尤其是浙东一带,曾经有数次海侵,在约6000年前到达高峰,今杭嘉湖平原西部和宁绍平原南部皆为一片浅海,这之后,海进海退几度发生,促成了浙东沧海桑田的变化。所谓大禹者,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先人将他们对自然的改造和思考投射而成的一个形象。

  得益于现场考察和古籍材料的结合,《浙江禹迹图》按浙江省11个地市、八大流域和地形地貌划分标注禹迹位置,其中有自然实体类46处、祭祀类119处、人工建筑12处、歌舞类2处、地名类30处。而且还能直观看到禹迹分布在山区还是平原、内陆或沿海,最大限度方便大众阅读和学术研究。

  为了保证地图在学术上的精准和规范,浙江省测绘资料档案馆提供了底图,浙江省水文局提供水系图,专业人士标注地貌图。图的背面则是《浙江禹迹一览表》,每一处禹迹都标注了地区、所属流域、禹迹名、位置、类别、现状、出处等信息。

  数千年来,禹风浩荡,禹魂长存。1995年,大禹陵恢复中断了60年的公祭。“北有黄帝陵,南有大禹陵”,如今已经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识。2006年5月,“大禹祭典”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的公祭大禹陵典礼吸引了5000余人参加。

  近年来绍兴提出打造文旅融合样板地的目标,而大禹文化是其中重要一环。大禹在治水、立国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爱国、奉献、求实、科学等品质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正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品格的代表。“怎样活化大禹资源,文化如何转化为旅游和产业,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绍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何俊杰说,“《浙江禹迹图》是一次有益的尝试,通过资源整合、转化、创新,引发新的效应,为未来做深做透文旅融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陆健 严红枫)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