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县崔家沟煤矿
一走出校门,风华正茂的李双就选择了到祖国西北边疆闯荡。忍受孤独、品尝寂寞,他十几年如一日,顽强拼搏,参与了企业发展壮大进程,将宝贵的青春奉献给大漠边疆。
2009年,李双从内蒙古科技大学露天采矿专业毕业。风华正茂的年纪,他选择了到祖国西北边疆创业。岑参的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句“瀚海阑干百丈冰”,“瀚海”指的就是中润煤业公司所处的准噶尔盆地的沙漠。
2020年8月,新疆戈壁地表温度高达40摄氏度,面对新疆来势汹汹的二次新冠肺炎疫情,李双带领生产技术科人员深入一线,进行全面的防疫、安全作业排查。
出发前,他的父亲买了本地图,仔细翻了半天,也没找到儿子所说的地方到底在哪儿。他的父亲有点担心。
虽然极为不舍,但老人家明白儿子的志向。他叮嘱李双:“孩子,你要记住,不管走到哪里,不管以后工作有多苦,都要对得起自己的选择!”
“我坐了三天火车、一天汽车,一路看到的绿植越来越少,直到进入荒凉戈壁,满目苍凉。当我下车时,迎接我的是一阵阵打得脸颊生疼的黄沙。” 至今,李双还记得刚到公司的情景。
2009年6月的一天,一阵狂风将地面的帐篷吹飞,被褥被吹得到处都是,职工们甚至要追出去近2公里寻找被褥。
后来,有人想了个办法:在荒滩上斜着挖坑,支上木头,铺上油毛毡,再盖上沙子,俗称“地窝子”。起初,李双挖的“地窝子”常被工友埋怨,因为他踩到了人家的“房顶”上
在戈壁扎根,闯过了“生存关”就不容易,可以算得上“跨越性进步”。李双站在排土场高处望着远方的土场,树立了自己的目标:一定要在这里坚持下去!
环境异常恶劣,生活条件艰苦,李双却异常坚定。他深知,这里地域辽阔,煤炭资源丰富,是新疆面积最大的整装煤田,发展潜力巨大。他以顽强的毅力扎根戈壁,一边学习,一边拼搏,逐步成长为公司的技术骨干。
李双在最艰苦的一线年。他认为,在艰苦的地方苦熬不算本事,只有改变现状、不断创新才有出路。中润煤业周边矿权密集,东边连接金能矿业,南边、西边连接国家能源集团所属的露天煤矿,北边连接北山煤矿,矿界无缝连接,呈四面包围之势,排土场空间受限严重。
“排土问题无法解决,就只能停工停产。”2013年,外排土场已经到界,中润煤业公司面临着剥离渣土无处可排的困境。
“外排不成,咱就提前转内排。”关键时刻,中润煤业成立了以总工程师牵头,李双为主要负责人的创新攻坚小组,结合现场实际,想办法增大采煤工作面与非工作帮之间的距离,压缩工作帮宽度,腾出位置,提前内排。
想法是不错,可煤层底板角度是否符合内排条件?内排后是否能保持边坡稳定?能不能在内排基础上减少运输成本?这些问题都需要逐个论证。
初春的戈壁滩寒风凛冽,李双每天在现场跑得大汗淋漓。经过无数次的现场勘察和加班计算,李双完成“中润煤业提前转内排项目”,提出了缩短部分排土运输距离,降低排土运输爬升高度的解决办法。2014年初,该公司剥离渣土全部实现内排,减少外排土量1100万立方米,降低运输成本达2000余万元。这项创新,可以沿用7年,解决了制约企业发展的大难题。
李双先后负责过生产技术科、调度室、地测科等生产科室业务,其间他不断研究探索先进采煤工艺,攻克露天煤矿多项重大生产难题。其中,联合开采相邻的北山煤矿边界煤柱,释放端帮压煤1350万吨,目前已回收160万吨煤炭资源,创造产值过亿元。
2017年,当时的新疆煤炭工业管理局局长到中润煤业调研,对“中润煤业端帮滞留煤联合开采项目”给予了高度肯定,并表示要将此技术在全疆推广应用。
在实践的历练场上,李双练就了纯熟的本领:看排土平台,就知道高度是否符合标准;听设备声音,就可判断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在矿上,李双留给身边人的印象是沉默寡言,但技术过硬。只有谈到露天开采技术问题时,他才会侃侃而谈。“技术人员就要有创新意识,只要肯钻研,我们能做到的,其实比想象的更多。”李双说。
最近,李双又接到了新的任务。“中润煤业首采区已经临近边界,要抓紧规划二采区的位置。可首采区到二采区怎么过渡?具体应该怎么办?如何来论证?是直接转向还是重新拉沟?”常常到深夜,李双还在盯着电脑反复琢磨这些问题。
经过十几年的学习和实践,李双多次获得河南能源、新疆公司劳动模范、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他也实现着自身价值,如今,35岁的他已成为了中润煤业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双说:“创业之地就是家乡。”
当笔者问生活中有哪些遗憾时,李双说,2013年,妻子为了支持他的事业,辞去了事业单位的工作来到新疆陪他一起奋斗,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留在家里由老人抚养。2019年夏天,他回家探亲,孩子盯着眼前这位满面沧桑、有点“陌生”的父亲,紧张地躲在了外婆的身后。老人把孩子拉到李双面前:“妞妞,快叫爸爸。”孩子还是躲在后面不敢出来。在边疆吃再多苦也不露怯色的李双,这一刻却掉下了眼泪
- 标签:采煤工艺有几种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