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青一代养老意识逐年提高 规避风险才能一路坦途
最新发布的《后疫情时代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居民的养老意识连续三年持续提高。在接受调研的6万多名受访者中,约70%的年轻人(18-34岁)表示,市场的大幅波动促使他们增加储蓄,以备不时之需。约40%的年轻人表示,开始仔细规划用于养老的长期投资。
年青一代如何更好地规划未来?接受采访的专业人士表示,所有的事都是喜忧参半,规避掉潜在的风险,才能迎来一路坦途。保险、储蓄、投资,这三块完美结合才称得上是理财,而且投资不能超过总资产的50%,并且保守型和激进型要各占一半。
退休储蓄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富达国际是全球养老基金管理公司,他们认为,退休储蓄既是科学又是艺术,需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富达国际中国区董事长何慧芬对表示,年轻人要关注三个重要的数据:储蓄进度表、每年储蓄率、潜在可持续提取率。储蓄进度表,简单说,就是需要积累多少养老储蓄来满足退休生活的开支。在退休的当年,如60岁退休的时候,人们要有9倍当年的年收入才能支付接下来多年的养老生活。每年储蓄率是每年需要为退休储蓄多少钱,在你比较年轻的时候,每年有大约19%的储蓄率,才能达到最终合适的退休生活水平。潜在可持续提取率是指在退休期间,可以从退休金中可持续提取的金额。
蚂蚁集团金融机构战略合作部总经理祖国明对表示,希望更多年轻人有长期投资的习惯。如果在政策推动下,第三支柱养老能够落地执行的话,希望更多人开自己的养老账号。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家庭、收入、负债等情况,考虑不同的配置比例。其中一个是“5-3-2”,50%的钱用于日常生活支出,30%的投入到人生保障,20%的做更激进的投资。年轻人消费欲望高,恨不得“月光族”,很会享受生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家庭,可能支出越来越多,就要均衡一些,可以采取“4-3-3”,40%的钱用于日常生活支出,30%的投到人生保障,为家庭买保险,做养老储蓄,30%的做更激进的投资,这样的话正好是在年富力强的时候,收入可能也最好。最后一个比例是“3-5-2”,随着年龄的增长,要接受未来年龄对我们的考验,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也相对更弱一些,消费欲望可能也下降了,30%的钱用于日常生活支出,50%的用于储蓄,做养老,20%的做高风险的投资。此外,还有更智能和更精准的个性化比例,这种配置计划需要专业机构根据大数据、资产情况,通过算法算出来,这样更加专业理性。
保险、储蓄、投资三块要完美结合
中国年青一代的心态正在发生积极的转变。这表明,进一步支持他们迈出养老规划第一步的时机已经成熟。除了缺乏资本和开销较高之外,24%没有储蓄习惯的年轻人称,缺乏投资知识阻碍了他们的储蓄和投资。
年轻人如何更好地理财呢?明亚保险经纪资深合伙人李志斌对表示:短短十几年间,我们被股票、房产、基金、信托、股权、P2P、区块链等投资产品一遍一遍地历练着。世界上不存在回报率又高、又稳妥的理财产品。所有的事都是喜忧参半,规避掉潜在的风险,才能迎来一路坦途。现代的金融产品,通常都有上百年的历史,用单一的回报率来衡量它们,是对金融最大的误解。而一味追求回报率的人,内心多少都有些赌徒心态。理财,就是自律和贪婪的抗争。把理财等同于投资,是对理财的最大误解。理财讲究的是均衡,讲究的是资金的合理配置,不能只看重回报率。每一种金融产品都有自己的功能和属性,理财追求的是资产结构的合理性。通过合理的资金配置,把每一种金融产品的优势发挥出来,做到扬长避短,攻守兼备。
李志斌认为,理财分为三个部分:底层是保险和储蓄,再上面是投资,投资又分保守型和激进型。储蓄不宜占比过高,过高就会影响资产的收益性。储蓄应占总资产的10%-20%,能够提供最近半年至一年要花的钱就可以了。投资的品种有很多,其中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保守型的,以债券、信托为代表;一类是激进型的,以股权、股票、期货为代表。投资需要做资金的分配,不能把所有的钱都投入到高风险的和不熟悉的领域。比如,我们不能把所有的钱都投入股市。即使指数型基金也不行,因为投资指数型基金的逻辑是股票指数长期向好。
“要坚持资金的合理分配,保持结构的合理性。”在李志斌看来,投资不能超过总资产的50%,并且保守型和激进型要各占一半。保险、储蓄、投资,这三块完美结合才称得上是理财。做到了合理配置,进,能争取高的回报率,退,也可保全资金。理财就是:按比例分配,分阶段准备。“比例”是不孤注一掷,不放在同一个篮子,永远留有退路。确定要用的钱,只能放在确定的渠道;余下不用的钱,才去做高风险的投资。“阶段”就是将资金按照短、中、长期的用途来规划。
更多的年轻人也表示,设置每月定额储蓄可以帮助改善个人财务状况,这是一个常用的增加养老储蓄的策略。有些年轻人为了储蓄愿意减少娱乐的支出,这些都是积极的信号,表明年轻人比之前更乐于平衡财务目标,并考虑调整可能的生活方式,以改善长期的财务状况。
- 标签:青青草大香焦在线综合视频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