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煤炭能源  煤化

不畏浮云遮望眼 勇毅踏上新征程——中安联合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发展纪实

不畏浮云遮望眼 勇毅踏上新征程——中安联合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发展纪实

  在安徽省淮南市城北、淮河之滨的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内,十年前,诞生了淮河流域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技术最先进的大型煤化一体化企业——中安联合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安联合”)。放眼望去,公司一期工程建设的170万吨/年甲醇、70万吨/年烯烃项目高塔耸立,气势恢宏,生机勃勃,为百年煤城淮南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该项目在安徽省乃至中东部地区早已闻名遐迩,它是由中国石化和安徽省互利合作,共同出资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是安徽境内迄今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影响力带动力最强、延伸发展潜力最雄厚的典范性煤化一体化工程。作为大型国有企业,中安联合从项目策划到建成投产的整个历程中,画出了曲折而闪光的奋斗轨迹,展现了坚持党的领导、紧跟时代潮流、笃行科学发展的优秀品质。

  对安徽省和淮南市而言,该项目巨大成功的非凡意义,不仅体现在其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其精神价值——为安徽化学工业树立了一个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精益求精、踔厉前行的时代企业楷模。

  “战斗正未有穷期”。现在,中安联合征衣未解、策马扬鞭,正在科学擘画崭新发展蓝图,向更大更高更强迈进。

  作为中国气候南北分界线公里,沿线四省城市如一串珍珠闪闪发光,经济社会日新月异,各有千秋,中安联合选择落户淮南并获得巨大成功,其中必有值得关注玩味的原因所在。古人有云:“良禽择木而栖”。若将中安联合比作一粒种子,享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之美誉的淮南,便是这粒种子生根发芽、茁壮生长、长盛不衰的名胜之地。

  亘古至今,淮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传颂着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好神话,见证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大战、淮南王刘安与八公炼丹著述、发明贵为淮菜名肴的四季豆腐、著就《淮南子》这一千古名篇等诸多经典历史传奇。享誉全球的淮南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则是淮南的青山秀水之最。如今的淮南,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物阜民丰,一片生机盎然。

  因为煤炭资源丰富,淮南市又被称为“煤城”,早在明朝中叶,市境居民即开始土法采煤。新中国成立后,淮南化工以煤而兴,缘煤而建,发展壮大成为中国东部地区最大的煤、电、煤化工基地,故又被称为“能源化工城”。

  根据安徽省能源局、安徽省统计局2014年度安徽能源报告,淮南煤田煤炭资源保有储量为169亿吨(占全省57%),其中气煤、1/3焦煤、焦煤、长焰煤占比分别为66.8%、26.3%、2.22%和2.51%;煤层气储量3614亿立方米(占全省70%)。全市现有大型生产矿井11对,电力装机规模1606.3万千瓦(其中火电1434.3万千瓦、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172万千瓦)。2021年,全市商品煤产量5816.2万吨、发电量714.3亿千瓦时。

  淮南煤化工历史之长为安徽之最。1958年6月,淮南化工总厂(以下简称淮化)引进苏联硝酸技术及关键设备氧化氮离心式压缩机,开建5万吨/年合成氨、8万吨/年硝酸(折100%)、11万吨/年硝酸铵项目,1965年9月装置投产(期间3年困难时期停建1年)。1979年,淮化18万吨/年合成氨扩建、11万吨/年尿素新建生产装置建成投产。1995年,淮化率先引进国内第一套4兆帕德士古水煤浆气化技术用于生产合成氨,第一家利用亚洲开发银行2000万美元,引进丹麦托普索20万吨/年径向流动氨合成技术及设备,新增18万吨/年合成氨、30万吨/年尿素生产能力,1999年顺利建成投产,并以此为依托淘汰了能耗高、污染大、经济效益低下的焦炭生产及焦炭气化技术。

  根据安徽省化肥工业协会编纂的《安徽省化肥工业大事记》记载,截至1987年底,安徽主要合成氨企业64家,合成氨产量57万吨,其中淮南市拥有三家,即淮南化工总厂、淮南南农化肥厂和淮南东风化肥厂。

  20世纪80年代,位于淮南市的安徽理工大学,其化学化工学院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研团队成立。该团队秉承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转变的理念,围绕气化煤种适应性评价、优化配煤、煤灰化学行为、高效复合助熔剂开发、水煤浆气化技术及煤基固废分级分质利用等方面开展研究,研究水平居全国之首,研究成果帮助许多企业解决了煤气化生产的卡脖子问题,为煤化工技术立足原料煤特性,降低能耗和减少碳排放做出突出贡献。其研究成果多次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

  悠久厚重的人文底蕴,绵延60多年的煤化工传承,丰富的人才储备,华东第一的煤电产能,丰沛的水源保障,通江达海的淮河舟楫之利,使淮南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便,成为沿淮最受青睐的煤化工创业发展沃土。在中国煤化工迈向现代化的世纪征程中,淮南成为厚积薄发的弄潮儿。

  安徽省政府历来重视煤化工发展,进入新世纪,更是积极鼓励和全力支持煤化工向高端化、现代化进军;与此同时,作为世界石化巨擘的中国石化,也将现代煤化工纳入发展战略布局。《诗经》有云:“嘤其鸣也,求其友声”。双方对现代煤化工的关注和决策高度契合,而且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淮南。

  2007年,安徽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化签署合作发展战略协议,内容就包括发展现代煤化工的明确意向。2009年,双方研究确定将淮河之滨的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区作为建设地点。

  2010年12月,由中国石化长城能化与安徽省皖北煤电集团按50:50比例出资,组建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下设煤化工和煤矿两个分公司,决定一期建设170万吨/年甲醇、7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以及400万吨/年配套煤矿项目。中国石化和安徽省政府将中安联合定性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煤化一体化公司、中国石化重点建设项目、安徽省重点工程、淮南市“一号工程”。2012年5月 省政府《化工基地建设座谈会会议纪要》指出:“集中布局、集聚发展,加快建设安庆、淮南、定远等大型化工产业基地,和临涣煤焦化电工业园等特色园区,促进项目进园区集中发展。”

  复制一个成熟化工项目,可谓易如反掌。但如果项目采用的技术是首次工业化应用,情景就要复杂得多,就要准备面对可能的技术风险。中安联合建设的规模宏大、投资两百多亿元的煤-化一体化工程,采用了多项自主创新技术,这些技术虽然经过了工业化试验,但是放大到如此规模,能否做到万无一失,尚难一言以蔽之。特别是工程跨越煤碳、化工两个行业,差距宛如鸿沟,此情此景,中安联合真可谓压力山大,正如欧阳修在《秋声赋》中描述的:“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担此重任,不但需要精神信仰,更需要勇气和智慧。以施华彪同志为首的中安联合党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党建为核心,带领广大职工凝心聚力迎难而上,用项目按期建成投产、顺利通过验收,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答卷。东汉名将虞诩说过:“志不求易,事不避难。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中安联合党委的凝聚力、战斗力,就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利器”。

  对于一个大型国有企业,建设这样一个系统工程,发挥党委核心领导作用极为关键。中安联合党委在施华彪带领下,将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始终,笃行不怠,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党建工作方法,为完成建设任务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是高举“中安姓党、中安信党、中安为党”旗帜,严格执行党建“第一议题”制度,坚持党建引领,使党建共建成为中安名片。在学懂弄通做实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从党的理论中为企业发展找方向、找答案。

  二是认真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把会不会抓党建作为衡量干部合不合格的重要标准。

  三是通过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领导、理直气壮加强党的建设,引领公司项目建设、试生产、商业运营接棒步入“快车道”。

  四是通过中心组扩大学习、干部轮训、专题讲座、主题党日等方式,针对中安联合协作单位多、员工组分复杂的实际,公司坚持从“党建”这个各方最大的共性、最相近的“根文化”入手,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工作。

  自2018年中安联合党委成立,公司党建考核实现了从“C档到B档再到A档”的三年三跨步,2021年度蝉联A档。

  中安联合的党建经验,得到了安徽省委郑珊洁的充分肯定,《安徽新闻》、《淮南日报》等省市媒体掀起了报道中安联合党建的热潮,淮南市委专门发文要求“学中安、促发展、争创五型国有企业”,中安联合党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对企业发展的引领作用越来越大。

  发展是永恒的硬道理,创新则是永恒的主题;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技术的竞争。在中国,煤化工从以氮肥为主的崛起阶段,经历了以煤制燃料、煤制低碳烯烃、煤制乙二醇为主的转型阶段,跨入了以高端化精细化为主的绿色低碳阶段,每一个阶段都要借助技术创新才能实现。在经济由粗放型向质量型加速演进的历史进程中,现代煤化工在由高耗能高排放向低耗能低排放艰难转型,还同时面临着行业内部竞争,与国内石油化工、生物化工的外部竞争,与发达国家的国际化竞争。在激烈竞争中的成与败,兴衰与沉浮,取决于在创新竞争中的胜负;对中安联合而言,则取决于对现有创新成就的高值化应用,以及未来创新的可持续性。

  中安联合的煤制烯烃项目,其初心就是本着创新发展、创新竞争、创新取胜的理念,建设技术一流、质量一流、竞争力一流的优质项目。他们立足自主创新技术,创造了我国现代煤化工领域的多个第一。

  一是地产高灰熔点煤(1600℃)的气化难问题,一直是困扰淮南煤化工的心头之患,日本、美国公司先后用淮南煤进行气流床气化试验,均未获得成功。中安联合采用SE--东方炉气化技术,蹚出了一条利用高灰分、高灰熔点的淮南煤发展煤化工的新路子,改写了淮南煤只能作为燃料煤的历史。该技术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中国石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单台气化炉实现不间断连续稳定运行381天,创造了中国石化粉煤气化炉连续运行新纪录。

  二是高盐废水零排放成套技术,建设污水处理厂,实现了污水“零排放”处理和“分质化”利用,“不让一滴污水排进淮河”,解决了世界性难题,实现了煤化工行业污水零排放的性突破。除此之外,锅炉装置采用氨法脱硫、SCR脱硝、电袋除尘等烟气治理措施,成功实现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的超低排放。

  三是管理创新,在管理上发挥合资企业优势,创新形成了一体化、扁平化管理新模式,极大提高了项目建设和生产管理的效率。中安联合于2020年启动了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目前已建立涵盖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环境、能源、HSE等一体化管理体系,同步建设测量、两化融合、社会责任等管理体系,将标准要求全方位覆盖到全部专业管理,并且延伸到煤矿分公司,不断加强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系统化,逐步实现化工、煤矿管理体系的一体化。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持续推进,为提高管理效率、效能、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1年3月,中安联合正式发布了《煤化工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文件和大修改造项目管理手册》,煤化工设备管理工作由经验管理开始向科学管理转变,对提高设备安全性、可靠性、经济运行具有积极意义。

  2017年元月,中安联合紧盯“安全、质量、进度、投资、合同、廉洁”六大控制目标,先后克服项目停工、工期紧、任务重等困难,仅用24个月完成工程建设任务,于2018年底实现主体装置中交,刷新同类大型项目建设工期记录,顺利实现了“三优一零”建设目标,即工程优质、效益优良、干部优秀,违法违纪案件为零。2021年化工全年装置运行平稳率95%以上,计划准确率97%以上。

  通过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中安联合已经拥有行业领先的现代煤化工技术,煤-化一体化产业链构建实现了关键性突破,积累了煤化工生产经营安全管理经验,培养造就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干部员工队伍。目前中国石化正与安徽省展开新一轮战略合作,双方明确支持淮南新型煤化工基地可持续发展。

  《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写过一副励志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中安联合初心坚定,使命在心,以党建凝聚力量抓好项目建设;大胆采用自主创新技术,坚忍不拔,收获了丰硕成果。2018年项目实现“8.30”成功点火,2019年打通全流程,2020年投入商业运行,2021年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宣告项目正式建成,2019年,该项目获得中国石化优质工程奖,2021年再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

  中安联合项目的成功具有重大经济社会意义,即扩大中国煤制烯烃产业规模、填补安徽低碳烯烃产品空白、调整安徽化工结构的经济意义,成功将自主创新技术产业化、将中国现代煤化工技术水平推向新高度、使现代煤化工前景更加可期的技术意义;以及塑造了中央企业与地方优势互补、合作发展的成功范例的社会意义。

  中安联合在首轮发展中,交出了完美答卷,功成名就,但是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了中安人面前——这是起点还是终点?如果是前者,还有漫漫长路,丛丛荆棘,因为大环境大趋势变了,过去的扩张模式不可复制,必须另辟蹊径,谈何容易;如果是后者,公司将会在煤化工的未来发展新潮流中被边缘化。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同年12月12日,国家主席习在世界气候雄心大会上再次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到25%左右。

  “双碳”目标公布之后,关于现代煤化工的前途命运,坊间议论纷纭。乐观者认为,中国现代煤化工的规模和技术水平领先世界,在缺油少气的资源背景下,其战略地位不会动摇;随着科技进步必将形成完整成熟的产业体系,成长为中国化工强大的生力军。悲观者认为,煤化工贡献不小、问题不少,随着新能源加速演进、石油化工减油增化、化石能源消费下降,煤化工“两高”痼疾难除,发展空间将被不断压缩,过去的辉煌不会再现。唱兴者与唱衰者似乎都有不容辩驳的道理。

  正当煤化工行业战战兢兢、歧路彷徨之际,2021年9月13日,习总考察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对煤化工的发展做出了重要指示,指明了我国煤化工未来发展的前途和方向。他明确指出:煤化工产业潜力巨大,大有前途,要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

  习总的重要指示态度鲜明,远瞩,去浊扬清,意义非凡,展现了博大胸怀和远大眼光,为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安联合如释负重,重拾意气风发、披荆斩棘、再创新辉煌的勇气与决心,并决定以新的理念、新的要求、新的成就,实现更好更大更快发展。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大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中安联合施华彪是一位冷静理智、求真务实、善于统揽全局的企业家。他带领公司领导团队,凝心聚力探索如何以更高水平的发展成就,践行总的重要指示和殷殷嘱托。他们首先从全面分析中国现代煤化工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趋势入手,结合自身条件,决定发展方略。

  他们通过深入分析认为:关于发展现状,2020年,我国煤(甲醇)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年产能分别达到823万吨、51亿立方米、1672万吨、597万吨,其中煤(甲醇)制烯烃占全国烯烃总产能的31.8%,煤制乙二醇产能占全国乙二醇总产能的36.9%,这些成就充分表明,中国现代煤化工已经壮大起来,有能力通过自主创新跟上时代潮流,进入全新发展境界;关于发展中的问题,煤炭加工深度浅、高端产品少、能耗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是最大挑战;关于未来发展趋势,只有节能、降耗、减碳,才有出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关于CCUS,碳捕集、封存是物理过程,产生不了经济效益,只有通过资源化利用才是最终解决之道。

  中安联合注意到,2018年3月26日,中国科学院发布消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实现了CO₂加氢高选择性制取线性α-烯烃(LAO),CO₂单程转化率为31%,烯烃选择性达72%。2021年9月23日,中国科学院发布消息,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从CO₂到淀粉的人工合成,将自然光合作用的60步反应缩短到人工合成的11步反应。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而由人工固碳合成淀粉,将是影响世界的重大颠覆性技术。

  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将会催生一个新的领域——二氧化碳基化工行业的诞生。创新无止境、科学进步无止境,将来一定会有更多惊世骇俗的二氧化碳转化技术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找到彻底驯服二氧化碳的终极手段——大规模资源化利用——最理想、最具经济社会价值的途径,将高惰性、大能垒的二氧化碳,由威胁人类生存之祸,转化为造福人类的资源之宝,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已经显现出些许晨曦。

  关于下一步的发展,中安联合已经确立了以下原则:调整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优化资源利用,节约投资和运营成本;盘活存量资产,挖掘公司潜能,整合现有资源,提升企业经济效益;达到绿色低碳,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污染废物排放目标;最大限度发挥既有公用工程及基础设施效能;向高端材料领域延伸,向精细化工领域拓展,做宽拉长产业链,做到“吃干榨净”,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中安联合决心在现代煤化工行业身陷低谷、处境艰难的时刻,以习总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再接再厉,上下求索,擘画新的发展蓝图,制定更高更强发展目标。正如王安石在《登飞来峰》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所描绘的那样,他们正因为站得高、看得远,才具有高度的情怀、必胜的发展理念和可贵的奉献精神。我们坚信,中安联合将会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进入全新的发展时代,更大的胜利在等待着他们!

  2月12日7时28分,随着乙烯产品分析合格进入罐区,标志着位于广东省揭阳市的中国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化工龙头装置——120万吨/年乙烯装置投料试车一次成功,炼化一体化项目打通全流程。20...

  中化新网讯第五批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名单近日正式出炉,江西省14家企业榜上有名,数量位列全国第一。榜单显示,江西恩泉油脂有限公司、江西宝嘉生物发展有限公司、江西省元宝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江西...

  2月6日,隆基绿能发布公告称,该公司于2022年1月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投资的年产29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由公司全资子公司西咸乐叶负责具体实施。

  2月8日,A股上市公司——金三江(肇庆)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三江”)披露了2022年年报。

  近日,在福建省最大的硫酸铵集散基地——莆田市秀屿港区,利比里亚籍“长青天后”轮正在紧张装载3.5万吨硫酸铵。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中安联合煤化公司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