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煤炭能源  煤炭

井陉矿区:中国第一家焦化厂从这里...

我是石家庄焦化厂老焦化工人,在焦化车间(当时编制1000多人)工作了8年多。一直没想过焦炉(不算土焦炉,那是简单的把煤堆起来闷烧的装置,没有控温和煤副产品回收装置)在中国是什么时候有的,我从师傅唐万田那里拿到的讲义,是苏联专家编写的。我买的二本专著,也是引用苏联的数据编写的。昨天才知道,第一座焦炉在河北, 1914年河北井陉煤矿开办的石门炼焦厂(石家庄村东南),当时是国内唯一一家提炼煤炭副产品的炼焦厂。

由德国设备装备。

有记载说,20世纪30年代以前,焦炉炭化室容积一般不超过20m3。1927年炭化室高6米、有效容积达30m3的大容积炼焦炉首次在德国建成投产。60年代起许多国家相继建造了大容积炉。目前广泛使用的大型炼焦炉尺寸为:炭化室高6~7.5米,长15~17米,平均宽0.4~0.46米,有效容积达50m3左右。

中国的第一批近代炼焦炉于1919年在鞍山建成投产,以后在石家庄、石景山、本溪、大连和吉林等地相继建成。

在太行山中麓的崇山峻岭中,在古老的秦皇古道旁,在汉代韩信以少胜多,留下著名战役“背水之战”的大地上,闪耀着一颗乌亮的明珠,她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今天依然焕发着青春的风采,显示出勃勃生机,这就是素有“北方最良之煤田”之称,中国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的井矿集团。从宋代有煤炭开采始,到1908年中德合办,定名为井陉矿务局,东临省会石家庄,南有太行灵秀苍岩山,西接天下要塞娘子关,北濒革命圣地西柏坡。历史上,井矿集团曾经是全国十大煤矿之一,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以盛产优质主焦煤享誉中外。

1916年石家庄炼焦厂开始规划建设,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工程停顿。1923年炼焦厂再度恢复建设,1925年11月真正建成投产。当时在国内使用机炉炼焦并提炼各项副产品,并能够达到日出焦炭百吨的企业,仅石家庄炼焦厂一家。《石门指南》称石家庄炼焦厂是国内重要的煤化工企业,“为我国新创之一种基本化学工业也”。该厂的生产原料来自井陉矿自产的低硫烟煤,焦炭产品的销售市场遍布东北、华北各地,以及供应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等,并享誉海外。

李鸿章的军事顾问---德国人汉纳根与井陉矿务局合资兴建炼焦厂

德国人汉纳根

石家庄铁路枢纽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突出表现在铁路枢纽实现了对生产要素的地域调配与组合,扩大了资源有效利用的领域,推动了资源和原料的深加工,从而奠定了石家庄的工业产业基础。石家庄炼焦厂等新产业就是在这样的城市历史大背景下出现的。

1905年,在德国人汉纳根开采井陉矿的同时,井陉绅商杜英魁与正定府官员吴雪门等人创办了正丰矿。1912年,时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的段祺瑞及阎锡山等军阀入股,成立正丰煤矿股份公司,由段祺瑞的胞弟段祺勋任总经理。

这些恢弘气派的的建筑群,人称段家楼,是北洋政府总理兼陆军总长段祺瑞于1913年投巨资兴建。是当年段氏家族管理正丰矿的驻地。大理石的外墙、木质的地板、坚固的保险柜,还有功能齐全的办公室、舞厅、休闲娱乐室等等,虽历经百年,却依然能看出当时的豪华奢侈。

炼焦厂是民国时期石家庄惟一与外国合资的一家大型企业,它是由德国人汉纳根与井陉矿务局合资兴建的。

1898年4月,井陉县南正村文生张凤起获得开矿权。起初,井陉县人张凤起在横西村土法开采煤矿,因工艺落后,难以为继。时任北洋海军提督的德国贵族后裔汉纳根,聘请了德国工程师在井陉考察,发现这里煤藏丰富,于是双方合作创办井陉煤矿。

他们呈请县署禀直隶总督批准,双方订立“出资各半”草约12条,汉纳根出资5万两,张凤起以18亩地作为资本,双方各占50%股份,成立了“井陉矿务公司”。没多久,1906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取消张凤起的矿权,将该矿收为官有,与汉纳根改订中德官商合办合同,德方将原矿产折合股本银25万两,中方将井陉煤田资源折合股本银25万两。1908年7月,中德合办煤矿合同正式签订官商合办协议,改设“直隶井陉矿务局”,时值资本为白银100万两。

井陉矿务局的矿址在井陉,矿务局总部设在天津。当时的大总统徐世昌之弟徐世纲任华总办。井陉煤矿出产的煤炭要通过铁路运往石家庄,再由石家庄运往各处,所以,井陉矿务局在石家庄大同街设有总分销处。

早在民国之前,德方汉纳根就提出创办炼焦厂的动议。汉纳根与德国工程师高登伯经过多次化验研究,确认了井陉矿务局出产的煤质,大烟大火,含硫低,杂质较少,非常适合炼焦。根据《井矿炼焦特刊》记载,“在民国纪元前,即有仿办副产炼焦炉之建议,以专属创举,关于计划考虑至为周密”。从1916年起,井陉矿务局炼焦厂开始进入规划建设阶段。“创始于民国三年(1914),购置各种机炉,研究提炼方法,经多年经营缔造,始克粗具规模”。当时,炼焦厂的厂址就选在交通运输极为便利的石家庄,设在正太铁路南道岔货物转运站的西侧,当时购买的厂基占地为80亩,炼焦厂获取了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

1914年,井陉矿务局在石家庄建立了中国最早的炼焦企业-石门焦化厂,即石家庄焦化厂的前身。其出产的清水焦炭与井陉矿优质块煤齐名,远销日本和东南亚,名列当时国内十大矿厂之一,为石家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跃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奠定了极其关键的基础。

建设初始阶段,已经准备修造小炉,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人回国,工程停顿,中德合办契约暂停执行。1922年直隶省政府与德商重订合同,1923年石家庄炼焦厂再次恢复建设,1925年11月真正建成投产。该厂在1917年建造之初,曾由于炼焦厂的焦炉工件非常大,特别是通风放气的烟筒非常高,本地从未有过如此巨大的工程,一度在石家庄居民中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据民国档案《井陉矿务局函请在石家庄安装炼焦炉谣传制炼炮药请出示卷》的记载,“石家庄分销处来信声称,该处居民竟谣传矿局将在彼处建筑制炼炮药之所。警局复派警来局查询,似此以讹传讹,深恐愚民被其蛊惑,致生事端等情”,后经获鹿县政府多次颁布安民告示,才将当地居民的恐惧风波平息下去。

石家庄炼焦厂在国内尚属先进的煤化工企业

石家庄炼焦厂是重要的煤化工企业,《石门指南》称其“为我国新创之一种基本化学工业也”。

石家庄炼焦厂最主要的设备是炼焦炉,最初安装有购自德国的拥有20个炼炉(俗称20孔)的废热式副产炼焦炉一座,日产焦炭40吨(我七十年代工作的焦炉,三组,就是3X26孔,日产共250吨,建在二炼钢和热电厂那里,靠江边。后来才有2X42孔的大焦炉建在梅桂营)。在确认产品质量优良无误后,1930年又增加拥有10个大炼炉的蓄热式副产炼焦炉一座,日产焦炭60吨。职工称前者为小焦炉,后者为大焦炉,两者日产焦炭100吨,定名为清水焦炭。后来日产焦炭数量又有所增加,达到了日产120吨。

除生产焦炭之外,石家庄炼焦厂并能由煤气中提取之混合物,生产制造汽油、人造樟脑溶剂、氨、萘、苯甲酸、硫铵、沥青、黑漆、红油(木料防腐剂)等副产品。当时虽然这种炼焦炉和提炼技术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并不算什么新奇,但是,对民国时期内地的生产厂家来说,“尚属创举”。

石家庄炼焦厂研发的产品之所以精良,正是由于在引进技术方面,不惜花费重金,“日求改良进步”的结果。石家庄炼焦厂生产技术的创新意义重大,不仅体现在为国防生产提供了重要原料和资源,而且更重要的提升了企业创新的信心。为了占领和扩大国内市场,该厂在产品销售定价方面,“尤属特别低廉”。

石家庄炼焦厂的生产原料来自本矿出产,焦炭产品的销售市场遍布东北、华北各地以及供应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等。1930年10月的一份产品销售订单显示,天津市场份额竟然占到了1/4左右,石家庄炼焦厂的沥青、肥料等,也都销售到河北各地和天津市场,再经天津销往日本。

该厂自开办以后,厂房不断扩大,设备规模完备。除了炼焦炉外,该厂还有动力房、锅炉房、电灯房、沥青房、汽油房、氨水房、萘粉房、水泵房、铆工房、管子房、木工房、工牌房、红砖窑、缸砖窑、机修房,以及水塔、冷却塔、贮油罐、贮油池、机井等生产的基础设施。

石家庄炼焦厂的组织架构与沿革

中德合办的直隶省井陉矿务局,1922年资本总额为450万元,中方占70%,德方占30%。井陉矿务局设正副局长,中方正副局长各一人,德方副局长一人。该局的下属单位有:井陉煤矿、石家庄办事处、石家庄炼焦厂、武汉办事处、天津售煤处等。1932年9月出任井陉矿务局局长的张振鹭,此时已改为河北省井陉矿务局,张振鹭在任时将天津总部迁至了石家庄。1935年7月21日张振鹭离职,由河北省建设厅厅长吕咸兼任井陉矿务局局长,吕咸局长后又调任中央国库局长,其职位由河北省矿业监理委员会委员长谷钟秀接替。谷钟秀在任时,对矿务局和炼焦厂管理人员进行了较大调整,炼焦厂的工作时间也由6小时工作制改为10小时工作制。

作为井陉矿务局下属的的重要企业,石家庄炼焦厂设有厂主任、副主任、工程师、工务员、助理员、司事等管理人员。担任厂主任的先是张景春,后来由容敬源接替。

容敬源主任曾在德国留学多年,而且就是专门学炼焦专业的,是国内屈指可数的矿冶技术专家之一。担任厂副主任的是马瑛铨,他毕业于北洋大学冶金系。担任该厂工程师的是德国专家高登伯博士,后来接任工程师一职的是德国人西伯尔。主任掌管工厂一切事务,工程师负责焦炉及各厂房一切技术,工务员2人负责日夜轮流值班,其他管理者分别负责产品化验、所用材料、会计事务、监督检查、产品销售、文字秘书等。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石家庄,井陉矿务局及炼焦厂的德方股本被日方收买。德籍的原矿务局副局长鲍尔、会计德禄、原一矿工程师克莱玛、炼焦厂工程师西伯尔等外国人先后离开石家庄,有的到北京和天津谋生,有的直接回到了德国。由于原矿务局副局长鲍尔与北京日本总领事有约定,即在炼焦厂篮球场和网球场以及厂区的屋顶都涂上万字符,所以日军飞机狂轰石家庄时,炼焦厂的厂区并未遭受轰炸损失。

日本殖民者占领井陉矿区和炼焦厂后,对其实行了军事管理。井陉矿区更名“兴中公司井陉采炭所”,石家庄炼焦厂被改名为“石家庄骸炭厂”。在石家庄沦陷期间,该厂所生产的焦炭以及副产品,除销售给北京石景山炼钢厂、天津永利碱厂和当地部分企业外,大部分运往日本,就连堆存多年的硬沥青也被运往日本。

1945年日本投降,国民党政府接收,改名“井陉煤矿公司”。1947年井陉矿解放,由晋察冀边区政府接收。1949年同阳泉合并,组织“井阳煤业公司”,同年又改称井阳矿务局。

石家庄炼焦厂的工人状况

1926年石家庄炼焦厂有工人150名,到1936年12月,工人扩增到了260人。据1932年调入石家庄炼焦厂工作的张鹤年回忆,当时的工人因工种和技术程度等原因,“工资高与低相差不小”。职工可以到年底分红,如果全年工资累计为300元,就可以分到60元红利。职工可以享受本厂的职工宿舍、职工子弟学校、厂供给的煤和电,以及浴室、理发等的福利待遇。此外,工厂还为职工提供了娱乐俱乐部、篮球、网球、乒乓球等工余文娱活动的设施。

日本殖民者实行军事管制期间,管理人员几乎增加了一倍多,勤杂工也增添了不少,但是炼焦厂一线工人数量却没有太大的变化。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接管炼焦厂后,生产照常继续进行,工人数量迅猛增加。据1946年《井陉煤矿石家庄炼焦厂产业工会职员略历册》的统计,职工总数达到532人,但产量并未超过以往的最高生产量。到1947年解放前夕,因产品无法外销,焦炉先后停产,工人被裁减两次,到11月解放时,只留下200余工人。

1947年4月17日,井陉煤矿解放,杨成武、姚依林首任矿区管理委员会的主任,晋察冀边区政府接管井陉矿务局。

之后,井陉矿务局为了解放全中国,积极为前线作战提供物资保障:由500多矿工组成的前线运输队,把机床、汽锤等设备运送到兵工厂制造枪炮弹药;派出一大批技术工人到沕沕水发电厂制造机器、修理电机;为党中央、毛主席在西柏坡指挥三大战役提供充足的物资资源和电力供应。

在此期间,晋察冀边区工业局迁入矿山;华北大学工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前身)在井陉矿区成立,1949年迁入北京。新华社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在这里安家落户,当年,颁布土地法大纲的佳音、三大战役的捷报以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喜讯,就是由井陉矿务局发电厂产生的红色电波传遍神州大地的。

1948年春天,朱德总司令和聂荣臻司令员专程从西柏坡到井陉矿区视察,并在正丰矿段家楼下榻。之后,决定将段家楼的桌椅、沙发、电话、浴盆等办公和生活用品运往西柏坡,供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使用。

中国第一家冶金焦炭生产厂:石家庄焦化厂

石家庄焦化厂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石家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周总理曾与1959年到该厂视察。为了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和石家庄城市的三年大变样的需要,于2008年12月24日正式停产至今。

伴随着停产时光的流逝,厂内沉睡的设备锈迹斑斑,渐渐成为废铜烂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