嬗变中的天府煤矿
提起天府煤矿,有情结的重庆人并不会感到陌生。天府煤矿位于重庆北碚嘉陵江观音峡边上的天府镇(以前的文星乡)境内,距重庆朝天门码头约60公里,是一座离重庆主城很近便于水路运输的大型煤矿。
据《重庆通史》记载,二十世纪初,重庆地区煤炭储量丰富,最多时候达到1048兆吨,约占当时四川总储量的59%。煤层主要就分布在嘉陵江合川、北碚段沿岸,且这一区域的煤层属于二叠纪无烟煤,煤层厚品质优,开采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开釆可上溯至明末清初。当时,天府镇后峰岩一带的山民,就已经开始挖掘山坡上的草皮炭(一种浅表层煤炭)作为燃料之用。
天府煤矿的辉煌是与中国抗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此,我不得不提及对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两个人——卢作孚与孙越崎。
卢作孚是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民生公司创始人、中国航运业先驱,被誉为“中国船王”、“北碚之父”。抗战前,卢作孚的川江航运事业已具相当规模,抗战期间,他的民生实业公司已发展成为长江航运最大的中国企业。
1927年春,卢作孚到北碚出任峡防局局长,在清剿匪患的同时,致力于当地的煤矿开采。经多方考察,他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天府镇这块宝地。1935年3月,卢作孚在天府镇建成了主要用于煤炭运输的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并成立了北川铁路公司。北川铁路是一条窄轨铁路,总长18公里,常年穿行于文星乡和戴家乡境内(均在今北碚天府矿区)运输煤炭,不但使天府煤矿的开采进入了全新时代,并成为了当时北碚乃至重庆的一大景观。
1933年,卢作孚将旗下的民生实业公司、北川铁路公司折股与后峰岩和泰厂等6家当地煤厂合资成立天府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天府”二字即由卢作孚本人命名,取四川物产丰饶,自古有天府之国美称之意。
全面抗战爆发后,重庆作为战时陪都,对煤炭的需求猛增,这给天府煤矿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当时,中国三大煤矿之一,也是战时唯一内迁的煤矿河南中福煤矿正准备将新址迁往四川,极具战略眼光的卢作孚就打算引入中福煤矿全机械化的现代采煤技术,以提高天府煤矿的产量,满足战时大后方生产生活之需。他找到时任中福煤矿总经理孙越崎,诚恳邀请中福煤矿内迁重庆,与天府煤矿合作发展。
孙越崎,这位参加过“五四运动”,有留洋背景毕业于北京大学矿冶系的传奇爱国实业家,在1930年就建成了我国第一座石油基地——甘肃玉门油矿。“七七事变”后,他力排众议,冒着生命危险组织中福煤矿员工将大部分设备拆除抢运至四川,与民生公司、资源委员会、盐务总局、四川银行界分别合办天府、嘉阳、威远、石燕四个煤矿,并兼任四矿总经理,被当时的国人誉为中国的“煤油大王”。
孙越崎与卢作孚于1938年5月在汉口会晤,二人共同确定了中福、天府煤矿和北川铁路三家企业合股组建新公司即天府矿业有限股份公司。天府原来的“煤矿”改为“矿业”,以示新旧天府的区别,由卢作孚任董事长,孙越崎任总经理。至此,天府煤矿迎来其有人类开釆史以来最为高光的时期。
抗战时期的重抗战时期,重庆内迁企业增至450家,占大后方工业的三分之一。内迁的机关、学校和逃难的民众更是激增,城区人口由战前的40余万增至100万以上。由此而生产的生活生产用煤也大幅增加。
天府煤矿以其巨大的储煤量和先进的开釆技术,为保战时重庆生产生活所需作出了非凡的贡献。从1938年到1945年的八年时间里,天府煤矿共出产煤炭约153万吨,占抗战时期重庆总供给量的30%以上。
建国后,天府煤矿继续发挥着它的作用。1979年天府矿务局成立,并建成了开采能力达216万吨的磨心坡煤矿、刘家沟煤矿、杨柳坝煤矿等六座煤矿。
天府矿务局成立后,在大多数时间里都是周边市民羡慕的对象。天府镇有属于自己的学校、医院、公园、影院,供水、供电自成体系,商店、菜市一应具全。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小镇的繁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整个矿区人口多达5万,被北碚人尊称为“天府老大哥”。
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由于煤炭资源枯竭,曾经盛极一时的天府煤矿就逐渐开始衰落。先是因煤炭产量的日渐走低和汽车运输的影响,北川铁路的煤炭运输逐渐式微。
已经停用的天府矿区运煤专线年,后峰岩的最后一段铁路拆除。矿井关闭陆续启动,至2017年,百年老矿剩下的最后一个矿井——磨心坡煤矿矿井封洞,天府煤矿至此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走在现在的天府矿区,我们想象中,满身煤灰、面孔黢黑的矿工,与那国营矿山人头攒动、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已不复存在。只是那一排排已经腾空,即将拆除的矿工宿舍,仿佛还可以证明这里曾经有一座大型煤矿。如今的天府镇已经完全蜕变成了一座宁静宜居的城郊小镇。
天府镇处在华蓥山脉西南端,天生就是一块资源宝地。除了煤炭,这里的林木覆盖和景观资源也属一流。
对于如今的天府镇,我并不会如一般外来客那样,哀叹于它的落寞和繁华不再,而是愿意相信天府这处宝藏之地,能够如当初为中国抗战贡献了巨大资源财富一样,而今也能在新时代天府人的努力下,拓出一片全新的天地。
据说,新天府人正在描绘这块土地新的未来——六十年前风光一时的窄轨蒸汽火车已经“复活”,古典雅致的车站已经建成。
百年前用于抵御匪害的碉楼已经在得到保护,而八十年前卢作孚带领矿工在坚硬的砾石堆里挖出来的后峰湖畔,为游客打造的精致茶舍已开门迎客了。
新天府人还在发掘这块土地上的红色基因,红岩烈士江姐在七十年前,把不满周岁的儿子寄养在天府煤矿子弟小学的故事,已经可以在路边的“文化墙”上见到,矿山辉煌的发展史也在以文字加图片的形式成了后峰路旁的一道人文景观。
不仅如此,新天府人还把视野放在了周边风景秀丽的刘家漕群山之中,在刘家漕三宫殿开阔的草坪上,已经建成面积约4万平米的汽车露营基地。在海拔800米的刘家漕青峰山上,他们利用其难得的海拔高度和独特的山坡地形,打造了山地滑翔伞运动基地。
这里还有上百年历史尚未开发的天福山寨和金剑山寨,新天府人正打算利用它的文物价值和旅游价值,做好古山寨群旅游开发这篇文章。
一幅依托矿山文化发展绿色生态和老工业记忆旅游的愿景,俨然已初具雏形———嬗变中的天府镇未来可期。
- 标签:中国 古代 煤炭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