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煤炭能源  煤炭

河南能源化工(河南能源化工集团供应链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

河南能源化工(河南能源化工集团供应链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

 

生物质能是贮存的太阳能, 更是一种唯一可再生的碳源,可转化成常规的固态、液态或气态的燃料。

【大河财立方消息】2月16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十四五深化区域合作融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规划》,明确提出, 主动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着力抓好4大主导战略、2大重点合作,全方位推进省际合作,加快形成4+2+X的区域合作战略架构,为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活力。到2025年,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豫鲁毗邻地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豫京战略合作等区域板块一体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建成一批示范引领作用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合作平台与承接载体。

划重点:

4大主导战略

联动建设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培育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极。加强与陕西、山西合作,联动郑州都市圈、西安都市圈、洛阳副中心城市、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加快推动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着力打造沿黄生态示范带、科技创新示范带、文化复兴示范带、幸福宜居示范带,形成中西部最具活力的经济区。

推动豫鲁毗邻地区共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黄河流域省际协同发展样板示范。加强与山东合作,深化豫东北与鲁西地区交流互动,积极创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全方位开展生态环保、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乡融合、文化保护、公共服务等领域多层次合作,探索中东部合作发展有效路径。

协同打造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服务支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依托淮河生态经济带积极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和高水平协同开放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深入推进跨省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形成连通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循环大通道。

创新发展豫京和南水北调战略合作,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协同推进生态治理环境保护和保障南水北调供水为纽带,积极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大力承接区域产业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合作共享,推进文化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利用,打造国内跨区域协同发展新样板。

2大重点合作

深入推进豫粤港澳高质量合作,紧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把握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机遇,聚焦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等关键领域,加强与珠三角及港澳地区合作,不断提升全面开放合作水平,借势借力推动我省高质量转型发展。

深化豫鄂川渝高质量合作,全面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加强与湖北、四川、重庆等省(市)交通物流及产业合作,协同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密切与长江中游、成渝地区等城市群协作互动,进一步拓展西南向合作发展空间。

推动全方位省际合作

全方位开展与东部先进省份、能源资源富集省份深度对接,扩大豫疆合作交流,强化与全国各省(区、市)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弘扬等方面合作,全面开创我省区域合作新局面。

主要目标:

到2025年,民航服务100%覆盖省辖市;在豫世界500强企业达200个,在豫国内500强企业达200个;营收超千亿的开发区达10个。

培育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极

立足郑洛西地区现实条件和资源禀赋,创新跨区域合作体制机制,以郑州都市圈和洛阳副中心城市、三门峡、济源等豫西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区为主体,联动关中平原城市群、晋南地区四市,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污染治理、基础设施联通、产业协同发展、文化保护传承,合作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战略支撑。

打造黄河流域省际协同发展样板示范

依托豫鲁省际毗邻地区发展基础和区位优势,以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创新区域合作机制为重点,以濮阳、开封、商丘等市为主体,联动山东省聊城、菏泽等毗邻市,协同共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努力打造全国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样板示范。

服务支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

着眼连通长三角国内最大增长极、打通东向交通物流大通道、进一步拓展全省发展空间,以共建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纽带,积极融入长三角地区产业链供应链,打造以商丘、周口等豫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市为先行区,以淮河流域10市为主体、覆盖全省的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为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深度融入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战略

全面落实新一轮京豫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利用北京市科技创新、国际交往优势,推动京豫双方在更高层次、更多领域、更广空间合作交流,打造以南阳副中心城市为龙头、以南水北调水源区市和干渠沿线市为主体、涵盖全省的国内跨区域合作样板和内循环示范。

紧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

把握大湾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的溢出机遇,聚焦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等关键领域,谋划推进豫粤港澳高质量合作,务实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

紧密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

以协同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等为纽带,深入开展豫鄂、豫川、豫渝省际战略合作,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一步拓展西南向合作发展空间。

附全文:

河南省十四五深化区域合作

融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规划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为区域协调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对我省提出了建设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建设郑(州)洛(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等具体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我省提出了推动省际交界地区合作深化与长江经济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通关合作打造内陆高水平开放平台等具体要求,为我省加快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新路径、新模式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交汇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内主要增长极的链接枢纽,我省高度重视融入对接重大国家战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将深化区域合作作为锚定两个确保、全面实施十大战略的重要举措,在制度型开放战略中就区域合作工作进行了新的谋篇布局,强调要强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合作,推动建设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深化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协同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打造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加强毗邻地区省际合作,这为我省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注入了强劲动力。

本规划依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省深化区域合作融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期为2021年至2025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十三五以来,我省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合作成效不断显现,逐步形成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开放共赢的区域经济格局。十四五时期是我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新征程、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关键时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由大到强的转型攻坚期。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有利于在全国产业分工调整中抢点布局,在区域经济格局优化中抢先定位,在更广阔空间下加强优质资源要素支撑,在区域融合发展中实现高水平崛起。

第一节 合作现状

十三五时期,我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主动对接并积极融入重大国家战略,持续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合作省份持续增多,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文化旅游、生态保护、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领域合作成果丰硕,新增省外资金项目5197个,累计到位省外资金4.7万亿元,相对于十二五时期分别增长8.5%、57%,为十四五时期深化区域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省际区域协作更加密切。立足新发展阶段,围绕国家部署,积极走出去、引进来,先后与北京、上海、湖北、浙江、江苏、新疆等省(区、市)签订省际战略合作协议,与北京市开展南水北调对口协作,与陕西、山西开展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签署了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与山东签署了豫鲁毗邻地区共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与沿黄省份开展黄河经济协作区合作,与江苏、安徽、山东、湖北共建淮河生态经济带,与江苏、山东、安徽开展淮海经济区合作,与湖北、陕西共建汉江生态经济带,深入推进对口支援新疆自治区哈密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重庆市巴南区,区域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

产业科创合作取得重大成果。成功举办多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中国(驻马店)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全球跨境电商大会、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等重大经贸活动,举办豫沪、豫苏、豫浙等省际产业对接交流会,定期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期间举办专题招商活动。组织省内创新主体联合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省外高校院所开展项目联合研发,推动中原鲲鹏生态创新中心、上汽新能源汽车基地、阿里巴巴和海康威视等企业区域总部落地我省,稳步推进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设。

文化旅游合作迈出新步伐。依托黄河文化、中原文化、红色文化,持续推动与毗邻省份开展文化、旅游、考古等领域人文合作,加大对黄河、大运河、明清黄河故道等遗迹遗址遗存的保护力度,开展跨区域遗产保护和传承利用。召开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推动与四川、山东等地共谋文旅合作。开封市与山东省德州市、重庆市秀山县等县、市签订《京津冀鲁豫渝十九城市旅游产业发展联盟战略合作协议》,老家河南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文化旅游合作区域不断拓展。

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稳步推进。协同推进黄河、淮河、汉江流域生态修复治理,与山东签订《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推进黄河下游沿岸水环境保护治理;成立淮河生态经济带气象灾害联防合作联盟,与江苏、山东签订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框架协议,建立淮河流域南四湖、沿泗河和邳苍郯新片区重点平原洼地联合治理机制;联合湖北、陕西开展汉江生态大保护工作,丹江口水库及上游水质保护取得良好成效。

交通互联互通程度不断提高。高铁和高速公路网络日渐完善,郑万、郑阜、商合杭等跨省高铁建成运营,郑济高铁建设加速推进,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基本建成;与周边六省共同实施公路省际通道建设行动,加快规划内20个高速公路省际通道和47个普通干线公路省际通道建设。航空网络不断优化,在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运营的航空公司有83家,开通航线245条,通达35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多个城市;洛阳北郊、南阳姜营、信阳明港3个支线机场客货运规模快速增长。内河水运通航里程增至1725公里,淮河、沙颍河水运通江达海,对接海上丝绸之路更加便捷顺畅,周口中心港、漯河港等港口码头开通运营。

教育医疗共建共享持续深化。与北京、上海签订教育合作协议,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电力大学等省外高校与河南科技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等省内高校结对合作,在科技创新、生态保护、人才培养、教育科研等领域深入开展省校合作、校校合作。先后与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阜外医院、首都医科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省外知名医院合作,共建儿童、心血管病、神经疾病、中医(肿瘤)、呼吸疾病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第二节 机遇挑战

新时期,我省区域协调发展面临难得机遇,既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的突出优势,又有衔接连通国内重要增长极的地理中心优势,抢抓战略机遇,广泛开展跨区域合作,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我省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难得战略机遇。随着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加快形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将有力吸引资本、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强流动性的生产要素从发达地区溢出,与我省的消费、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结合,推动我省成为国内要素集聚新高地,有利于我省发挥区位和产业优势,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带动黄河流域、中西部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在缩小东西差距、平衡南北发展上发挥关键作用,进一步凸显我省在全国经济布局中的关键地位。

实施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战略,为我省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中部六省主动融入区域重大战略,推动省际协作和交界地区协同发展,为增强区域发展协同性、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随着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等优惠政策的持续实施和进一步优化,将为我省发展带来更多政策优惠和溢出效应,有利于加快补齐短板,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我省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难得历史机遇。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黄河,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要求。作为黄河流域的经济大省、人口大省,我省主动会同流域各省共抓生态大保护,共建流域重大基础设施,共推产业合作,共谋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豫鲁毗邻地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等区域合作,在贯彻落实重大国家战略中走在全流域前列,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虽然我省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在国内区域竞争中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区域合作的深度还不够,潜力还未发挥:一是国内省域经济发展日益分化,我省经济总量虽多年稳居全国第五位,但与先进省份相比,总量和质量仍有明显差距,紧跟我们的省份与我们迅速拉近距离,必须在区域合作中激发潜在优势,大力引进先进产业、先进要素,增强发展动能、提升发展位势;二是国内产业要素日益向增长极集聚,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四极支撑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半壁江山,财政收入占到全国的近六成,我省要扭转自身要素不断外流的趋势,必须依托国家重大战略,联合临近省份及毗邻的国家中心城市,培育打造新的全国性增长极,支撑黄河流域、中西部及北方地区经济发展,争取在未来全国经济板块中占据有利位置;三是在国家推动跨省域融合发展政策导向下,我省需适应融合化发展趋势,树立抱团发展理念,既要深化与周边省份的联系,也要强化与地理距离较远先进省份的伙伴关系,以大项目合作为先导,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合作,实现设施、人才、资金、技术互惠共享,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支持。

当前我省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区域协同发展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特别是面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一系列机遇性、竞争性、重塑性变革,必须增强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创新必退的紧迫感,确保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入局而不是出局。十四五时期,要在拉高标杆中争先进位,在加压奋进中开创新局,立足国家重大战略和我省实际,明确区域合作战略路径,全面加强与国内主要增长极合作互动,加速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努力在培育新增长极上实现更大突破,奋力开创以区域合作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主动融入对接国家战略,全方位深化区域合作,着力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在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在与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合作、京津冀和南水北调战略协作中打造样板,在深化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协同共建中提升发展优势和位势,在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上迈出坚实步伐,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站位大局,主动融入。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把未来的发展放在全国区域发展大局中考量,进一步提高站位,以前瞻30年的眼光想问题、谋对策。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发挥各地比较优势,融入增长极,培育新增长极,加快形成方向明晰、活力强劲的区域战略新架构,为落实重大战略、服务全国大局作出河南贡献。

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释放改革红利,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增强创新发展动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促进人才流动和科研资源共享,努力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

产业为基,项目为王。围绕迈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中高端、关键环,大力推进跨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创新产业协同合作机制,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聚焦主导产业生态体系构建、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链培育等,把项目建设作为根本抓手,强化区域共赢发展项目支撑。

市场主导,政府引领。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合作活力。全面深化区域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强规划引导、行业指导,提高跨区域企业服务效能,提升产业协同发展能力。

互惠互利,共建共享。统筹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和现代化水平,构建跨区域综合交通运输走廊,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和分工协作。打破地区分割和隐性壁垒,推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三节 总体布局

十四五期间,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重大区域战略部署,主动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着力抓好4大主导战略、2大重点合作,全方位推进省际合作,加快形成4+2+X的区域合作战略架构,为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活力。

紧抓主导战略攻坚:

——联动建设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培育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极。加强与陕西、山西合作,联动郑州都市圈、西安都市圈、洛阳副中心城市、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加快推动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着力打造沿黄生态示范带、科技创新示范带、文化复兴示范带、幸福宜居示范带,形成中西部最具活力的经济区。

——推动豫鲁毗邻地区共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黄河流域省际协同发展样板示范。加强与山东合作,深化豫东北与鲁西地区交流互动,积极创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全方位开展生态环保、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乡融合、文化保护、公共服务等领域多层次合作,探索中东部合作发展有效路径。

——协同打造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服务支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依托淮河生态经济带积极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和高水平协同开放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深入推进跨省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形成连通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循环大通道。

——创新发展豫京和南水北调战略合作,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协同推进生态治理环境保护和保障南水北调供水为纽带,积极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大力承接区域产业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合作共享,推进文化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利用,打造国内跨区域协同发展新样板。

促进重点合作突破:

——深入推进豫粤港澳高质量合作,紧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把握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机遇,聚焦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等关键领域,加强与珠三角及港澳地区合作,不断提升全面开放合作水平,借势借力推动我省高质量转型发展。

——深化豫鄂川渝高质量合作,全面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加强与湖北、四川、重庆等省(市)交通物流及产业合作,协同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密切与长江中游、成渝地区等城市群协作互动,进一步拓展西南向合作发展空间。

推动全方位省际合作:

——全方位开展与东部先进省份、能源资源富集省份深度对接,扩大豫疆合作交流,强化与全国各省(区、市)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弘扬等方面合作,全面开创我省区域合作新局面。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省深化区域合作、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取得显著成效,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枢纽通道优势更加凸显,一流创新生态和主导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形成,在承接产业转移、科技创新合作、人才引进交流、生态环保共治、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豫鲁毗邻地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豫京战略合作等区域板块一体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建成一批示范引领作用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合作平台与承接载体。

到2035年,全省对接落实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现代化基本实现,在基础设施联通、产业体系联动、科创资源联合、公共服务联享、生态系统联保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战略合作更加紧密,基本建成四个强省、一个高地、一个家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

第三章 联动建设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

培育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极

立足郑洛西地区现实条件和资源禀赋,创新跨区域合作体制机制,以郑州都市圈和洛阳副中心城市、三门峡、济源等豫西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区为主体,联动关中平原城市群、晋南地区四市,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污染治理、基础设施联通、产业协同发展、文化保护传承,合作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战略支撑。

第一节 共建沿黄生态示范带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依托秦岭、伏牛山、南太行、黄河、渭河、伊洛河等生态本底优势,联动上下游、统筹左右岸、兼顾干支流,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同步推进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固堤林和堤内防浪林、保育林及湿地建设,依法规范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开展退养还滩还湿,建设集防洪护岸、水源涵养、生物栖息、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等功能为一体,人河城和谐统一的复合型绿色生态廊道,串联沿线及周边城市生态隔离带、农田绿网和各类自然保护地,打造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强化大气污染精准防治,加强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以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和汾渭平原城市为重点,实施更为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深化水污染综合治理,加快水污染排放重点行业达标提标改造,完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持续开展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饮用水水源地和黑臭水体专项整治。强化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深化农业污染物治理,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开展农田残留地膜、农药化肥包装物等清理整治。加快建设市级以上城市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健全县域医疗废弃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

第二节 共建科技创新示范带

发挥郑州、洛阳、西安创新资源要素富集优势,以G30、郑西高铁等重要交通廊道为主轴,串联沿线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制造业基地,共同建设G30科技创新走廊。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同开展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颠覆性技术研发、高端跨界融合研发与成果转化应用。加强郑洛西地区间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健全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联合创新实验室和联合创新中心。加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合作,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打造技术交易中心和专利信息资源库。建立跨区域创新服务联盟,搭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联合设立政府引导基金,支持科技型、成长型企业发展。完善高端制造人才引进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健全科研人才在区域内部双向流动机制,大力引进具有世界顶尖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鼓励科技和学术人才交往交流。建立区域标准化联合组织,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

第三节 共建文化复兴示范带

坚持保护固态、传承活态、发展业态,系统发掘研究兵马俑、二里头等重要遗址,推进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三门峡仰韶文化遗址、郑州商代都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宋都古城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连线合作。充分挖掘展示西安、洛阳、郑州、开封等古都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推动郑州、西安协同举办拜祖大典等重大活动。充分发挥郑洛西地区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一脉的优势,创新发展古都、根亲、名山、功夫等文化符号。加强文创产品协同研发,强化跨区域联动,推动秦岭、伏牛山、南太行等地区建设全域旅游协作区。加强晋陕豫三省文旅部门对接协作,共同培育文旅品牌、谋划旅游线路,加快建设郑汴洛黄河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提升郑洛西地区文旅品牌国际知名度,共同打造世界级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

喷雾干燥法脱硫工艺具有技术成熟、工艺流程较为简单、系统可靠性高等特点,脱硫率可达到85%以上。该工艺在美国及西欧一些国家有一定应用范围(8%)。脱硫灰渣可用作制砖、筑路,但多为抛弃至灰场或回填废旧矿坑。

第四节 共建幸福宜居示范带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救治体系,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疾病预防监测系统,健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应对机制。支持区域内医疗机构合作开展临床研究、远程医疗、学术交流,拓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探索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组建医联体等新模式。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鼓励区域内一流大学、科研院所互设分支机构或研究基地,支持异地建设研究院、实习实训基地、产业学院或分校等,支持高校开展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支持组建区域性职教集团、跨区域现代学徒制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共享、专业教师跨区域培训或入企锻炼、中高职一体化培养和学历证书与技能证书互认,推动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全面落实社保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制度,实施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开展异地就医急诊、门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试点。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率先实现同城待遇。

第五节 共建一体化基础设施

协同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发展联动,优化提升郑西高铁、陇海铁路、连霍高速等通道功能,加快省际高速公路通道和沿黄南、北岸公路建设,加密城际直连快速通道。全面建成郑州、西安双米字形高速铁路网,统筹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推动郑洛西民航协同发展,完善提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洛阳空港产业集聚区、西安国际空港功能,打造分工协作、各具特色的航空经济集聚区。依托郑州、洛阳、西安三地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快郑洛西地区对内对外互联互通,优化区域物流网络和服务体系,降低物流成本,积极打造国家重要的现代物流业发展高地。推进煤炭、电力、油气等互联工程和陕西至河南新的直流输电工程。加快电源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推进沿黄绿色能源廊道建设,开展农村能源革命试点示范。加快5G规模部署,推动新一代信息基础网络体系建设,提升郑州、西安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功能。建设区域性数据中心,推进跨区域数据信息共享,创建交通、旅游、文化、环保等智能+应用场景。

第六节 共建中西部开放高地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着力推进制度创新,拓展完善开放通道与平台,高标准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高质量运行中欧班列,发挥欧亚经济论坛、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等展会作用。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人文、现代农业等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加快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带动力。加强与东亚、欧美发达国家及国内沿海发达地区合作交流,积极开展重大招商活动,提升重点城市国际化水平,增强高端要素集聚能力。以郑州、西安入选第三轮中欧区域政策合作案例地区为契机,联动推进郑州、西安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提升中欧班列运营效能,拓展欧洲、中亚西亚、东盟等国际干线物流通道和日韩等亚太中转线路,打造中欧班列枢纽城市。以空中丝绸之路为引领,全面推动空陆网海四路开放通道建设,完善郑州、西安机场国际航线布局,全面建立连接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空中经济廊道。依托临空临港区域推进航空物流、航空维修、电子信息、高端服务、供应链金融、总部经济、临空会展等产业发展,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经济产业集群。推动洛阳率先建设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重要支点城市,三门峡建设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

第四章 推动豫鲁毗邻地区共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打造黄河流域省际协同发展样板示范

依托豫鲁省际毗邻地区发展基础和区位优势,以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创新区域合作机制为重点,以濮阳、开封、商丘等市为主体,联动山东省聊城、菏泽等毗邻市,协同共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努力打造全国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样板示范。

第一节 加强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加强下游两岸系统谋划,共同建设多功能的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共同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谋划实施一批跨区域、跨流域重大工程项目,在毗邻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高水平保护。完善跨区域生态环境联合执法机制,针对边界日常执法、信访线索、排污口溯源整治发现的边界地区重点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和环境污染纠纷,协同开展跨省联合执法、异地执法。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提升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响应处置能力,依托现有水资源保护机构,协同推进下游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工作。全面落实《黄河流域(鲁豫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推进黄河下游沿岸水环境保护治理,恢复提升水系生态功能。

第二节 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

以提升内联外通水平为导向,强化门户枢纽功能,加快完善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构建互联互通、管理协同、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高速铁路网络,优化提升高速铁路功能,谋划新建一批重大项目,填补缺失线路、畅通瓶颈路段,提高铁路客货运水平。强化跨省高速公路建设,加密城际交通网络,更加高效地连通沿黄主要经济区。实施一批干线路网改造提升工程,打通豫鲁普通国道断头路。加密豫鲁省界跨黄河桥梁。协同推进跨区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域油气设施布局,推进黄河下游、毗邻地区之间油气管网互联互通。

第三节 推进产业一体化发展

立足豫鲁两省毗邻地区精细化工、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产业的比较优势,推进濮阳、商丘、开封与菏泽、聊城全方位交流,深入开展省际产业协作,共建产业集群,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加大在产业承接转移、贸易、投资、金融、科创、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等方面合作力度,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先进省份产业转移,共建豫鲁交界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支持毗邻地区开发区以市场化方式,在园区联合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干部交流、人才培训及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合作,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紧盯重点产业园区定位和企业投资方向,适时组织开展园区双向交流、专题推介洽谈等活动,带动和吸引更多企业投资,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不断拓展毗邻地区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营造创新生态,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合力打造毗邻地区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毗邻地区金融机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研究人员,建立政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推进毗邻地区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实现产业协同创新。

第四节 建设毗邻城镇协同发展区

强化跨区域交通对接、功能衔接、产业链接,吸引要素加快聚集,共同支持濮阳、开封、商丘、菏泽、聊城等城市承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和创新体系布局,强化科技创新、枢纽开放、教育文化等功能,提升集聚、裂变、辐射、带动能力,推动濮阳建设豫鲁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共同加快兰考、永城、曹县等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县城发展,在豫鲁毗邻地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小城市,夯实支撑豫鲁毗邻地区高质量发展基础。建立更加有效的工作对接机制,在毗邻跨行政区域,推进镇与镇、部门与部门、行业与行业、协会与协会等之间的全方位、无缝对接,形成更加高效的互动融合、功能互补和协同发展的对接机制。支持毗邻地区协同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共同争取新一轮黄河滩区居民迁建政策支持。

第五节 共同保护传承黄河文化

探索联合开展跨区域遗产保护和传承利用,共同参与考古中国重大研究,加大对黄河、大运河等遗迹遗址遗存的保护力度。开展毗邻地区黄河文化资源全面调查和认定,摸清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文献等重要文化遗产底数。完善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大力保护黄河流域戏曲、武术、民俗、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黄河题材精品节目创作,增强黄河文化亲和力,突出历史厚重感,全面展示真实、立体、发展的黄河流域。强化区域间资源整合和协作,推动旅游行业协会交流协作,联合开展黄河旅游节庆活动和特色旅游目的地营销推广。共同完善沿黄地区旅游设施,建立旅游服务标准化等联动机制,强化航空、公路、铁路等旅游交通衔接服务,推进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实现旅游信息服务共建共享。

第六节 强化公共服务领域合作

鼓励区域内高校在优势特色学科、重点实验室、在线开放课程等方面深化合作,开展学分互认、教师互聘。依托国家学分银行信息平台,推动职业院校间实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促进专业课程、师资等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建立完善基础教育交流培训机制,深化中小学校际交流合作,联合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加强豫鲁医疗资源交流互动,共建居民健康信息平台,推动实施区域就医一卡通,完善门诊通用病例、双向转诊、转检、会诊、联网等合作机制。建立养老、医疗等保险异地结算制度,破除异地养老障碍。推动河南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与山东跨省通办专区全面对接、深度融合,实现更多跨省事项全程网办,探索以跨省办成一件事为目标的主题式套餐服务。建立健全统一的市场准入规则、监管标准和服务体系,推动个人服务高频事项和企业生产经营高频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结果互认。

第五章协同打造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

服务支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

大部分洗涤剂是化学产品,会污染水源。洗餐具时如果油腻过多,可先将残余的油腻倒掉,再用热面汤或热肥皂水等清洗,这样就不会让油污过多地排入水道了。有重油污的厨房用具也可以用苏打加热水来清洗。

着眼连通长三角国内最大增长极、打通东向交通物流大通道、进一步拓展全省发展空间,以共建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纽带,积极融入长三角地区产业链供应链,打造以商丘、周口等豫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市为先行区,以淮河流域10市为主体、覆盖全省的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为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节 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以交通为先导,统筹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互联互通、分工合作、共建共享的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区域协同发展的支撑保障。依托主要运输通道和重要节点城市,以东向连通连云港为北线、以东南连通上海为中线、以南向连通长江经济带为南线,构建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三个主要发展轴线。重点突破中线,依托淮河干流、沙颍河等水运通道和商合杭高铁、郑阜高铁,全力打通洛平漯周等高铁通道和三洋铁路等货运通道,加强周口、信阳、漯河、平顶山等枢纽港口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壮大临港经济,协同利用淮河沿线资源,构建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中线大通道。着力提升北线,依托连霍高速、郑徐高铁、陇海铁路,发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化商丘等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加快承接先进制造业转移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北线通道。积极拓展南线,依托汉江水道,推进唐河、白河航道建设,建成南阳港等港区,联通长江水道,打通南信合高铁通道,加强豫西南与长江经济带对接协作,构建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南线通道。

第二节 建设协同创新产业体系

立足各地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不断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围绕钢铁、有色、建材、化工、装备、汽车、食品、轻纺等传统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氢能与储能、量子信息、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生命健康、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着力补链强链延链,强化产业链合理布局、分工协作和融合拓展。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引进培育一批引领型链主企业和具有撒手锏产品的配套企业,加快形成上下游配套生产体系,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全产业链掌控能力。联合长三角实施产业布局地图、产业链基础资源图、产业链断链风险图三张图和建议清单、合作清单、开放式揭榜清单三清单编制计划。打造承接产业转移优质载体,加快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探索反向飞地反向孵化器等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建立产业转移与承接利益分享机制,加大对产业转移重大项目的土地、融资等政策支持力度。支持老工业基地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全面推进双向产业转移协作,更好融入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建立科技创新共享合作机制,推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合作交流,共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科技研发生产基地。推动长三角地区科技人才和团队来豫创新创业。开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协同创新。推动国家和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协同合作。建立国家高新区合作交流机制,通过开展异地孵化、发展飞地经济、设立伙伴园区等多种方式,合作建立创新共同体。

第三节 推动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持续推进沿淮生态保育带、明清黄河故道及隋唐大运河生态保育带建设,提升桐柏—大别山、伏牛山生态屏障和平原生态涵养区功能。全面推行林长制,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打造一批森林乡村。在淮河上游主要支流开展岸线治理和生态修复。推动建立生态保护补偿、资源开发补偿、损害赔偿等省际利益平衡机制。完善提升天目山国家森林公园、淮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息县淮河国家湿地、淮河源国家森林公园功能,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共筑中原—长三角绿色生态屏障。支持信阳市建设淮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实施重点跨界水体联合河(湖)长制,统筹推进解决跨界区域的水环境问题。扎实推进水、大气、土壤污染联合防治,提升污染防治科学化、精细化、一体化水平,健全区域环境治理联动机制。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合作,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引进节能降耗、绿色生产的先进企业,深化清洁高效利用关键设备和技术合作,打造绿色化、循环化产业体系。加快公转水公转铁步伐,大力发展绿色物流运输。

第四节 推动更高水平协同开放

建立一带一路沪豫合作机制,在更大市场空间中配置资源。依托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驻马店)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大型活动,定期举办豫沪合作交流会。加强口岸通关合作,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信息共享、数据互联和标准互通,提高通关效率。建设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和国际陆港新节点,布局双向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平台和海外仓。完善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加大人才招引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城市、园区对接,通过缔结友好城市、友好园区、合作园区,设置一区多园和特色园区。开展产业园区结对共建,推动我省企业在上海市设立研发基地、上海市企业在豫建设生产基地。推动长三角地区园区、企业在豫合作共建产业基地。定期举办河南—长三角产业对接活动,推动与长三角地区企业深化产业、技术、资本、资源合作,共同拓展发展空间。推动商丘创建对接长三角先导城市,周口创建中原—长三角综合枢纽城市,支持大别山革命老区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信阳、驻马店建设东向南向协同开放城市。深入开展小分队式跟进,聚焦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坚持精准招商、资本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动态完善重点产业链图谱和招商路线图。统筹利用我省现有在沪各类资产,推动建设中原—长三角双招双引综合载体与平台。

第五节 推动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规划衔接、政策协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区域协同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强化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合作,加强校际互动交流。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统筹布局,采取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组建医联体等形式,扩大中原—长三角地区优质医疗资源覆盖范围。强化医疗资源调配、应急物资共济、治疗方案共享、用血应急保障、健康通行互认等机制,加强重大疫情信息互通和会商,联合开展重大传染病跨区域追踪溯源。依托长三角现代医药产业,加强医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开展医养结合深度合作,推动建设一批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基地。共同挖掘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推出一批文化精品工程,培育一批文化龙头企业,加强文化创意、动漫游戏、软件开发等领域合作。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传承弘扬大别山精神、红船精神,整合中原—长三角区域内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一批特色鲜明、互联互通的红色旅游线路。推动旅游市场和服务一体化发展,深化与长三角地区旅游企业合作,联合开展旅游主题推广活动,联合推出精品线路和特色产品,探索实现跨省旅游一卡通。

第六章 创新提升豫京和南水北调战略合作,

深度融入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战略

全面落实新一轮京豫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利用北京市科技创新、国际交往优势,推动京豫双方在更高层次、更多领域、更广空间合作交流,打造以南阳副中心城市为龙头、以南水北调水源区市和干渠沿线市为主体、涵盖全省的国内跨区域合作样板和内循环示范。

第一节 持续深化南水北调对口协作

加大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以丹江口库区流域水系和总干渠为重点,开展丹江口库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建设复合型生态廊道,实施一批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护林、干渠沿线防护林带、农田林网等生态项目,打造丹江口库区环库生态屏障带。推进老鹳河、淇河等主要入库河流治理,加快丹江、老鹳河滨岸等湿地保护修复。引导、鼓励京豫两地环保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加大新技术、新理念推广应用力度,提升水源区生态环保技术水平和能力。加大智力支援力度,开展干部人才双向交流挂职,加深两地合作关系。探索组团式培训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模式,依托北京市高校、科技企业,为水源区培训培养紧缺性专业人才。进一步深化区县结对协作关系,探索建立结对协作联盟机制和协同发展长效机制,实现结对区县教育、医疗、文化等全方位交流合作。鼓励双方依托既有产业园区开展共建共营、托管运营。支持水源区县市积极参与北京市结对区重大战略和重大项目。

第二节 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建立大院大所合作对接机制,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大院大所对接合作,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生命科学、新能源等前沿科技领域,加强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深化与京津冀创新龙头企业合作交流,共建一批科技创新园区和成果转化基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探索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多元化和差异性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河南模式,支持各类社会资本投资跨区域合作园区项目,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河南基地。健全创新人才引进交流机制,加大柔性用才、项目引才力度,着力从京津冀地区引进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产业快速发展、带来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豫设立拥有核心技术、配置核心科研团队的独立研发机构、分支机构、科学家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创新联盟等,培育一批源头创新的新型科研机构。十四五时期,力争每年与京津冀高校、科研院所、先进企业和园区等建立100对高水平合作关系。

第三节 积极承接重点领域产业转移

建立产业转移精准对接机制,成立产业疏解与对接服务平台,发布京津冀地区有疏解或投资意愿的产业企业信息,推介我省重点承接平台招商动态。围绕京津冀产业转移重点方向和我省拟承接重点产业,定期组织开展产业转移对接、主题招商和项目推介活动。推动安阳建设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前沿城市。聚焦重点产业关键领域承接转移,支持我省骨干企业在5G、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能源化工、节能环保等领域,与京津冀地区开展行业咨询、技术攻关、项目建设等合作,破解企业技术瓶颈。深化产业园区交流合作,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发挥铁路、公路、航空多式联运优势,合理布局一批以物流贸易、保税加工、配套加工、整机组装为主的产业合作园区,促进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支持京津冀工商资本和现代农业企业到我省投资,建设一批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开拓北京等地高端市场,拓宽销售渠道,提升豫农优品知名度,逐步建立粮食主销区和主产区长效合作机制。强化项目落地服务支撑,引导银行、基金、保险等金融服务机构加强对京津冀转出优质项目的对接,提供专业金融支持服务,实现转移企业转得出、留得住、建得好。十四五时期,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进一步扩大南水北调产业投资基金规模,力争每年从京津冀地区引进选育100个重点合作项目。

第四节 强化教育医疗领域深度合作

积极推动校地战略合作,巩固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省校战略合作关系。开展本科院校结对共建,持续深化京豫11所高校结对合作关系,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建设运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原分院(南阳)。推动职业院校结对共建,加强专业建设,培训师资队伍。推动北京市中小学与南水北调水源区学校开展结对帮扶,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开展全方位交流合作。推进京津冀知名医疗机构与我省医疗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完善两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机制。支持京津冀健康养老企业来豫合作建设医养结合养生基地,参与健康养老基地运营管理。加强京津冀地区与我省在中医药产业方面合作。鼓励北京市医疗专家到南水北调水源区开展义诊、带教手术等,推进建立医疗帮带机制。

第五节 推动文化旅游跨区协同发展

推进合作实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和黄河、大运河考古发掘重点项目,共同开展文化专题研究交流活动。支持京津冀文化旅游龙头企业与我省深化合作,积极争取开通旅游专列,共同举办文旅节会和展会,加强境内外文旅联动宣传,打造衔接豫京津冀、享誉国际的旅游市场和独具特色的入境旅游产品线路。支持与京津冀文化企业在文化创意、工业设计、动漫游戏等领域深化合作,支持京津冀知名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项目落户我省。整合地区间旅游信息资源,建立跨地区多媒体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健全旅游信息预报和发布制度,开发手机旅游信息查询系统,构建大容量、多通道的旅游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信息流与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同步流动。

第七章 深入推进豫粤港澳高质量合作,

紧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

把握大湾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的溢出机遇,聚焦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等关键领域,谋划推进豫粤港澳高质量合作,务实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

第一节 打造数字产业化发展新兴区

积极引进大湾区互联网、金融、物流等重点企业全国性或区域性数据中心,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与大湾区全球大数据硅谷和国际数据经济创新中心的建设协同度。围绕大湾区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家电、智能机器人、高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等战略性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强化招商引资,促进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借力大湾区智慧产业与大数据领域的品牌、服务、市场拓展优势,重点支持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5G和移动互联网、北斗卫星导航等新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创新应用,加速关键领域智慧手段融合应用和创新发展。借助大湾区协作机制,建立高层次跨境协作组织,推进城市治理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推进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

第二节 打造智能制造产业聚集地

充分借力大湾区和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算力资源,共建一批科研中心,协同开展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和装备研发。紧抓华为、华润等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研究机构落户我省的发展机遇,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构建全国一流、安全可靠的云数据中心平台和智能制造示范区。发挥制造业基础优势,围绕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加工、轻工纺织、矿产开发加工、现代物流、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产业,合理布局、分工协同,有力有序有效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构建大湾区重要科技产业配套基地、制造业转移承接基地和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准确把握国际科技发展新趋势,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开展关键领域基础性研究,鼓励共建开放型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增加科技成果源头供给,深入推进大湾区科技成果向我省中试成果转化。

第三节 打造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

聚焦服务业态模式创新,借助我省建设网络经济大省和大湾区开放数据端口的新优势,积极推动互联网与服务业跨界融合,联合打造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的跨境电商创新区、集聚区和示范区。支持与大湾区开展校际合作、学术交流、重大疾病防治、医疗技术创新与协作,共同推动区域教育、医疗中心建设。鼓励和支持大湾区大型养老产业集团以独资、合资、合作、并购等多种形式在豫兴办养老机构,推动康养产业发展。推动河南—大湾区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平台建设,积极引进大湾区优秀高端人才来豫工作。引进大湾区专业服务机构,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金融服务、融资租赁、电子商务、信息科技、节能环保以及商务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共建具备较强综合竞争优势的现代服务业集群。支持大湾区金融机构在豫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引进大湾区各类投资基金,支持省内企业在大湾区设立资本运作平台、赴深港上市直接融资和发行人民币债券。

第八章 深化豫鄂川渝高质量合作,

紧密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

以协同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等为纽带,深入开展豫鄂、豫川、豫渝省际战略合作,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一步拓展西南向合作发展空间。

第一节 加强豫鄂省际合作

积极开展汉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治理,共建一批生态保护项目,协调解决跨省流域重大环境问题,保障环境安全。建立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建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联动机制。协同实施唐白河(唐河)航运开发,加强岸线资源保护和利用,建成一批港区,打通豫鄂黄金水道。积极推进谋划建设一批高铁、高速公路和机场项目,完善交通路网,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发挥各地创新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打造一批新兴产业基地。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建各类创新平台。依托自然和生态资源优势,推进豫鄂两省旅游资源整合,推行两省旅游一卡通,通过联合打造旅游精品线路、世界旅游品牌,推动两省旅游业健康发展。发展壮大襄(阳)南(阳)城市组团,推动南阳和襄阳加快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方面一体化进程,合力打造城市圈。提升南阳国家高新区、南阳国家农业科技园等创新载体建设水平,推动南阳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利用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重要合作平台加强互动交流。探索豫鄂两省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制度创新、复制推广、对外开放、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协同合作。

第二节 加强豫川渝省际合作

加快推进郑渝高铁全线贯通,开辟川渝—南阳—郑州—京津冀连接新通道,强化川蜀之地与中原腹地的互联互通。开展豫川渝航空枢纽合作,通过增开航班班次,搭建便利快捷的空中桥梁,打通空中走廊,加强豫川渝之间的经济往来。依托郑州航空港,推动豫川渝地区在物流行业深入合作。加快推动对口支援重庆巴南三峡库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库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开展教育、文化、医疗、产业等多领域合作。加强两地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务人才培训交流,促进两地文化发展繁荣。发挥我省农业优势,助力巴南优特粮油、品牌茶叶、精品果蔬、生态渔业特色产业发展,加大两地农超、农商对接力度,推进两地农特产品展销和流通。支持与巴南开展中医药合作,共建生物医药产业园、医疗器械产业园和健康服务产业园。推动鹤壁与攀枝花深化交流合作。发挥郑渝高铁纽带作用,强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交流,引导、支持两地企业联合开发旅游资源,加强两地旅游宣传推介、旅游线路开拓等方面的合作,加强旅游标准、管理和服务对接,联合创建旅游品牌,打造豫川渝旅游发展合作联盟。

第九章 开展多方向省际合作,全面激发河南发展活力

立足国内大循环重要支点定位,着眼进一步增强我省经济辐射能力、补齐经济发展短板、全面融入国内大市场,深入开展多方向、广领域、全方位省际合作,努力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第一节 扩大豫疆交流合作

发挥豫疆双方优势,对接合作需求,建立豫疆高层互访机制、多层交流机制,扎实推进全方位深层次合作,把豫疆合作提升到更高水平,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支持新疆各类市场主体依托我省开拓市场,在豫加快建设新疆农产品外销平台,规划建设一批新疆农产品储运周转集散中心,帮助新疆优质农产品、优质瓜果等产品销售到内地。强化豫疆文化旅游产品联动和服务对接,在项目建设、市场营销等方面加强合作,组织客源互换、品牌共建、线路同推,打造一批特色互补、季节互补的旅游精品线路,推动援疆旅游专列常态化开行。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和区域性冷链物流中心,支持郑州、洛阳、哈密等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加强对接,引导我省物流企业在疆建设冷链物流基地、电商物流分拨中心、集散中心,鼓励豫疆物流企业开展智慧物流深度合作。依托疆电入豫工程,扩大能源原材料合作,延伸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链,支持河南能源化工集团参与新疆煤化工及风电、光伏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大疆电入豫规模。

第二节 加强豫闽省际合作

发挥交通区位居中、劳动力富集、工业基础良好等优势,聚焦创新高地建设、优势产业再造、新兴产业发展、开放合作平台打造等方面,加强豫闽及对台合作交流,助推现代化河南建设。加强与福建等沿海地区合作发展,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深化内陆港设施共建和铁海联运班列线路拓展。利用沿海产业转移机遇,发挥豫闽两地比较优势,聚焦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领域,加强产业链、科技创新等方面合作,共同打造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集群。推动豫闽优势企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利用福建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机遇,借助丝路海运、国际合作示范园区建设、扩大国际朋友圈等福建品牌海丝行平台,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和地区合作,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第三节 全方位深化省际区域合作

加强与能源富集地区交流合作。加大与青海、甘肃、内蒙古、山西等资源富集地区对接力度,扩大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引入规模,稳定煤炭、油品等传统能源供应,加快建设多品种、多方向、多渠道的能源外引通道,构建能源合作利益共同体。积极挖掘现有外电入豫通道送电能力,加快推进陕电入豫直流输电工程建设,积极谋划第四条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积极拓展外气入豫通道,多元引入西气、俄气、川气、海气等资源,进一步提高西气东输一线、二线、榆林—济南输气管道等现有资源外引通道输气能力。打通海上原油入豫通道,完善以郑州为枢纽的油品骨干网络,强化互联互通,提高成品油管输比例和外引能力。与晋陕蒙等高品质煤源地建立战略合作共赢发展机制,全面落实豫晋煤炭保供中长期合同,形成稳定的省外煤炭供应保障格局。

全面拓展与其他省份合作。充分发挥产业基础、人力资源、市场空间等比较优势,以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开发区为载体,积极推进与其他省份全方位交流合作,带动支撑我省区域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加强与海南对接合作,推动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与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在制度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沟通协作,强化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展会博览、海洋经济等领域合作,共同推进开放发展。加强与湖南、江西等中部省份合作,强化与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对接合作,加大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科技教育、文化创意、商贸物流等领域合作力度,引领带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加强与贵州、云南、广西等西南省(区)合作,推动与北部湾城市群、黔中城市群、滇中城市群合作联动,强化大数据、先进制造、国际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合作,拓展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通道。加强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东北省份合作,深化现代农业、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共同探索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新路径,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

第十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以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豫鲁毗邻地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豫京和南水北调战略合作、豫粤港澳高质量合作、豫鄂川渝高质量合作等为重点,统筹推进省际协作及对口支援工作,建立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各地、各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细化重点目标任务,确保落地落实。发挥省际、市际协作联席会议平台作用,畅通省、市、县级园区及相关部门常态化交流沟通渠道,强化跨区域、跨领域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确保政策协同高效、措施同向发力、配套衔接流畅,促进区域合作各项任务举措有效落实,推动区域融合不断深化。

第二节 夯实项目支撑

坚持项目为王,把项目作为支撑全局的中心任务。围绕区域合作的重点领域、重大任务、重要事项,在科技创新协作攻关、产业布局优势互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谋划一批跨区域融合发展重大合作项目。加强项目储备和筛选论证,强化项目建设过程管理和调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实行动态管理、滚动实施、分批推进,同步做好招商引资和宣传推介工作,集中力量推动重大项目布局、重点项目建设有力有序落地实施、投产达效。高效配置要素资源,对规划明确的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在进一步论证可行性必要性的基础上,按规定程序在资金渠道与保障、土地供应、能源供给、人才需求等方面加强资源统筹调配与协调部署。

第三节 强化服务保障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实施《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全面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持续压减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优化审批核准程序,实行秒报秒批一枚印章管审批,针对规划涉及的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开设绿色通道,建立健全项目签约落地、开工建设、投产达效的快速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我省各级驻外机构、招商中心、商会协会作用,积极引进和培养熟悉产业经济、掌握投资政策、通晓商务惯例、精通项目谈判的招商引资人才,鼓励干部到开放招商、承接产业转移主战场锻炼,到先进地区挂职学习,打造一批高质量招商平台和高水平招商队伍。注重规划宣传解读,鼓励各地、各部门主动融入区域合作大格局,形成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抓好项目的浓厚氛围,推动区域合作融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取得新成效。

责编:史健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我国的水资源和石油、煤炭等能源相对匮乏,而环境污染却相当严重,让我们行动起来,提倡简单生活,避免奢侈浪费,保护环境,造福后代。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