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是矛盾痛苦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资本逻辑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其中蕴含了生产方式本身的内在矛盾。虽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较于封建社会,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在私有制下,工人仍被生产资料所束缚异化为雇佣工人,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异化纳入资本逻辑后,就表现为资本主义悖论、资本主义的自我否定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悖论是指“从一个本来被认为是正确的理论出发却得出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异化的本质在于“主体性逻辑自身的、对抗和倒置。”资本的悖论是指在资本的控制下,资产阶级对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的内在矛盾性的集中体现。在这个过程中,资本既要克服以往对自然的神化,也要克服民族的界限与偏见。“所以资本的生产是在矛盾中运动的,这些矛盾不断地被克服,但又不断地产生出来。”
例如:机器使用的悖论、固定资本更新的悖论等。从固定资本组成部分的周转环节来看,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同时发生,但流动资本周转的更快,其中包含了一个固定资本更新的悖论,即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需要的流动资本的投入越多,创造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而要提高周转的速度又要减少固定资本的投入。
另一方面,为了追逐超额剩余价值,需要提高效率,往往要增加生产设备,即增加固定资本的投入,而这又降低了资本周转速度。固定资本的投入会造成一段时间内市场供需的断裂,产生危机的可能性。因为,固定资本要资本家全部一次性预付,在其执行生产职能时一点点的消耗,在未达到更新的条件时,市场就失去了对这一部分商品的需求,造成需求的断裂。因而资本家在使用固定资本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积累折旧基金,使其一点一点退出流通市场。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机器等设备更耐用,
异化在经济学中表现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也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指出“新的生产方式越是在一切有决定意义的生产部门……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资本逻辑推动社会发展,而随着资本逻辑的演化又衍生出资本的自我否定逻辑,包含自我增值和贬值的悖论、突破限制和自我限制的悖论、自我实现和自我毁灭的悖论,这些悖论根深蒂固,不可消除,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
首先,自我增值促使自我贬值。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竞争下,资本的目的是超额剩余价值,这迫使资本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加速流动资本的运转。技术更新会使得原有固定资本价值贬值。在一定条件下,固定资本还没有到报废期限,就不得不进行更新,这就使得原有固定资本价值丧失。竞争造就的技术升级使得原有固定资本价值贬值和价值丧失是必然发生的现象。另外,马克思指出“在一定量资本所提供的剩余价值的两个因素中,机器要提高一个因素,要提高剩余价值率,就只有减少另一个因素,减少工人人数。”
这是通过牺牲现有生产力来实现的,并进而造成一定量的资源浪费。资本在自我增值的同时,却对自身的源泉,即工人劳动力,进行了各种贬值。其次,突破限制和生成自我限制。资本在积极扩张的同时,突破诸如自然的、社会的、道德的限制,虽然发展了生产力;但另一方面又不断生成新的限制。
例如“必要劳动是活劳动能力的交换价值的界限;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和生产力发展的界限;货币是生产的界限;使用价值的生产受交换价值的限制。”资本主义在生产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突破这些限制,即活劳动能力的有限性、利润实现的有限性、货币流通量的有限性、市场空间的有限性,表现出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强大力量,但是在生产过程中又不断生成各种限制,即形成新的活劳动量、利润量、货币量和市场量的限制。
资本主义生产表现出了宿命般的局限性,根源在于,资本逐利的价值目标是抽象的,同时是无穷的,而价值实现的载体却是具体的,同时是有限的,抽象和具体的矛盾、有限和无穷的矛盾构成了资本循环不可避免的突破限制和生成限制的逻辑,最后资本不可避免的构成了自身的限度。最后,自我实现走向自我毁灭。资本在生产力极大发展,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中完成自我实现。
但是,在资本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产生了诸如劳动、土地等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耗费,从而引起生态危机、资源危机、人的发展危机,又进一步间接导致了资本的自我毁灭。也就是资本在增殖的过程中,用现有的资源换取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在另一种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造成物资资源失去平衡,这也预示了资本不顾自身和社会资本的限制,必然产生出更多的限制,最终走向灭亡。
资本主义危机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是来自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而从资本逻辑来看,是来自于资本的悖论和自我否定。只要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存在,就会有导致资本异化。“既然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制度作为危机发生的根源没有改变,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也就会内生地不可避免地发生,并自然而然地成为常态。”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中,并且围绕资本循环经历生产危机、分配危机、流通危机、消费危机、。第一,资本生产危机,即利润率不断下降的危机。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资本家被资本支配,为获取超额的剩余价值,不断提高技术,资本有机构成必然被提高。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在条件不变下,剩余价值率会降低,造成平均利润在资本有机构成和工人工资的双重挤压下不断下降。总体上,资本的利润率向零逼近,没有利润,资本则失去了生产的动力,发生资本主义生产危机的可能。
第二,分配危机,在资本主义社会所有制中,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普遍分离的,这决定了分配的两极分化。由于分配制度与生产力水平的不协调,财产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劳动者只占有工资,也就意味着占有极少的生活消费资料。贫富分化加剧,一方面是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是贫困的积累,导致分配危机的可能,并引发阶级斗争。
第三,社会总资本循环危机《资本论》第二卷指出,第二部类中消费资料积累和第一部类生产资料部类积累,速度是不同的,造成两大部类交换受到阻碍,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不能完成,资本循环停滞。另一方面,作为社会总资本,也必须经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产品资本—货币资本的再生产循环,”由于资本积累的本性,大量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而由于资本间的无序竞争导致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发生膨胀,但是贫困的积累导致商品资本无法转化为货币资本,所以造成部分企业陷入危机。
第四,资本消费危机,一方面是由于分配制度的不公,工人拥有很少的消费支付能力,无法实现消费自由,出现大量商品滞销,造成过剩。另一方面在于资本家之间的“生产性消费”不断扩张,使得“生产性消费”相对于“生活性消费”比重过大,在资本生产越发达的地方,工人占有的消费越少。
第五,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金融危机成为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金融危机是一种。因而,当今货币形式脱离金本位体系,经济危机的爆发出现在信用和金融领域,主要表现为和金融危机。比如拖欠银行没有按期偿还,企业未收到货款资金链断裂,股票、债券下跌等,都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
- 标签:什么叫异化作用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