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煤炭能源  采煤

【改革开放40年】煤炭工业发展回顾

【改革开放40年】煤炭工业发展回顾

  日,经陵川县人民政府批准,由县乡镇企业管理局矿管科与县经济委员会矿管科合并,成立陵川县煤炭工业管理局,实现了煤矿行业归口管理。内设办公室、安全科、生产技术科、财务科,同时与检察院联合成立了矿山安全监察室。我分别在煤炭局生产技术科、培训中心、纠察队等机构工作,历任生产技术科科长、纠察队队长、总工程师、副局长等职务,分管煤矿技术、安全生产等工作。

  据志书史料记载,陵川的煤炭开采有着悠久的历史,最迟始于明、清时代。煤炭是陵川的主要地下资源之一,全县含煤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11.4%,属沁水煤田,初步探明煤炭地质储量为7.39亿吨,主要分布在平城、礼义、秦家庄、杨村、附城、崇文等乡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陵川煤炭生产发展缓慢,步履艰难。

  1945年4月陵川解放后,中国党领导下的县政府十分重视煤炭生产,采取扶持与奖励政策,提倡互助合作,发展煤炭生产,从此煤炭行业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新中国成立后,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陵川县政府贯彻“保护资源,安全生产”的方针,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推广先进经验,革新生产技术,促进了煤炭生产的发展。

  “一五”时期,陵川县成立了4—6个煤业生产合作社,小煤窑实现了合作社集体生产经营。1953年,组建了境内第一个国营煤矿——郭家川煤矿(后改为北关煤矿)。1958年,兴建了第二个国营煤矿——关岭山煤矿,同时建成了后河煤矿、司家河煤矿等一批国营及二轻煤矿。1962年小煤矿安装了柴油机、锅驼机、锅炉等动力设施,改人、畜力绞车为蒸汽绞车,变牛皮包提水为水泵抽水。“文化大”中,生产建设受到严重干扰,陵川煤炭工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阻碍了煤炭生产的健康发展。

  1978年后,贯彻了“有水快流”和“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方针,陵川县乡村煤矿在原有的基础上全面兴起,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快车道,一部分乡村煤炭企业开始上马建设,煤炭企业大量增加。至1989年,各类煤矿发展到104个,其中县营2个,二轻矿4个,乡(镇)村办煤矿98个,分布在当时的10个乡镇。由于点多面广、规模小、交通差、产量低,只有4座矿井生产能力达到9万吨,靠矿井数量扩张,年产原煤79.75万吨。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煤炭产业的发展,煤炭工业逐渐成为陵川县的主导产业。陵川县针对煤炭系统生产方式落后,销售不畅,浪费资源严重这一现状,从技术改造、环节配套、改革采煤方法、提高采掘机械化程度、实行正规开采等方面入手,积极推行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先后对21个煤矿的采、掘、运等环节采用新工艺进行了系统改造,对县营、二轻和15个乡镇煤矿安装了瓦斯监测系统,对90多个煤矿进行了通风系统改造,极大地改善了煤矿的生产条件,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资源回收率,劳动生产效率和相关指标得到很大提高,收到显著的经济效益。1996年,完成原煤产量211.65万吨,达到陵川历史最高产量。

  1999年至2000年,陵川县贯彻国家“关井压产”政策,关闭查封私开和布局不合理矿井,到2000年末,陵川县煤矿由104座缩减为66座,核定年生产能力为215万吨,以质量求生存,经济效益明显回升。在安全生产方面,健全责任、明确目标、领导包片、安检人员包矿,做到了责任到人,一级对一级负责,安全形势进一步好转。

  2001年6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紧急通知,决定关闭国有煤矿矿办小井,对全国所有乡镇煤矿一律停产整顿。整顿合格的由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机构组成检查组进行检查和认定。对国有煤矿矿办小井,证照不全,不符合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矿井一律实施关闭,对符合条件的证照齐全的矿井方可恢复生产。同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乡镇煤矿工作会议,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同志对乡镇煤矿发展提出了“扶持、改造、整顿、联合、提高”的方针,要求利用两年左右时间,搞好乡镇煤矿的治理整顿,通过治理整顿,使乡镇煤矿切实做到依法办矿,健康发展。按照上级政策要求,经过近两年的整顿,至2002年底,陵川县共有52座煤矿经过市、县各级验收合格,淘汰煤矿14座,矿井的装备水平与安全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2003年以来,陵川县响应省市政策,大力推行采煤方法改革及技术改造,2003年3月20日,司家河煤矿实现陵川县第一个金属摩擦支柱壁式炮采工作面,4月17日在司家河煤矿召开陵川县煤炭行业采煤方法改革现场会,大力推广采煤方法改革。2003年10月,老西沟煤矿建成了第一个单体柱炮采壁式工作面。2004年10月,后河煤矿建成了第一个单体柱炮采金属网假顶分层开采壁式工作面。至2005年底,陵川县80%的煤矿实现了壁式开采,生产能力9万吨/年以上矿井达到24座,占矿井总数的54.5%,建成了关岭山、苏村二座30万吨/年矿井,北关、老西沟、司家河、南营河四座15万吨/年矿井,矿井资源回收率由原来的20%左右,提高到50%以上。

  2006年2月,山西省为了提高煤炭产业的集中度,加强对煤炭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工作。省人民政府以187号令下发了《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办法》,省、市、县各级成立了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工作领导组及办公室,陵川县的煤炭资源整合工作方案由晋城市整合办27号文件批复,陵川县煤矿由44座减少到3l座,整合前核定生产能力345万吨/年,整合后设计生产能力378万吨/年,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均达到了9万吨/年以上,全部实现壁式开采,资源回收率达到75%以上。

  2007年又有秦家庄乡北坡煤矿、附城镇七一煤矿、平城镇西川煤矿、秦家庄乡金家岭煤矿4座煤矿由于资源储量少、投入大、预期收益低而实行了关闭。

  2008年9月,山西省为加快培育大型煤矿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和产业水平,促进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省政府以23号文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在全省开展了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省、市、县各级成立了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领导组及办公室,陵川县的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经省整合办于2009年8月以20号文批复,在这次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中,山西省煤矿数量由2598座减少到1053座,晋城市煤矿数量由385座减少到129座,陵川县煤矿数量由27座减少到7座。山西省组建了130多个煤炭企业集团,其中亿吨级煤炭企业集团4个,5000万吨级煤炭企业集团3个,单井设计生产能力基本达到了90万吨/年以上。陵川县组建了山西崇安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陵川县兼并重组整合的主体企业,重组整合了保留的7座煤矿,煤矿数量由整合前27座减少到7座,其中12座煤矿由于储量不足200万吨或井田面积小于0.8平方公里被关闭,l座煤矿因无法整合被单独关闭,14座煤矿参与了兼并重组整合,总设计生产能力由整合前的225万吨/年增加至375万吨/年,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全部达到45万吨/年以上。7座矿井都实现了机械化开采,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安全性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大大增强。

  2012年之后,由于煤炭产能严重过剩等原因,煤炭产业经历了十年黄金期后,煤炭形势日益下滑,多数煤矿经营亏损,我县除关岭山煤矿有微利外,其余煤矿均处于亏损状态。国务院、国家发改委相继制定了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一系列政策,要求煤矿生产天数由330天降为276天,3年内不批新建矿井及改扩建矿井,对建设矿井实行产能置换,新增产能需购买关闭退出煤矿同等产能。购买产能市场指导价定为80-100元/吨。我省也出台了《关于推进煤矿减量重组的实施意见》,要求2020年之前淘汰关闭小于60万吨/年煤矿,小于60万吨/年煤矿必须通过减量重组达到60万吨/年以上,不能重组的,2020年前关闭退出。在新的形势下,我县2017年相继关闭退出北关、附城两座资源条件较差的矿井,至2017年底全县保留5座矿井,总产能降为285万吨/年。

  在煤炭行业的管理体制上,由于煤炭属国家的能源产业,是工业经济的基础,同时又是地下开采的高危行业,陵川县历来重视煤炭行业的管理。1949年全国解放后,县政府设立工商科,管理全县煤矿;1952年设立矿管科,主管全县煤矿;1956年煤矿归工业局管理;1975年县社队企业管理局成立,管理全县乡村煤矿;1984年陵川县成立煤炭运销公司,负责全县煤炭销售;1985年12月,县政府成立煤炭工业管理局,负责全县煤矿的管理工作。至此,陵川县煤炭工业有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实行了煤炭行业统一归口管理,煤炭工业开始走向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综上所述,陵川县的煤炭产业,从煤矿体制上,经历了从国营、二轻、乡镇、村办多种所有制共存向股份制发展的历程;从管理体制上,经历了从兼职分散管理向集中统一管理的发展历程;从矿井数量及规模上,经历了从多、小、散、乱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历程;从开采技术上经历了从手工、半机械化、高落式、巷柱式、爆破开采向综合机械化、现代化开采的发展历程,逐步成为陵川县的支柱产业,利税占到了全县的40%左右。截止2017年底,陵川煤炭企业经兼并重组整合,形成了山西崇安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一个煤炭企业集团,下属5座煤矿的新格局,总设计生产能力达到285万吨/年,其中90万吨/年矿井l座,60万吨/年矿井l座,45万吨/年矿井3座。陵川的煤炭工业走向了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煤炭开采的发展历史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