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直隶开平煤矿史话(一)唐廷枢奉命办矿 开平矿一鸣惊人
话说从前,唐山只是个名叫乔家屯的小村庄,满打满算,村里不过18户人家。后来,随着开平矿的创办,矿山的工人越来越多,跟矿山配套的工厂、作坊也越来越多,商业店铺、书馆戏院也随之繁荣起来,这个地方逐渐成了气候。1898年,清政府在这里设置乔屯镇,后来又改名唐山镇。1925年,北洋政府下令把唐山镇改为唐山市。
这还要从光绪年间的洋务运动说起。19世纪60至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他们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装备、机器设备和科学技术,实现国家的富强。说到洋务运动不能不提李鸿章,他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正是他曾经为创办中国近代工业的矿山铁路大声疾呼。
早在1874年,李鸿章就曾筹建直隶磁州煤铁矿,可是在那个时候,事情办起来困难重重。一来,当时的交通很不方便;二来,地方绅士以破坏“风水”为由大加反对,最后,工程只好停了下来。两年后,也就是1876年,李鸿章为了解决天津机器局和轮船招商局的燃料问题,决定重新开矿。这年11月,他派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到河北滦县开平一带勘察情况。
唐山从一个小村庄发展成为一座繁华的工业城镇,唐廷枢功不可没。同一个“唐”字,似乎在冥冥之中预示着唐廷枢和唐山的不解之缘。这个人究竟有什么样的本事,能被李鸿章一眼相中呢?唐廷枢又在唐山留下了什么样的故事?
唐廷枢是广东人,他于1832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的唐家村,也就是现在珠海市唐家湾镇。唐廷枢自幼聪明好学,少年时曾在香港玛礼逊教会学校学习,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他从小就敢闯敢拼,16岁就开始出门闯荡。他在香港拍卖行、香港巡理厅、香港大审理院当过翻译,还在上海海关担任正大写,也就是负责文秘工作的高级职员。29岁时,他又出任怡和洋行金库管理,两年后升任总买办,从此开始了他的买办生涯。
41岁那年,唐廷枢离开怡和洋行,参加了由直隶总督李鸿章主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的改组工作,并担任总办。他靠着出色的才能和广泛的人脉,一举击败了外国竞争对手,使得中国轮船招商局名声大振,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航运企业。李鸿章很欣赏唐廷枢的才能,专门把他从上海调到天津,让他来筹建开平煤矿。这一次,唐廷枢即将迎来事业上的又一个春天。
1876年11月2日,李鸿章授命唐廷枢北上办矿。第二天一大早,唐廷枢就动身前往开平一带勘察矿脉。他知道,早在明朝永乐年间,这里的老百姓就用土方法开矿挖煤,现如今还有很多小煤井。他考察了十天,把样品寄给北京同文馆和英国的化学名师进行化验,结果证实这里的煤铁成色非常好。唐廷枢赶紧写了一份详细的勘察报告上报李鸿章。李鸿章看完报告,当即拍板决定:就在开平办矿。
李鸿章原本打算官办开平矿,可清政府财政困难,拿不出那么多的资金,怎么办呢?只能改为官督商办。这样一来,唐廷枢就跟他的搭档丁寿昌、黎兆堂拟了一份在直隶境内创办近代大矿的招股章程,里头规定了集资办法、经营方式、按股分成比例等内容。筹备工作忙活了一年多。1878年7月24日,开平矿务局正式在开平镇挂牌设局。
开平矿务局成立后,唐廷枢一方面在天津、上海、香港等地展开招商集股活动,一方面带领从英国高薪招聘的几名矿师和从广东招募来的工匠奔赴开平一带选址打钻探煤。经过反复比较,唐廷枢等人决定把开平矿务局的第一眼井建在开平镇以西20里的乔家屯西南,这就是开平矿一号井,也就是今天还在使用的唐山矿一号井。几个月之内,井架、厂房、绞车房、工棚以及办公用房都在唐山的乔屯一带拔地而起。
1881年秋天,开平矿一号井开始出煤,中国的采煤业为之一振,就连一向瞧不起中国的西方列强开始关注这座矿井。前来参观的欧美煤矿专家们纷纷称赞:“这座煤井在设计、建筑和材料方面可以和英国以及其他地方最好的煤矿媲美。”
煤矿开始出煤了,接下来还有一个大难题——运输。唐廷枢早就跟朝廷提出过要修建铁路,运输矿产,却遭到保守派的反对,没办法,他只好退而求其次,从胥各庄到芦台挖一条人工运煤河。
在这个紧急关头,还得唐廷枢出马。他以前在上海工作多年,在商业认识不少朋友,人脉非常广。现如今,眼瞅着开平矿务局资金困难,他立马回到上海,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广泛宣传开平煤矿,筹集股金。商界人士都知道唐廷枢能耐大,本事高,再加上开平煤矿是“官督商办”,绝对不会忽悠人,纷纷投资入股。当时开平煤矿每股一百两银子,很快售出7000股,也就是70万两银子。
唐廷枢目光长远,见识又广,有了充足的资金,他就想把煤矿做大做强,跟国外进口煤竞争。这可不是容易的事儿,得朝廷支持,减轻煤矿税金才行得通。他把自己的想法跟李鸿章一汇报,李鸿章立即上奏朝廷,很快为开平煤矿减轻了煤税。
开平煤矿的产量越来越多,运输成了最大的问题。唐廷枢深知,开平煤矿要发展,成败全在这条铁路线上。他又该从哪儿找到突破口,最终解决这个问题呢?
唐廷枢再次给李鸿章上了一道折子,还派开平矿务局总工程师、英国人金达亲自谒见李鸿章,陈述修建铁路的重要性。在李鸿章的斡旋之下,朝廷总算是批准了修路计划。至此,开平的煤终于可从矿产地直接用火车运到芦台。
交通运输方便了,质优价廉的开平煤很快就在华北一带占领了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唐廷枢增开了林西矿,还购置了四艘轮船,修缮和新建了天津、塘沽、上海、营口、香港等地煤码头,实现了两座现代大矿出煤,水陆运输并举保销售的壮观景象。
1888年7月17日,开平矿务局召开第一次股东大会,审议了财务开支,随后分发股息。这是开平矿务局创办十年后开始盈利,稳步进入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9月13日,开平矿务局又在天津河东买了四块地,建立河东煤栈码头。可以说,1888年是开平矿务局最风光的一年。
都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开平煤矿的经营蒸蒸日上,唐廷枢心情大好,在考察迁安铁矿之余还去蓟县盘山游览一番。据说乾隆皇帝曾去那里游玩32回,还发出了“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的感叹。既然盘山这么美,唐廷枢带着朋友到此一游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那个时候出远门,在没有铁路,没有轮船的地方只能乘坐马车。当时的马车尽管装有豪华的车棚,可车轮是木制铁箍,在土石路上跑起来颠颠簸簸,一点也不舒服,一天的行程也就百八十里。当时唐廷枢已经56岁了,身体又不好,可他还能出去考察并游览盘山,可见他的心情非常好。
2012年夏天,我专门到了盘山,按照线索找了两个小时,终于在盘山天成寺西侧的石崖上找到了唐廷枢游盘山的石刻。
这个地方属于天成寺景点。天成寺始建于唐代,辽、明、清数代都曾扩建重修,庙门有乾隆亲笔题写的匾额——天成寺。唐廷枢石刻所在的位置不是浑然的山体,而是几块巨石滚落后叠在那里,一块硕大的花岗岩石上刻着“天风云鹤”四个斗方大字,老远的地方就能看见。四个大字下面刻有28个字:“光绪十四年八月九日粤东香山唐廷枢徐润李植昭刘光廉同游并志。”换算成公历,那一天应该是1888年9月14日。当时,唐廷枢、徐润已经辞去轮船招商局的职务,专任开平矿务局总办、会办。刘光廉是他们俩的同乡和密友,也曾是轮船招商局的大股东和要员,后来跟随他们两人一起北上。这块石刻记载着开平矿务局的辉煌历史,也留下了这位企业家的人生足迹。
唐廷枢之所以能把开平矿办成“中国第一佳矿”,除了有直隶总督李鸿章的支持之外,还得益于他出色的管理才干。从办矿开始,唐廷枢就创建了一整套近代企业的规章和管理制度,在《开办规条》、《办事专条》等制度中对煤矿各部门职员的责任及任用、工人的管理都作了明文规定。为了保证井上、井下不同工种的密切协作,他又根据不同岗位制定了《煤窑规条》、《工厂规条》等制度。这些规章制度要略达二百多条,涉及到各工种操作规范、安全事项等多方面内容。有了这些规章制度,开平煤矿运作有序,井井有条,显示出近代大工业生产的蓬勃生机。
在唐廷枢的苦心经营之下,开平矿务局1885年的煤炭产量达到24万吨,1898年达到80万吨,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很快把洋煤挤出了天津市场。
唐廷枢一生兼商人、买办、洋务官吏于一身,商而兼仕,贾而好儒,形成了以义制利的商业风范。他一生积累了相当丰厚的个人资产,但他本人生活俭朴,从不铺张浪费,把大部分钱财投入到各家企业中,没给子孙后代留下多少。
1892年10月,唐廷枢因病在天津逝世。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手书挽联,亲自前去吊唁,驻天津外国领事馆还为唐廷枢降半旗致哀。上海轮船招商局特意拨出白银一万五千两作为对唐廷枢的特别抚恤,又从招商局船队中选出一艘最好的轮船命名为“廷枢”号,以示对他的永久怀念。
- 标签:唐代用煤的历史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