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鼓集团:永葆青春奥秘在创新
今年前8个月营收同比增加22.7%,利润增4.7倍——
沈鼓集团:永葆青春奥秘在创新
图为沈阳鼓风机集团生产的压缩机。经济日报 记者 孙潜彤 摄
沈阳鼓风机集团大型离心压缩机加工现场。经济日报 记者 孙潜彤 摄
作为一家有着86年历史的老牌制造企业,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永葆青春”的奥密就是创新。无论是努力攻关,打破压缩机制造技术的国外垄断,还是近年来率先转型制造服务商拓展新市场,创新成为这家老牌企业始终保持活力的最大动力。
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鼓”)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打个比方,人的心脏通过收缩舒张把血液和营养输送到全身,沈鼓生产的压缩机、核主泵就相当于是“工业心脏”,通过能量转换压缩将各种气体或液体输送到工业设备的各个环节。
以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组成的化合物——乙烯为例,作为世界产量最大的化学品之一,其产量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其“心脏”设备乙烯压缩机号称“装备制造业王冠上的明珠”,长期以来该设计制造技术被国外垄断,而打破垄断的破局者正是沈鼓。作为中国风机自主创新的重要品牌,如今的沈鼓已在行业内占据一席之地,并向着更高目标迈进。
鼓起奋斗志气
“沈鼓有一颗年轻的心,虽然它已经86岁了。”沈鼓集团董事长戴继双告诉,几代沈鼓人永葆国企青春的奥密就是创新。
“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市场竞争,从不同情弱者。压缩机国产化之前,国外企业即使漫天要价,国内用户也只能无奈接受。后续服务受制于人更是让冶金、石化企业吃了不少苦头。”沈鼓集团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姜妍说,沈鼓人早就憋了一股不服气的劲。
业内戏言:“压缩机一响,黄金万两。压缩机一停,效益为零。”压缩机对乙烯生产至关重要,尤其对石化企业而言更是明显。压缩机的早日国产化时不我待,沈鼓当仁不让地担纲起这个重大创新任务。
如何突破?靠腿。姜妍从辽宁到福建,再从广东到黑龙江,穿梭于国内各大炼化厂之间,她戴着安全帽,在几十米高的进口乙烯装置工作台爬上爬下,仔细查看同类产品的外观结构和运行情况。靠心。姜妍走访了国内各大科研院所,到图书馆去啃艰涩的外文专业资料。靠磨。3年间,经历了试车失败、修改设计、再失败、再修改设计的曲折过程,仅设计图纸就更新了300多份。终于,姜妍主导设计的乙烯压缩机2010年在华锦集团试车成功,实现了我国乙烯压缩机零的突破。
随后,他们在乙烯压缩机方面持续创新,制造能力从45万吨级逐步跃升到百万吨级。姜妍团队独创缸内加气法,在性能和效率等方面都优于国外机组,这也使得沈鼓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生产多个领域压缩机的“全能王”,从而解决依赖进口产品的问题,为国家节省外汇几十亿美元。“现在,不仅国内石化企业的乙烯压缩机几乎全部由我们生产,而且沈鼓还成功进入国际市场。”姜妍言语间难掩自豪。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基铭曾慨叹:“沈鼓的乙烯机组是中国石化装备的国之重器,有了自主装备,我们就有了顶门杠,就有底气向进口产品说不。”
鼓舞创新士气
去年,一个国家级示范项目订单的签署,让沈鼓再次令世人瞩目——将为中国盐业集团岩穴空气储能项目提供离心压缩机设备。该项目将把电能通过高压空气储存到1000米深的盐洞里,再根据电网需要进行峰谷调节,从而实现智能电网向低碳、绿色发展,该项目将开拓一个上百亿元的新市场。
“虽然新冠肺炎疫情给企业带来较大冲击,但凭借不懈创新,今年以来沈鼓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春天。”戴继双说,沈鼓对创新和创新奖励没有天花板,一定要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几年来,无论市场风云如何变幻,沈鼓一直持续加大科研投入,支持科研人员投身基础研究,企业每年研发经费投入占比都达到6%以上。这使得沈鼓在压缩机气体动力学、转子动力学、传热学等专业技术领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获得诸多自主知识产权。企业逐渐形成了特邀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两站三院五中心”的技术研发体系和产学研联合新模式,使企业研发试验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对创新产生的知识产权和专利成果,沈鼓还采取了股权激励和专利分成机制。创新有大奖,科研有股权,专利有分成,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措施,营造了浓郁的创新氛围,一大批高端装备创新成果集中涌现。例如,西气东输长输管线压缩机、千兆瓦级核电站核主泵等一批“大国重器”相继问世。在高端装备领域,沈鼓在手重大项目订单占到订单总数的79%。
鼓足转型勇气
装备制造业若只停留在制造环节,再怎么创新也摆脱不开薄利局面,即便拥有核心技术,也只是把进口产品售价降下来。市场饱和、成本高企、包袱沉重,沈鼓对当前形势心知肚明。
当前,在制造业服务收入占总营收比重中,中国平均只有10%,发达国家平均达到了40%,国际领先企业则达到近70%。沈鼓必须鼓足勇气求变拓新局——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简单来说,就是服务上“云”。
“有了云计算就等于有了‘天眼’。”沈鼓客服中心技术管理室主任赵铮把“云上转型”誉为物联网时代的服务生产力。2018年,“沈鼓云”正式上线,沈鼓产品在客户使用运行时的数据可实时采集、回传给集团的远程监控中心,沈鼓专家根据数据结果为客户开展远程监控与在线诊断,对设备做预知诊断和维护。目前,已有千余台机组纳入这一工业互联网络。其高效服务一年可为用户减少直接损失近3亿元、间接损失近6亿元。
赵铮介绍,只有对客户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超出客户的预期和需求,才会催生更多的合作。去年,沈鼓服务型制造业务占比达到31%,产品制造周期缩短近一半;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同比增长42%,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增长14%。今年1月份至8月份,沈鼓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2.7%,利润同比增长4.7倍。
这一转型还远远没有到位。用沈鼓合作伙伴移动云平台“销售易”创始人史彦泽的话说,工业互联网的红利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吃到。“制造业向制造服务转型最核心的点就是客户数字化。它是打开产品定制化、生产智能化、销售线上化、服务即时化等新商机的钥匙。”史彦泽说,沈鼓已经率先嗅到了商机,未来还需鼓足干劲,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经济日报· 记者 孙潜彤)
- 标签: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试题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
-
从巧克力到化妆品,都离不开的这种原材料,价格涨至10年最高!
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分别是世界排名第一和第二大的棕榈油生产国,然而,疫情使得这两个国家的棕…
- 6月16日财经早餐
- 2563张罚单彰显严监管态势不变
- 进一步释放在线消费潜力
- 又到年中议息周 美联储将怎样扇动“翅膀”?
- 日本将对苹果、谷歌展开调查
- 这个近300亿元的大项目,你参与了吗?
- 国务院安委会挂牌督办湖北十堰燃气爆炸事故
- 6月15日财经早餐
- 不断开拓上合组织发展新局面
- 家家都有的这种废旧物品,想扔还得花钱!“代扔”服务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