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煤炭能源  煤化

不破不立他在国内率先提出“煤成气”理论拉开天然气发展大幕

不破不立他在国内率先提出“煤成气”理论拉开天然气发展大幕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去年,当这两项“中国碳排放新目标”被提出来的时候,戴金星觉得,天然气的春天来了。

  一方面,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且探明率低,资源优势明显;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天然气产量持续增长,具有更快发展天然气的增长优势;与此同时,我国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逐年上扬,具备更快发展天然气的储量优势……而这些,是早年的戴金星难以预料的。

  早年间,他决定闯一闯天然气这个国内能源领域的“无人区”。却不想,这条少有人走的路,被他走成了能源领域的“康庄大道”。

  所谓“钻空子”,当然不是说让大家耍小聪明、走捷径,而是为了告诫同学们,科研工作者,不要总想着追逐热点,而是敢于另辟蹊径,寻找科学研究中的科研贫瘠“凹地”。

  1961年,戴金星从学地质系毕业。毕业后的他,被分配到当时的石油工业部北京石油科学院。石油部门历来有一个传统,所有新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不管是谁,都要先拉到基层油田锻炼锻炼。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戴金星被分配到了江汉石油勘探处的生产一线。

  下基层前,戴金星多少是有一些傲骨的。他的大学毕业论文“宁镇山脉地层中缝合线构造”曾获得学校年度优秀论文。但真到了实干的那一天,戴金星才发现,在学校学习到的理论和实干差得太远了。

  戴金星不服输。为了更好地胜任这份工作,他把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泡在了江汉油田图书馆,并且专门找那些石油专业和地质专业的书来看。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戴金星发现了当时我国能源开采的“空子”——天然气。

  早在1952年,辽宁抚顺煤矿龙凤矿就建立了瓦斯抽放站,开创了新中国开发利用煤层气的先河。但是当时学界普遍流行的两种观念,一直是制约天然气发展的“拦路虎”。

  一方面,学界普遍认为,含煤地层中虽然也能形成气体,但考虑到煤的强吸附性,这部分气体很难运移出来;另一方面,在大家的传统认知中,认为石油和天然气都是比较低等的动植物生成的,而这种“一元论”理论直接导致当时我国油气地质工作者认为天然气只能由海相碳酸盐岩和泥页岩及湖相泥页岩生成,反而忽略了含煤地层也会存有天然气的这种可能。

  在经过大量的样本采集和文献学习后,1979年,戴金星在《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上发表了《成煤作用中形成的天然气和石油》一文,大胆提出了自己“煤成气”的观点。他本人,也因此被称为我国的“天然气之父”。1983年,“煤成气的开发研究”作为我国第一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正式立项,拉开了我国煤成气理论体系研发和建立的序幕。

  “煤成气”理论在国内立住脚之后,戴金星发现,自己,或者说整个行业能做的更多了。尤其是在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上。

  非常规天然气是相对于常规天然气来说的,主要指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在特定时期内无法用常规技术开采,或者还不能进行盈利性开采的天然气。像我们听得比较多的页岩气、煤层气都属于这一类。

  一开始着手研究非常规天然气的时候,戴金星也走了不少弯路。比如,在最初确定入手方向的时候,他选择参考美国的做法,从煤层气开始,但却始终收效甚微。到2013年,我国的煤层气年产量才仅有30亿立方米。而与此同时,非常规天然气的另一支——页岩气却发展迅速。截至2014年5月,我国的涪陵页岩气田已完成27口压裂试气井,均获得了高产工业气流,平均单井产量11.1万立方米/天,日产总量约300万立方米。

  比如,像2014年,我国人均年消耗天然气不到130立方米,但同年全球年均每人消耗480.6立方米,而土库曼斯坦、卡塔尔等国人均每年已经高达10万立方米。即便是2020年,我国全国天然气消费量已经达到约3200亿立方米,如果按照中国14亿人口计算,这个平均数也只能达到229立方米左右。

  而天然气人均消耗量的提升,既离不开天然气的勘探、开采技术提升,也离不开我国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调整。在这条路上,戴金星想走得远一点,再远一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