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资源枯竭 煤矿职工“特别能战斗”到哪儿都吃香(图
在全国67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中,省占3席。作为资源枯竭型矿井且6年前已经入不敷出的开滦集团荆各庄矿,依靠那支不会褪色、特别能战斗的职工队伍,成功地实现了转型——
在印度江基拉煤矿,一个叫吴远建的中国人正和工友们井下调试设备。上月初,吴远建一行30人来到印度,接替之前进行设备安装的20多名工友。此时,和他拥有同样身份,正在为国内外十几座煤矿提供生产技术服务的已超过1300人。他们是开滦矿业工程公司的职工,更早的身份是开滦集团荆各庄矿职工。
作为资源枯竭型矿井,荆各庄矿在6年前已经入不敷出。但煤炭资源的枯竭并没有让这座煤矿失去生机。他们最终实现了盈利,并成功转型。
除了解放前开凿的几座老矿,荆各庄矿是开滦集团旗下最早进入枯竭期的矿井。由于老矿比例偏高,无论是让矿井成建制存续,还是关井后安置几千名职工,对开滦集团都是不小的难题。
1979年投产的荆各庄矿,有着辉煌的历史。但到了2010年,年产能力超百万吨的矿可采储量不到300万吨,一年亏损近2亿元。企业还能维持多久,全矿4000多名职工怎么办?
资源枯竭是煤矿必须正面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止困扰着开滦集团,在全国其它煤炭企业也存在。
“困难困难,困在家里更难;出出,只有走出去了才有。”荆各庄矿王学俊说,“企业要继续下去,要摆脱资源和政策依赖,闯‘活’,辟‘生’。”可是,“生”在哪里?出去闯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面对竞争,企业靠什么下去?
对于开滦集团来说,100多年积淀下来的管理、技术方面的经验,以及不畏困难、技能成熟的职工队伍,同样是企业宝贵的资源,而且是不会枯竭的资源。
2010年,作为开滦集团的“试金石”,荆各庄矿对外发展探索——以自身多年的管理、技术、人才等非物质资源为核心竞争力,为社会市场提供煤矿生产管理和技术输出。当年5月20日,几经周折,荆各庄矿终于拿到了第一单对外生产服务业务:与太西煤集团签订协议,正式托管该集团红沙岗矿。
6月3日早晨,荆各庄矿20名职工奔赴红沙岗煤矿。作为第一批外出创业者,出发前,矿上为他们举行了一个欢送仪式壮行,仪式有些悲壮。
“他们明白自己要去干什么,可毕竟是背井离乡啊。”荆各庄矿培训中心主任杨晓丽的丈夫佟保勤在这20名“者”之列,“汽车开动了,我的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眼前一片模糊。我知道他们是去工作了,可我感觉,像是送丈夫上战场。”
汽车开远了,同样流泪的还有送行的企业领导,他们送走了培养多年的“孩子们”。
从资源枯竭型矿井向生产服务业转型,就这样开始,荆各庄矿,是省首个由煤矿转型而成的矿业工程服务公司。这座矿山地处市,也是全国23个资源再生型城市之一。在全国67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中,省占3席。
然而,走出去,遇到的困难有时比想象中的要多。位于庆阳市环县一个能源企业,在与荆各庄矿合作前期十分挑剔,多次到开滦考察,对人员素质、工程质量、工作效率提出要求。
合作开始后,来自的掘进、综采队伍,克服作业现场白沙矸多、施工工艺不熟悉、矿方物资供应不到位等困难,用规范标准的作业习惯、干净整洁的施工、屡创新高的工作效率,在该企业的多个外来施工队伍中树立形象,得到合作方认可。
由沙岗地质条件复杂,该矿投产几年仍达不到设计生产能力。荆各庄矿业公司派出托管团队进驻后,仅用1年时间就让红沙岗矿达到月产原煤10万吨水平。自2010年6月与红沙岗矿合作至今,双方仍是良好的合作伙伴。
市场声誉,需要一点一点积累。而一支“特别能战斗”的职工队伍,到哪儿都吃香。
2014年12月27日,开滦的施工队伍在甘肃某煤矿开始第一班掘进。由于矿方准备不充分,无法支领,不具备进尺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全班职工在班长带领下轮番上阵,使用手镐刨煤20多吨,完成了当班进尺计划,与其他外来施工队爆破掘进的速度相当。开滦人用行动,向合作方诠释了什么是“特别战斗”的开滦。
去年以来,一些合作煤矿资金不足,个别设备配件和材料供应几乎中断,有的合作矿井本矿员工辞职,人力紧张。 针对这些情况,开滦团队或自筹资金购置必要的配件,或组织职工修旧利废;人手不够,就在符合安全规程的前提下,打破岗位、身份界限,不计得失、不怕辛苦,竭尽全力为合作方着想。
如今,开滦的生产服务产业已经成功进入国内外市场,而荆各庄矿也通过输出管理技术团队,实现了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矿井的战略转变。
企业走出去了,那么,“家里”的那座只有300万吨可采储量的矿山怎么样了?按常理,最多不超过2013年这里就该无煤可采。6年过去了,荆各庄矿年产量始终保持在120万吨。这并不是数据出错,而是6年来,该矿总产量的九成以上都是通过技术创新,挖掘资源潜力获得的。
尽管得到市场认可,但对处于转型时期的荆各庄矿来说,持续稳定的本部经济仍是企业的基础,是对外发展的根本保障。他们并没有为了增加对外发展的资本而对剩余资源进行式开采,而是保持稳定的生产规模,最大限度延长矿井服务年限。为实现外部市场和本部发展兼顾,他们对内部管理也进行了创新。
刘爱凤和赵芳现在是立井信号把勾工,以前她们都在灯房工作。2012年,矿上拿出信号把勾工和绞车司机两个原本“专属男工”的岗位,公开招聘女工,刘爱凤和赵芳就报名了。 笔试、面试……各种筛选之后,她们和其他25名女工竞聘到了新岗位,而这些岗位的男工则了更需要他们的岗位。“比起灯房,信号把勾工责任重也更辛苦,但收入高。”赵芳说。
女工向男工岗位转移,是该矿为了更好地满足对外发展需要提出的“四工转移”之一。另外三个“转移”是地面单位员工向辅助岗位转移,辅助单位员工向井产岗位转移,本部员工向外部创效岗位转移。转移之后,该矿一线多人为社会市场提供服务,在不增加用工总量的前提下满足了内外两方面的需求。
和,通过竞聘成为开滦集团为数不多的女绞车司机,她们颇为自豪,“能够为矿井转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荆各庄矿的开拓,为开滦集团资源枯竭型矿井转型提供了经验。2014年,开滦集团发布了《资源枯竭型矿井转型发展的基本思及方案》,整合集团公司内部资源,搭建开滦集团煤炭矿井专业化服务平台。同年7月1日,该集团以荆各庄矿为基础,正式组建全资子公司“开滦矿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一年后的7月2日,开滦集团以矿业工程公司为主体,对集团内的部分老矿和矿井建设、勘察设计、工程监理等相关优势资源进行整合,让原本分散的优势资源形成合力,使矿业工程公司成为了一个具备矿井设计、勘探、建设、生产管理、技术咨询等一条龙生产技术服务和劳务人员输出、一体化承包能力的产业平台。
现在,如果有人再问荆各庄矿人,矿挖完了怎么办,他们会回答:出去闯市场。靠什么闯市场呢?靠积累多年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靠那支不会褪色、特别能战斗的职工队伍,这是永远不会枯竭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