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能源工业
攀枝花宝鼎煤田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称那拉箐煤田。这处煤田早在清嘉庆年间已为当地乡民开采,所采煤炭除了用于取暖外,还以土法炼成焦炭,卖给就近乡镇铁匠炉或锅厂。此时,会理、黎溪、通安等地冶铜生产已经兴盛。所需焦炭也由那拉箐等处煤矿供给。那拉箐煤田从南端磨盘山、马鹿塘,到北部的干巴塘、灰家所、阴地、大湾子一带,有不少小煤窑,但开采方法简易拙笨,巷道无支护,也没有通风,运输靠人背,规模不大,产量不多,一个巷道没采多深即行报废,另找露头,顺层开挖。在今天的矿区内仍可见小煤窑遗址和炼焦遗迹。
新中国成立初期,矿区煤炭仍由个体经营,分散开采。1957年3月,云南省公路局为地质勘探修筑一条从永仁到矿区的简易公路。此时,有农民20余人在施家垭口以南3公里处办了一个合作小煤窑,解决永仁县用煤问题。1958年9月,为适应大办钢铁的需要,永仁县调集民工近3000人在施家垭口以南开采露头煤炭,供应昆明钢铁厂、东川铜矿以及会理镍矿。不久,采煤民工转移新花山(今太平矿北二采区附近)另建新窑,成立永仁县地方国营煤矿。同年年底,民工撤离。1959年初,会理县公安局调遣250名人员在芭蕉湾开挖小煤窑。3月,西昌工委为配合西昌钢铁公司建设,接管了煤窑筹建煤矿。后因西钢“下马”,煤矿随之停建。
60年代中期攀枝花工业基地开始建后,煤炭部决定集中力量建设宝鼎煤矿。1964年12月由云南煤炭工业管理局副局长亓伟带领先遣队进入矿区,拉开了矿区建设序幕。经过21年的建设,到1985年,全矿务局已形成年产原煤456万吨的生产能力,当年产煤336.37万吨。
著名地质学家尹赞勳1934年撰写的《云南地质研究的进展》一文(载《地质评论》1936年第一卷第3期)中指出:欧美学者及旅行家来滇考察游历者颇不乏人,而最初调查云南地质矿产者,当推法国人儒伯尔(Joubert)。他在清同治五年至七年(1866—1868年)参加法国政府组织的安南考察团,沿红河入滇,在考察报告中,对云南矿产资源均有记载,并把吴其濬著《滇南矿厂图略》译成法文。1898年法国矿工师勒克莱(M.A.Leciere,一译作李克烈)奉法国殖民部之命,调查计划修建铁路两侧之经济地质,曾到过今宝鼎矿区。1939年6月西昌行辕地质专员常隆庆到会理、永仁一带进行地质调查,在仁和镇发现那拉箐煤矿,提出《云南永仁那拉箐煤田报告》,估计磨盘山、干巴塘、施家垭口、灰家所与花山等地煤炭储量为10076.82万吨。1940年冬,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派曾繁礽先生到宝鼎矿区进行详细调查,绘制35万分之一的地形地质图,并撰写了《云南永仁那拉箐煤田地质》一文(载中央地质调查所1941年10月第72号简报)。1941年至1943年间,宁源实业公司邀请雷祚文、袁复礼、戴尚清及任泽雨等地质学者先后到永仁、会理、华坪、盐边等县进行地质研究,分别写了煤铁铜资源简报,只提出了矿床类型及储量估算,未对矿质和开发提出分析与意见。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6月,西南地质局531队派煤田调查组到那拉箐进行调查,测绘了1/5000地质图。1956年1月,西南地质局又派王卓之等10人到宝鼎矿区进行地质考察,决定展开大规模地质勘探。1956年3月至6月,西南地质局抽调502队和508队部分职工,挑选700余名志愿军转业战士,招收2000余名农村临时工,组成3000余人的西南地质局547普查队(1956年末更名为云南省地质局永仁地质队),在宝鼎矿区进行全面地质勘探。1959年7月野外作业结束,8月25日编写出《永仁那拉箐煤田、华坪矿区地质勘探报告》。这次地质勘探,共打钻孔149个,总进尺58112米;作1/2500勘探线米;掘槽探111084立方米;采集煤层煤样1169件,煤芯煤样1360件,煤岩煤样914件,大体重样37件,小体重样1138件;进行1/5000地形地质测量110平方公里;1/100000地形地质测量3500平方公里;完成勘探投资879万元。通过勘探,探明工业储量(A+B+C)级30489万吨,其中A+B级6625万吨;远景储量23863.9万吨;表外储量4043万吨。1964年6月,国家计委西南工作组煤炭小组对贵州、云南、四川等地煤矿进行了考察;7月,在西南工作组考察工作会议上,煤炭部提交了《以攀枝花为中心煤矿建设的初步规划》。9月初,参加调查的地质与煤炭小组,到矿区现场研究协商,决定由云南省地质局对现有地质资料加以核实。随后云南省地质局组成20人的核查小组,对《永仁那拉箐煤田、华坪矿区地质报告》反复核算,并提出了《核实总结报告》。
为了加速工业区建设,1964年9月地质部调湖南省湘潭401队、衡阳406队,广东省韶关702队和浙江省地质局探矿队共5000余人汇集宝鼎矿区,并由云南省地质局组建宝鼎地质指挥部(代号为渡口7号信箱)。地质指挥部将抽调人员重新组编成地质8队、9队、10队和煤层对比科研队,开展了大规模的详细地质勘探。这次勘探,北起金沙江南到野猪塘南北长12.5公里,东起F2F6断裂组西止F22断层带东西宽12公里,总面积约143平方公里。地质9队从1964年10月上钻到1966年7月,提交了《灰家所(I)井田详细勘探地质报告》,探明煤炭工业储量12228.72万吨,煤质以焦瘦煤为主。地质8队1964年10月上钻,1967年3月提交了《宝鼎(Ⅲ)井田详细勘探地质报告》,探明煤炭工业储量19810万吨,其中高级储量占39%,煤质以瘦煤为主。此外该队还于1968年12月提交了《大荞地(Ⅲ)井田详细勘探地质报告》,探明煤炭工业储量1344.7万吨,其中高级储量占31.9%,煤质以瘦煤为主。地质10队1965年1月上钻,1966年8月提交了《太平场(V)井田详细勘探地质报告》,探明煤炭工业储量9017万吨,其中高级储量占43.46%,煤质以焦煤为主。地质8队1966年上钻,1967年提交了《东风井田详细勘探地质报告》,探明煤炭工业储量5652万吨,煤质以贫煤为主。这次详细地质勘探共施钻孔291个,总进尺120500.73米;槽探213566立方米;坑探380个13898米;浅井64个790米。与此同时,云南省地质局于1966年成立了煤层对比科研队《专题报告》小组,在3个地质队获得的大量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其他有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研究,于1967年5月提出了《渡口煤田宝鼎矿区大荞地煤岩系沉积特征》专题报告。
进入70年代,地质8队在宝鼎外围地区继续进行勘探,1972年12月提出了《龙洞矿区详细勘探地质报告》,1973年4月提交了《格里坪矿区详细勘探地质报告》,探明储量376.0万吨。1974年地质8队撤离宝鼎矿区,1975年上半年,该队工程师戴恒贵到宝鼎矿区搜集地质资料,于1981年撰写了《宝鼎煤矿地质特征》专著,由地质出版社出版。
1970年宝鼎矿区在原(V)井田北部30号煤底板以下,即太平煤矿摩梭河副平洞北至金沙江,东起摩梭河西到F22断层面积约3.7平方公里地段,规划建设年产原煤21万吨的大江煤矿,由四川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141地质队进行勘探,1974年2月上钻,1975年10月提交了《大江井田详细勘探报告》,1984年宝鼎矿区在规划中将其并入太平场(V)井田。
宝鼎矿区由建设转入生产,地质问题暴露得越来越多。为适应生产需要,煤炭指挥部于1972年开始筹建矿区生产地质勘探队伍。1974年以来,正式开展了生产地质勘探工作,先后对大宝鼎煤矿+1600米水平二采区12号、14号煤层、小宝鼎煤矿+1400米水平芭蕉湾采区37号、38号煤层、沿江煤矿西三采区44号煤层、太平煤矿北三采区及二水平以及龙洞、沿江、花山等矿进行了一系列的生产地质勘探,查明了这些采区水平的煤层可采性、储量升级、地质构造变动等问题,提供了采区水平设计的依据。
到1986年末,宝鼎矿区累计探明煤炭地质储量48338.6万吨。此外,1979年9月四川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对宝鼎矿区深部煤层构造做了工作,预测储量为9.3亿吨,其中+300标高以上至已勘探区下限有可能级储量3.5亿吨,+300米标高以下有推断级储量5.8亿吨。
1964年8月,重庆煤矿设计研究院组织了20多人的宝鼎山设计工作队到矿进行总体设计,9月24日完成《宝鼎山矿区总体设计任务书(草案)》,12月初完成《宝鼎矿区总体设计方案》。1964年底重庆煤矿设计院羊场设计组和云南省煤炭工业局设计室抽调20人组成渡口设计队,由重庆煤矿设计研究院领导,于1965年初到达宝鼎矿区承担6个矿井的设计任务,后陆续扩大到150余人,组建了采矿、机电、工业与民用、建筑、运输、排水、测绘、预算、行政等专业组。1965年8月矿区建设指挥部也组建了一支l0人规划设计组,不久归并于宝鼎山设计队。洗煤厂、机修厂的设计由重庆煤矿设计院工厂设计队承担;矿区运煤索道设计由渡口总指挥部索道设计组承担。1980年渡口矿务局成立设计室,由基本建设处领导,1985年更名为设计处。
重庆煤矿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宝鼎山总体设计方案》提出,宝鼎矿区总规模为年产原煤225万吨,其中摩梭河平洞45万吨,太平场平洞30万吨,宝鼎山平洞90万吨,灰家所平洞60万吨。矿区运输系统均采用轻便铁道。摩梭河与太平场两平洞生产的原煤用电机车牵引1吨矿车运至金沙江南岸;宝顶山+1500米标高平洞、灰家所平洞生产的原煤用轻便铁道下放至金沙江边煤仓,与摩梭河平洞运煤汇合,用皮带运输过江至洗煤厂入洗。洗煤厂年处理原煤能力180~200万吨,与总材料库均布置在金沙江北岸巴关河以东地区。宝顶山、灰家所两矿的工人村布置在干巴塘;摩梭河、太平场两矿的工人村分别选择在摩梭河东侧及营盘山以北;永久性电源引自金沙江北岸拟建的河门口火电厂,水源取自金沙江。方案提出后,1964年12月8日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指挥范文彩在矿区召集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宝鼎矿区建设指挥部和重庆煤矿设计研究院的有关人员进行审查。审查中将摩梭河平洞改为年产原煤30万吨,太平场平洞改为年产原煤45万吨,并将已开采的宝鼎山平洞(小宝鼎矿井)列入总体方案,年产原煤10万吨。在宝顶山平洞+1500米标高增设一条架空索道,并试验水力运输。1965年2月19日,《宝鼎山矿区总体设计任务书》经煤炭部审核后获得国家批准。1965年2月14日至19日,渡口建设总指挥部在仁和召开会议,传达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攀枝花建设的重要指示,要求1968年铁路通车,1970年出铁,1971年出钢。会后煤炭专业组提出将宝鼎山矿区的原煤年生产能力由225万吨扩大到300万吨。1965年3月4日,煤炭专业组对各矿建设进度作了安排,提出矿区1968年可产原煤56万吨,1969年85万吨,1970年150万吨1971年208万吨,1972年300万吨,1973年以后年产原煤315万吨以上。随后矿区建设指挥部亓伟向云南省煤炭工业局作了汇报,云南省煤炭工业局倾向于年产煤240万吨的方案,力争实现315万吨的方案。
1965年3月中旬渡口建设总指挥部从全国11个单位点名抽调30名从事架空索道设计与制造的技术人员,到宝鼎矿区研究架空索道设计,随即成立了架空索道设计组,负责渡口地区7条架空索道的设计,并作出矿区各矿井至洗煤厂的原煤地面运输全部改用架空索道的决定,编制出《关于宝鼎山矿区总体设计方案若干问题的补充说明》;7月6日,渡口建设总指挥部下达了《关于宝鼎山矿区总体设计补充方案设计的批复意见》。
1964年11月至1986年12月,宝鼎矿区共设计了30个单项基建工程。在矿井设计方面有:《摩梭河平洞简易初步设计》、《宝鼎煤矿小宝鼎煤矿简易设计方案》、《太平场矿井简易设计方案》、《花山矿井简易设计方案》、《太平场矿井补充设计》、《东风(沿江)矿井简易设计方案》等。在工厂和附属设施设计方面,提出《修建机电修配厂的设计原则(草案)》、《宝鼎山矿区机电修配厂设计方案》、《太平场架空索道初步设计》、《矿区总火药库的设计方案》、《巴关河洗煤厂初步设计》、《矿区总材料库施工图设计》、《宝鼎山矿区35千伏安输电变电工程设计》、《宝鼎山矿区通讯工程初步设计》、《宝鼎山矿区汽车保养厂设计方案》等。在矿区生活辅助设施方面,提出《宝鼎山供水工程设计方案》、《简易水厂工程设计》、《矿区职工医院施工图》等。
宝鼎矿区基本建成之后,设计工作的重点转向扩建工程和补套工程。1967年9月9日,宝鼎矿区建设指挥部拟定了《渡口宝鼎矿区生产建设三年规划安排意见(草案)》,将计划增开的东风矿井增加的产量列入规划,矿区设计能力达到220万吨,有续建、待建单项工程26个。1967年10月11日宝鼎矿区建设指挥部再次修订规划,提出年设计能力270万吨、入洗原煤设计能力180万吨、总服务年限110年的《渡口宝鼎矿区总体规划》,有续建、待建单项工程25个;1969年1月初,经市革委批复同意。至此宝鼎矿区建设初期的各个单项设计基本完成。
1969年以后,各项改建扩建工程及补套设施的设计工作全面展开。为了解决攀钢1号高炉出铁所需气肥煤问题,1970年1月11日,宝鼎矿区建设指挥部负责人带领设计人员到华坪矿区踏勘选点,连夜编制出《龙洞矿井简易开发方案》。同年10月初,重庆煤矿设计研究院编制出年入洗21万吨原煤的《龙洞简易洗煤厂设计》。同年12月拟定出年设计能力450万吨原煤的《渡口市宝鼎山矿区煤炭发展规划》。1971年3月9日,四川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向省“三线建设领导小组”呈报了《渡口煤炭工业发展规划》,提出在“四五”期间渡口地区除继续建设宝鼎、华坪矿区外,还需建设红坭矿区,总计年生产规模800万吨原煤的意见。12月下旬,烂泥箐“三结合设计小组”完成了年生产规模60万吨原煤扩建到90万吨原煤的初步设计。1972年11月30日,重庆煤矿设计研究院根据小宝鼎矿按年产45万吨原煤规模扩建的要求,编制出《小宝鼎煤矿扩建初步设计》。1973年5月,重庆煤矿设计研究院完成了月供水24000立方米的《矿区水厂扩建工程设计》。1974年12月下旬按照龙洞煤矿、平江煤矿合并开发的要求,拟定了年设计能力30万吨原煤的《龙洞矿井改扩建初步方案》。1975年1月15日煤炭指挥部向四川省煤炭工业管理局提出《花山矿井扩建计划任务书的报告》,年产原煤由60万吨扩大到90万吨。同年7月31日燃化部同意格里坪洗煤厂建设规模按年入洗180万吨原煤设计,先建120万吨,留出扩建60万吨的场地。
1964年10月,宝鼎矿区建设指挥部根据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用电需要,决定首先修复小宝鼎煤矿。
小宝鼎煤矿(原宝鼎煤矿)1962年下马时只有主巷道130米,副巷道60米,回风道120米。决定修复时井口已封闭3年,乱石成堆,茅草丛生,巷道多处倾塌,修复工程量很大。10月19日指挥郝决定由嘉阳煤矿首批调来的200名职工承担修复工作。一些老工人冒着危险下井观察,在离地表较近的地方开了几个口,实行自然通风。他们用桐油灯代替矿灯,以方木代替铁轨,用双手打眼放炮,木制矿车运矿,经过28天的奋战,修复了巷道,出了工程煤。到1965年2月25日已掘进主平洞280米、回风巷250米、绞车道350米,铺设轨道700米,形成采区。1965年3月1日,正式出煤,日产90吨,保证了渡口发电厂投产用煤。此后指挥部从各矿处调集1000余工人组成4个掘进队,继续进行主巷道延深工程。此时山洪暴发,金沙江水淹没了通往小宝鼎煤矿的公路,工程急需的物资运不进去,建设者就人背肩扛,翻山越岭,往返40余里将器材、火药等运到矿上,到1966年7月全矿建成,年产原煤15万吨。
1965年春,全国28个地区的煤矿职工,包括25个民族的4000多名建设者汇集宝鼎矿区。大批职工来到山峦重叠、沟壑纵横的荒山野岭,住的是四周和房盖都透风的“五风楼”,睡的是用树干捆扎的杠杠床,喝的是从摩梭河端上来的泥浆水。为了让职工们站住脚,决定集中力量打一场“三通一住”歼灭战。在盖房当中,没有砖,搞“干打垒”;没有木料,到森林里伐树;没有瓦,上山割茅草。10多名少数民族姑娘组成“花木兰班”,披星戴月,中午不归,渴了喝口山泉水,饿了啃口干馒头,在山里割草近一年,供应摩梭河地区盖茅草房。从1964年到1965年春,全矿区修建“干打垒”宿舍、办公室、食堂共53栋约2万多平方米,还在16个片区25个点盖席棚6万多平方米。“花木兰班”班长、傣族姑娘李祥志被渡口建设总指挥部命名为“六金花”之一。在通电中,工人们划着小船,冒着暗礁和漩涡,把电线拉过江,依靠人拉肩扛,在山坡峡谷里竖电杆、架电线日矿区正式通电。在通路中,1965年8月开始修建供应处至花山煤矿4公里的公路,在缺乏技术设备的情况下,手搬,肩扛,镐刨,苦战6个月全线通车。接着协助交通指挥部、解放军建字851部队等单位修筑了花山至沿江,沿江至烂泥箐、摩梭河至大江等主要公路干线。在通水中,指挥长张川带领工人和技术人员到河边生产队访问老农,学习他们用红粘土掺白灰,揉成胶泥抹砌池壁的经验,在摩梭河修建了第一个200吨简易蓄水池,此后又在陶家渡等地修建了400吨简易蓄水池,解决通水关键。1966年7月,指挥部组织1800多人,打了一场供水工程歼灭战,用15天时间在宝鼎山顶修建了5个30吨至70吨的简易蓄水池和水泵房等配套工程,初步形矿区供水系统。
为了加速矿区建设,指挥部在解决“三通一住”的基础上,又集中力量打了一场建设“三矿一厂”的歼灭战。
太平煤矿是宝鼎矿区建设的第一对矿井,1965年6月破土动工。这个矿主副平峒相距3000多米,采取从两头向中间掘进贯通的办法。施工中,担任主平峒施工的吉01队创造了全岩大巷单孔月进226米的成绩,吉03队创造了煤巷月进500米的水平,阳泉队在东南大巷创造了全岩月进250米的新纪录。担任副平峒施工的吉02队在掘进到300米时遇到罕见的断层涌水,水量之大可以把钻眼里的钎子冲出来,把人冲倒,但是人们在倾盆大雨似的淋头水作业下,月进尺始终保持在200米以上,苦战八个月,终于闯过“水帘洞”,38天就开拓全岩大巷575米,使主副平峒按期于1966年10月1日贯通,腰线厘米,中线误差几乎是零。第六十一工程处掘进工戴世森在这场贯通战中立了功,被渡口建设总指挥部命名为“八闯将”之一。经过4年零4个月的施工,太平煤矿完成总进尺25733米,形成3个半采区,11个采煤工作面,于1969年10月1日建成投产。
大宝鼎煤矿是宝鼎矿区设计能力最大的一对矿井。1967年5月动工建设,但由于左的干扰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案,拖到1970年7月才实施。会战之前指挥部组织了三结合设计审查组,重新审查矿井设计,经过8次勘察现场,3次大讨论,削减井巷工程4000余米和部分设备,节约资金135万元。歼灭战开始后,集中了10个掘队5000多人,拉开13个洞口,20个掘进工作面同时施工。第三十九工程处一队职工坚决同无政府主义作斗争,创造出了全岩月进300米的新水平。第六十一工程处六队在半煤岩掘进创造单孔月进480米的新纪录。经过4年零3个月的施工,共完成巷道25611米,形成2个生产水平,其中烂泥箐(+1600米水平)于1971年9月建成投产,干巴塘(+1400米水平)于1971年7月1日建成投产。
花山煤矿于1966年3月动工。京西队担负主平峒的施工任务,11个多月开拓主平峒1200多米,但该队调走时留下1300多米大巷没有发石旋。当时发石旋缺乏料石,花山煤矿建设筹备处便组织一个小队到金沙江边拣石头,从1967年8月到1969年7月,共拣石头3100立方米,保证了发石旋用料,经过4年零7个月的建设,完成巷道27248米,形成4个采煤工作面,于1970年10月建成投产。
巴关河洗煤厂1966年8月破土动工,由建工指挥部三○一公司和土石方公司承包土建工程,安装公司承包安装工程。在设计与施工中,洗煤厂生产筹备处组成“三结合小组”参与设计和施工,共提出近100项修改意见,有20多项重大修改意见被采纳。同年派出450多人到外地学习培训,回厂后又投入施工,熟悉设备和流程。1970年5月16日建成投产。
“三矿一厂”建成之后,宝鼎矿区又相继新建和扩建了3对矿井,新增原煤生产能力96万吨。其中龙洞矿15万吨、沿江矿36万吨、小宝鼎矿45万吨。
龙洞煤矿是因攀钢1970年“七一”出铁而贵州省六盘水气肥煤供应不落实而提出来的。1970年3月10日晚,煤炭指挥部党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到龙洞矿区寻找气肥煤。次日指挥部党委负责人马书绅带领调查小组到龙洞矿区走访当地农民,调查了20多个小煤窑,摸清了气肥煤资源,并在现场绘制了草图,3天拿出了建设方案,3月16日指挥部抽调最强的施工队伍组成突击小分队,带上最好的设备迅速赶到施工现场,打响了夺煤保铁歼灭战。同时市里动员6个指挥部和19个单位协同作战。建字851部队不分昼夜抢修公路;电力职工翻山越岭架设输电线路;建工职工抢建煤仓等工业建筑;财贸职工肩挑人抬商品服务到现场。经过75天会战,日产气肥煤达到300吨。继续奋战到105天,基本建成年产21万吨原煤龙洞煤矿(1980年核定能力为年产原煤15万吨),确保了攀钢“七一”出铁。龙洞煤矿生产的原煤开始是运到巴关河洗煤厂入洗,需要大量汽车运输。1970年12月决定就地兴建简易洗煤厂,1971年10月建成投产。
1972年1月,小宝鼎煤矿在年产原煤15万吨的基础上开始扩建,规划年产原煤45万吨,扩建工程分两步投产。1978年7月移交了井下生产系统,当年产煤达到48万吨;1979年10月建工三公司和安装公司移交了地面工程。
沿江煤矿和灰老煤井的新建,扩大了动力煤的生产能力。1969年8月沿江煤矿开工,1972年12月26日建成投产。所产原煤通过索道过江运至新庄发电厂。该矿地质情况复杂,煤层变化很大,煤炭储量经过核实,由5200万吨降为3299.5万吨,年生产原煤能力重新核定为36万吨(包括灰老井)。1971年12月灰老煤井开工,1973年12月建成投产,1975年达年设计生产能力。
1977年10月,重庆煤矿设计队提出《花山矿井扩建初步设计》。煤炭部批准,设计能力由年产60万吨扩建为120万吨,1978年4月开工,1980年缓建。1983年7月恢复建设。1984年8月,设计处提出扩建设计,10月由煤炭部批准。花山矿井扩建工程于1989年建成验收投产。复审决定设计能力达到180万吨。
索道建设是宝鼎矿区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有关部门称为“中国索道工业的摇篮”。全矿区共有索道6条,其中太平矿、花山矿、小宝鼎矿至巴关河洗煤厂各1条,大宝鼎矿至色关河洗煤厂2条,排矸索道1条。太平索道全长5385.837米,起终点高差53.417米,驱动机功率为130千瓦,每小时运量196吨,年运量75万吨,1966年底施工,1970年5月16日投产运行。花山索道全长760.785米,起终点高差24米。驱动机功率为100千瓦。每小时运量159吨,年运量60万吨,1969年10月施工,1970年9月投产运行。大宝鼎索道为两条平行索道,一条运煤,一条运矸,分别长2661.43米,起终点高差-310米,驱动机功率为155千瓦,每小时运量120吨,年运量50万吨,1970年4月施工,1977年12月投产运行。小宝鼎索道全长1775.315米,起终点高差-133米,驱动机功率为95千瓦,年运量45万吨,1978年底施工,1979年12月竣工投产。索道机械设备均由四川省矿山机器厂制造,塔架由市属有关单位制造加工,建工部三局三公司负责土建,建工指挥部安装公司承担安装。索道建设中四川省矿山机器厂职工急攀枝花建设之急,不远千里到建设现场征求意见,成功地制造出索道设备,保证了索道按期投产。市建三公司和市工业设备安装公司在小宝鼎煤矿索道施工中采用了立式夹钳驱动装置,变速机快闸;加大了自动转角站的曲率半径,使货车能平稳通过站房;还推广了链条推车、计量装矿闸门等机械化措施。巴关河洗煤厂排矸索道全长1522.865米,起终点高差204.413米,驱动机功率为155千瓦,年设计运量96万吨,1982年初由市桥梁工程处和渡口矿务局机电总厂分别承担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1986年10月投产运行。6条运输索道总长度为14767.662米。
供电设施也是矿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1964年10月,宝鼎煤矿(现小宝鼎煤矿)安装了一台仅供照明用的2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1965年3月,渡口发电厂开始向宝顶煤矿供电,输送电压10千伏。1966年初,宝鼎矿区机电安装处成立,承担矿区大型机电设备、输电线路、通讯设施的安装、运行、维护管理。1967年改组为机电维修队,负责35千伏线千伏变电所的安装、运行和管理。从1964年到1986年,通过重庆煤炭设计研究院设计,市里和矿区本身施工,先后建成35千伏输电线千伏安;6千伏输电线公里;建成花山、干巴塘、小宝鼎、新庄、灰老井、机修厂、总医院、建材厂等6千伏配电所8所,所内变压器总容量6440千伏安,通过6千伏电缆向矿、厂井下中央变电所供电。年用电量为7771.89万千瓦时。
1973年小宝鼎、太平、花山、大宝顶、沿江、龙洞、灰老矿(井)全部投产,全矿核定设计能力原为321万吨。1980年7月至12月,对各矿井设计能力进行了全面核查,按煤炭部要求,核定矿区原煤生产能力为年323万吨,1981年矿务局再次核定生产能力为326万吨。
宝鼎矿区从1972年正式投产以来,1973年生产原煤235万吨,提前一年超过原定225万吨设计能力;1977年原煤产量突破300万吨大关,达到306.21万吨;1979年产煤340.17万吨,创矿区历史最高水平;1980年原煤产量329.95万吨,比核定生产能力323万吨提高2.15%;从1965年到1985年矿区共生产原煤4537.21万吨。
煤炭生产中曾经多次创采煤指标最好水平。在单产方面,1975年4月花山矿采煤三队月产原煤20383吨,6月太平矿一采区三队月产原煤21079吨,7月太平矿二采区三队月产原煤23238吨,均打破当时的全省单产纪录。1977年9月花山矿采煤三队月产原煤33016吨,再次打破全省单产最高水平。在上“纲要”水平方面,1977年太平矿三采区一队年产原煤184939吨,创造了全省中厚煤层年产最高纪录,达到煤炭部甲级队标准。1984年太平矿三区一队在煤炭部炮采等级队竞赛评比中,以回采工效4.81吨夺得全省第一名,并获得国家甲级队标准称号。1983年全矿区有11个采煤队达到煤炭部等级队标准,其中甲级队4个、乙级队5个、丙级队2个。
采煤方法建设初期,按设计要求主要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由于地质条件比较复杂,长壁采煤法受到一定限制。特别是太平矿、大宝鼎矿投产后,地质条件更为复杂,曾经试验过各种采煤方法。在太平矿试用钢丝绳锯煤法,刨煤机采煤法,齐柱式采煤法,仓储采煤法,巷柱式采煤法,伪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等。大宝鼎、花山矿用刀柱采煤法。1977年后,采煤方法逐渐向正规化发展,主要有长壁采煤法,刀柱采煤法,仓储采煤法。在机械化采煤方面,1979年5月小宝鼎矿首先使用普通机械化采煤,1983年2月又在全局率先使用高档普采。
采煤工作面顶板支护建矿初期大部分工作面均使用木支架。1972年小宝鼎矿、花山矿各有一个金属摩擦支柱工作面;1983年,花山矿采煤工作面第一次使用单体液压支柱。1987年2月小宝鼎矿在37号层的7371采煤工作面使用墩柱支护,抗住了老顶周期压力。
宝鼎矿区6对矿井均采用平洞开拓,沿走向布置岩石运输大巷的单一水平上山开拓方式。截止1986年底,矿区总进尺为1132681米,其中开拓进尺157305米。生产掘进也曾创造许多先进纪录:在单进方面,1975年2月花山矿掘进三队以月进566.1米创造省内全煤巷道的单孔月进最高纪录;1975年3月太平矿开拓三队创半煤岩巷单孔月进567.4米的全省纪录;花山矿933队创全煤巷单孔月掘进1017米的全省纪录;1975年4月小宝鼎矿201队创全岩巷道单孔月进210.6米的新纪录;大宝鼎矿开拓区401队以506.4米打破南桐矿务局半煤岩巷月进446米的全省纪录,同年9月又以725.6米再次打破该项目的全省纪录;1975年5月大宝鼎矿103青年掘进队以8828米创半煤岩巷单孔月进的全省纪录;1982年10月951队创全岩巷道单孔月进257米的新纪录。在上“纲要”方面,1981年大宝鼎矿943队创半煤岩巷道单孔年进3000.7米的全省的最高纪录,获当年全国甲级队称号;1982年大宝鼎矿三区掘进队01小队以年折算进尺3018米的成绩创历史最好水平;太平矿开拓区三队以年折算进尺1316.9米取得全局全岩单孔年进尺冠军。1984年5月在煤炭部组织的上纲要劳动竞赛中,全矿区有17个队达到等级队,其中甲级队2个、乙级队6个、丙级队9个。
巷道支护建设初期,掘进巷道均为木支架。1979年10月开始以金属支架零星换木支架。到1986年底,金属支架巷道在矿区在籍巷道总长度中已占35.38%。1973年川煤三处首先在全岩巷道施工中使用锚喷支护;1975年开始推广光爆锚喷。1975—1982年全矿区用光爆锚喷支护的巷道达到46794米,占同期巷道总长度的20%。截止1986年底,矿区锚喷巷道在籍长度为73030米,占在籍巷道总长度的27.56%,成为井巷施工中的重要支护形式。1981年大宝鼎矿锚喷队获省锚喷冠军队称号。
掘进技术装备建设初期,掘进方式基本上为手工打眼,人力装车、人力推运。1965年小宝鼎矿和太平矿首次使用铲斗装岩机,1971年川煤一处在大宝鼎矿施工中使用扒斗机装岩,1973年川煤三处在沿江矿施工中开始使用激光定向,1974年花山矿和沿江矿使用掘进转载机,到1986年机装程度达到11.72%。
巷道运输1966年采用CXR24安全型蓄电池机车,1967年在太平煤矿主巷道首先使用直流架线型蓄电池机车。
工作面运输巷采用刮板机运输,主要有SGD—20B型、SGW34型、SGW—40T型。集中运输巷采用SBJ—800型皮带运输机。
采区运输,1966年3月采煤区内开始使用CKP—11型、CKP—20型链板式刮板运输机;1975年改换使用SGD—20B和SGW—30、SGW—40、SGW—44等重型可弯曲刮板运输机;1980年后刮板运输机逐渐简化为SGD—20B、SGD—34、SGW—40T型,并在采煤区主要石门和上下山运输巷使用SPJ—800型吊挂皮带和铸石槽箱型链板运输机。
1966年矿井上下开始铺设11—15公斤/米钢轨,同时在采煤区上下山安装JD—11.4、JT—800/600小绞车运输煤炭、矸石及材料设备;1967年在矿井上下铺设15—18公斤/米钢轨,地面翻矸使用前倾式单车翻车机和滚笼移动式单车翻车机;1976年井下翻煤系统使用FDBZ—1.1型单车翻车机和FSBZ—1.1型双车翻车机,K—34型给煤机和B—800~1000固定式胶带运输机运输煤炭。1972年在采煤区主要上下山材料道使用JT—1600/1224型提升绞车提升或下放矸石、煤炭和材料;1974年矿井下开始使用P—12型平巷人车运送人员出入井。1972年在采煤区主要上山安装JT—1600/1224型绞车和4—10型斜井人车运送人员;1977年在矿井下主要大巷更换22—24公斤/米钢轨;1982年开始使用SRX75—6/6型斜井人车,由过去每车12人增至15人。材料运输使用材料车或矿车,在平巷运输中由蓄电池机车和架线电机车牵引,上山采用JD—11.4、JT—800/600、JT—1600/1224型绞车提运。1982年。开始引入CDXT—2.5特殊防爆型蓄电池机车,并用于回风巷道和掘进工作面运送矸石和材料。运输提升设备改进方面,1968年以前小宝鼎矿从+1400米水平地面用重力车把煤下放到+1345米地面煤仓,1969年改用刮板运输机运输,1985年沿江矿井下2台和太平矿井下1台KY—1600/1224型绞车改为防爆电机和防爆电控。
煤炭地面运输主要靠架空索道,1980年全局索道运煤265.69万吨,1985年为283.17万吨。除此之外,也有少量煤用汽车运输。
宝鼎矿区井下供电采用6千伏电压,供电系统有干线式供电和混合式供电两种,低压380伏、660伏。运输车场、大巷、洞室采用干线伏电,光源有防爆日光灯和防爆白炽灯,井下作业人员使用矿灯照明。1974年井下过流、漏电、接地三大保护装备全部齐全。1976年底矿井全部实现风电闭锁;1982年将高压铠装油浸纸绝缘电缆改为高压铠装不滴流电缆;1983年安装电动机综合保护装置200台;1982年至1985年采用煤电钻自动停送电综合保护装置130台;1984年至1986年将低压可燃性橡套电缆改为不延燃性橡套电缆;1985年井下低压供电系统增设旁路开关35台,其中沿江矿低漏电继电器全部增设了旁路开关;1985年掘进工作面实施采掘电源分开。
巴关河洗煤厂于1965年设计,1966年9月破土动工,1970年5月16日建成投产,设计年入洗原煤180万吨。洗选工艺采用重介、跳汰、浮选联合流程。根据粒度分级,大于50毫米的原煤入重介斜轮分选,小于50毫米的原煤由跳汰机处理。生产的产品有精煤、中煤和煤泥,最终产品是11级炼焦精煤,主要用户是攀钢焦化厂,自1981年到1985年被连续评为四川省优质产品。这个厂投产初期为半机械化,人工手选矸石;1980年改尾矿车间为重介车间,用斜轮机代替人工选矸,全部实现机械化;1985年采用微机,集中控制主要洗选设备,自动测硫和电标机打印等,已部分实现电气化。投产初期采用铁道箕斗排矸,1977—1978年改箕斗排矸为皮带机输出,1983年12月至1985年12月建成索道排矸工程,年运量为96万吨,解决了矸石的堆放问题。
1980年该厂对设备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造。波兰进口的BOM—10型块煤洗煤机进行改造后,年增入洗量30万吨,增产精煤16万吨;改原煤分级筛为等摩筛,筛分效率提高10%,增加入洗能力5%;改皮带运输机为刮板运输机,41号皮带运输机小时处理量由200吨提高到380吨;改造原煤泥水系统,增设4台压滤机,形成煤泥水厂内闭路循环;扩建主厂房,添置4台SOS—B型无动力脱水筛、4台ZZS型12立方米粗煤泥回收筛,4台似斜板沉淀槽,4台6PS水泵,使产品水份控制在13%以下,粗煤泥灰分降到12%以下;改尾矿车间为重介车间,用斜轮机取代人工选矸;改造浮选系统,增加2台XJM—4座型浮选机,提高了浮选效率。1983—1985年该厂与唐山煤矿设备研究院共同研制用TD801为主机的《WJ—1选煤厂微机集控装置》,集中控制了全厂的主要洗选设备;又与重庆煤矿设计研究院研制成功等条件横向流倾斜沉淀槽,使台时处理量由200立方米提高到468立方米。另外,采用自动测硫仪和电子计算机,使年处理原煤量由设计的180万吨提高到1985年的273万吨。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的资金全部由国家投资。精煤单位成本1970年每吨为40.25元,1972年30.52元,1986年为48.40元。1970年该厂亏损20.5万元;1971年开始盈利,实现利润439.31万元;1986年利润增至4200.15万元。1971—1986年共实现利润19536万元。
龙洞洗煤厂为矿井洗煤厂,1970年12月动工兴建,1971年11月竣工投产,设计年入洗原煤21万吨。投产初期,采取手选矸石,人工破碎;1975年将固定筛改为振动筛,用代替人工破碎,劳动效率提高3倍,回收率提高0.2%。1979年采用了跳汰机,并增加了回收系统的浮选设备和防止环境污染的尾矿回收系统深锥沉淀塔,精煤回收率由55%提高到65%。1971—1980年所产精煤为乙级,实际质量达12级,主要供给攀钢;1980年改造扩建后,精煤灰粉达到11%,除供给攀钢外,还销往成都、重庆等地。1971—1986年该厂生产精煤140.5万吨,成本每吨35.96元,共计实现利润459.87万元。1979—1981年全厂技术改造投资达到121.65万元,其中更新改造资金68.6万元,大修理基金补贴53.05万元。
1966年矿区机电修配厂开始筹建,1968年末初具规模,1971年1月正式投产。生产项目主要有矿山机电设备修理、非标准设备制造、矿山机电设备配件三部份。检修项目有井下提升设备、运输机车、采掘机械、洗选设备和各类加工机床;设备制造以矿车、运输机、索道吊车斗为主,兼做井下各类杂型设备。配件制造主要是矿车、刮板运输机和提升绞车等备品备件。1972年机电修配厂制造整台设备矿车186台,到1985年平均每年可产整台设备矿车250台;1974年起批量生产索道空中货车,1986年已有部分向外部销售。
机电修配厂从投产以来,配件自给率逐年提高。1969年配件总需量为1296吨,外委231吨,自制100吨,自给率仅为7.72%;1977年配件总需量为1293吨,外委298吨,自制941吨,自给率为72.78%;1986年配件总需量为1195吨,外委285吨,自制900.1吨,自给率提高到75.32%。
1985年以来,机电修配厂的经营方式由指令性生产逐步转变为产销结合。1983年对外加工产值10.74万元,1984年为17.62万元,1985年为78.97万元,1986年为82.76万元。1983年至1986年产品成本降低率平均为2.5%。外销的产品主要有各型刮板运输机链轮及零星配件。
渡口矿务局设有四二四厂生产火工产品。这个厂由重庆煤矿设计院设计。1976年煤炭部供应局同意按《四二四厂初步设计》施工,1977年3月动工兴建,年设计生产能力为4000吨,国家核定生产能力为5000吨,工艺潜力年产量可达6000吨。该厂主要生产硝铵,品种有铵梯、铵油、乳化、刚性被筒,产品商标经国家注册为金鼎。
硝铵生产工艺主要由原材料储存与加工、原材料配置与混合、成品包装构成。采用国内先进的气流干燥硝铵、旋风干燥木粉、400公斤铊低温混药、卷纸简装药包装联合的生产作业线年取消回转干燥炒自贡井盐工艺,使用云南省一平浪岩盐直接作原料,减少一道工艺;1984年把原用沥清石腊包装改为塑料包装;1987年安装2台自动装药机,实现部分自动装药。1985年该厂硝铵产量达到5005吨,首次超过设计能力,并转亏为盈15万元。1985年10月在抚顺煤炭研究所协助下,试制生产出刚性被筒,解决了井下疏通溜煤眼放明炮易引起爆炸或燃烧问题。1986年7月矿务局投资40万元建造乳油车间当年产乳化1000吨。1986年该厂初步实现矿区质量管理,产品合格率保持在99.7%以上,2号岩石被评为市优质产品。
建设初期,该厂有设备131台,1985年全厂有设备158台,其中火工专用设备28台(套),动力设备有电动机7台、948.4千瓦,变压器1台、750千伏安,工业锅炉2台、4吨,交通运输设备12台、55吨。
1965年5月,宝鼎山煤矿建设指挥部建立了安全质量监督站,并向下属各单位派驻安全质量检查员。1968年5月,指挥部革委会成立,安全质量监督站改为生产组下设的安全质量监察组,下属单位相应设立安全监察组。1972年指挥部革委会恢复业务处室,建立安全质量监察处。1979年9月,渡口矿务局将安全质量监察处改为安全监察局,在基层单位派驻安全监察站。1983年矿务局安全监察局实行单轨制,下设安全监察处和综合监察处;基层矿厂成立安全监察处和保安科,实行双重领导。到1986年底,全矿区已形成以矿务局安全监察局为中心的,有9个安全监察处、5个安全监察科和9个保安科的安全监察体系,共有专职安全检查员417人。
根据“安全第一”的方针,1966年4月建立了安全质量监督站和安全质量检查员的6项规定和12项工作内容;随后又建立了通风瓦斯检查汇报、安全工作总结、人身机械事故调查报告、伤亡事故统计等制度。1970年指挥部围绕加强管理,建立交制度、岗位责任制、机电设备维管理、安全检查、安全会议、质量检查等制度,制定了煤矿安全生产几项制度的实施细则。1971年,指挥部和矿处建立了定期的安全生产教育、安全检查和安全活动日制度;加强有害气体的测定与化验和矿山救护工作。1974年1月指挥部成立防尘委员会,制定防尘规划。1976年2月根据煤炭部制定的《防治瓦斯突出措施》,加强了瓦斯管理,特别是沿江矿的超级瓦斯管理。1977年4月指挥部制订实现“两好六消灭”的矿井安全生产规划。1985年矿务局把安全、质量指标纳入煤炭总承包方案,从吨煤工资包干总额中提取0.5%作为安全奖励基金,运用经济手段,实行重奖重罚。
安全规章制度方面,矿区认真实施燃化部颁发的《煤矿安全暂行规程》、《煤矿安全试行规程》、煤炭部颁发的《煤矿企业安全工作试行条例》、《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和国务院颁布的《煤矿安全条例》、《矿山安全监察条例》。围绕这些规程条例,矿务局除了组织学习、考试外,有的还制定了实施细则。
建立并完善安全监察工作包括日常的现场监督检查,各类事故的调查分析和报告,逐月报送事故报表及年终总结。建立了安监局和基层安监站每天24小时安全值班制度、安全调度制度。
实行安全检查一是定期检查,区、队每旬检查一次,矿、处每月检查一次,矿务局每季检查一次;二是针对不同时期的安全生产状况,不定期地组织安全检查。三是对隐患较多的单位进行重点检查,查出问题限期整改。四是组织各单位领导、技术人员、安检人员实行交叉检查。1966年3月10日,渡口第四指挥部安全质量监督站进行了第一次全面安全检查,以后由于“文化大”的影响未能正常开展。1972年底安全质量监察处成立后,安全大检查工作转入正常。1983年底到1984年初开展了“冬春百日安全”活动,矿务局先后组织了三次安全大检查,参加人员有局、处领导、总工程师、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人员共109人次,共查出隐患284处,现场整改56条、限期整改228条,其中较大的隐患15项,有11项限期解决,4项列入当年安全技措项目,对违章违纪现象进行了经济处罚。
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主要采取电影、幻灯、广播、图片展览、举办各种安全学习、事故责任者现身说法等形式进行。1983—1985年全局培训班队长、瓦检员、放炮员、压风司机、提升绞车司机、电机车司机、采区电钳工、溜子司机、皮带司机、高档普采人员等23562人次。
建立群众安全网1980年10月全局建立了局、矿、区(车间)、班组四级群众劳动保护组织,有局、矿劳动保护委员会13个,区、队(车间)劳动保护工作委员会47个,区、队(车间)劳动保护小组171个,班组劳动保护检查员1144人。1985年5月,根据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条例有关规定,全局重新组建了工会群众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矿厂一级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200人以上的生产区队(车间)建立了群众安全监督检查委员会,200人以下的建立了检查站。全局1437个生产班组全部配上不脱产的安全监督检查员,共1689入。
矿务局团委和各级团组织也建立了青年安全监督岗298个,有岗员1302人,青年安全监督岗主要对青工进行安全知识教育,组织岗员和青工学习煤矿三大规程和安全知识,提倡遵章守纪,开展“岗员身边无违章,团员身边无事故”活动。
瓦斯、水、火灾、煤尘、冒顶是矿井生产中五大自然灾害,认真做好这些灾害的防治,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
瓦斯的防治加强瓦斯检查。在瓦斯突出的矿井各采掘工作面,低沼气矿井的高沼气采掘工作面,设专职瓦检员检查瓦斯,对低沼气矿井的其他采掘工作面及垌室,实行正规的瓦斯巡回检查制度。配备专职瓦斯检查员,并加强业务学习与培训。各矿普遍实行“一炮三检”制度,配备便携式瓦斯警报仪,并逐步装备沼气自动监测报警断电装置。
改善矿井通风。矿务局设有通风处,各矿(处)设通风区(队),并设有通风实验室,全局有通风职工1265人。通过改造,除了龙洞矿采用分区抽出式通风外,各矿普遍采用了主扇集中压入式分区通风,主扇均有反风装置。全局通风巷道总长31017米,通风设施合格率达98%以上,达标率达90%以上,通风系统基本合理。对于高突矿井的局扇供电基本实行“三专一锁”或“两锁”,低沼气矿井的局扇基本实行采掘电源分开。
加强盲巷处理,除了制定《盲巷管理制度》、《瓦斯排放措SS》外,一旦出现盲巷或临时停工区,在24小时内予以封闭。
水的防治各生产矿井均为平峒开拓,采上山煤,矿井水沿矿井排水系统自然流出,一般无需排水设备。但是,为了防治水患,每年雨季之前要清理井下水沟,清理临时或永久水仓,维护排水设备;在编制采掘作业规程时,对水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在编制年度抢救灾计划时,把矿井水防治放到重要位置上。同时还要十分注意地表防洪工作。
井下火灾的防治全局6对矿井均具有自燃发火性,建矿以来共发火8次,采取封闭火区、地表灌浆等措施予以防治。
井下防尘矿务局通风处设有防尘科、专门负责全局的防尘工作,各矿也设有防尘人员,配备了专职测尘员。1986年底,全局有防尘专业人员157人。防尘的措施,除了进行粉尘测定工作外,主要采取煤体注水,推广湿式煤电钻等。为此,全局共建地面消尘水池25座,总容量3454立方米,开掘井下消尘水仓16个,总容量4393立方米,铺设消尘管路129511米。
冒顶事故的防治片帮、冒顶是矿井采掘中一大自然灾害。回采工作面防治冒顶的措施是加强顶板管理,包括严格检查制度,确保回采工作面工程质量,严格作业规程的编制和审批,及时支护等等。掘进工作面防治冒顶事故的措施,通常是敲帮问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坚持使用前探梁,及时支护新暴露顶板;推广光爆锚喷和速凝水泥锚杆,严格控制棚子前倾后仰和支护迎山角等。
宝鼎矿区投产以来也曾发生过一些重大灾害事故。1972年3月20日,太平矿南一采区11号煤层人行上(做上段掘进施工溜煤用)发生局部煤尘爆炸事故,造成灾区通讯中断,大主扇停电,全矿井停风,冲倒巷道木棚子381架,破坏水泥石旋拱两处,冲断高压电缆、照明和信号线米,冲坏通风木风门和变电所防火铁门23道,影响两个采煤工作面和5个掘进工作面作业,直接经济损失3万元,伤亡47人,其中死亡13人、重伤5人、轻伤29人。同年6月9日,太平矿北采区15号煤层中段由于上段采空区滑溜下来的浮煤和矸石温度升高,受地面明火引燃浮煤,造成中段通风道火灾事故。经矿区救护队抢救,将火区全部闭死,造成一个工作面的电气设备全部闭入火区,救护队员6人不幸牺牲。1974年7月9日,川煤三处矿建一队在小宝鼎矿扩建+1220米水平大巷时,顶板不好,没按规程架设临时支护,突然掉下1块长4.4米、宽2—2.8米、厚0.45—0.76米的大岩石,当场死亡2人,1人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1979年5月4日,花山矿掘进队在一采区3号煤层掘进时,由于专职瓦斯检查员脱岗,机电班长违章带电作业,造成瓦斯爆炸事故,死亡5人,轻伤29人,崩坏矿灯8台、风筒7节,冲倒棚子30架,冲坏风门3道。1984年7月2日,综合工程处在“五七”连小井下延探放水掘进时,老巷突水,6人死亡。
在安全技措工程和安全技术装备方面,从矿区建设开始到1981年,安全技措工程与资金没有单项列入计划。1982年开始,安全技措工程单独立项,资金专款专用。1977年以来,矿区围绕实现“两好六消灭”安全规划,陆续编制有关重大安全技术措施和防尘等项规划。1977—1981年,用于填平补齐项目的资金共2000多万元。1982—1986年实现的安全技术工程项目共计86项,投入资金473.20万元。1981—1986年,在原已购置的通风用仪器仪表、瓦斯鉴定器、救护技术装备及各种仪器仪表的基础上,新增自救器1100台、瓦斯遥测仪11台、瓦斯断电仪38台、便携仪430台。
为了预防和处理事故、抢求遇难人员,局、矿两极都建有矿山救护队伍。这支队伍筹建于1966年,当时从辽宁阜新矿务局和本溪矿务局调入救护中队2人,救护队员12人,开始筹建。1968年10月矿区矿山救护队成立,下设3个小队,每队10人。1972年,龙洞、大宝顶、太平等矿开始建立救护中队。1973年3月指挥部改设救护大队,下有2个中队,每个中队设2个小队,每个小队10人。1983年8月,救护大队划归通风处领导。到1986年末,全矿区共有1个矿山救护大队、6个中队、13个小队,大中队级指挥员15人,队员102人。矿山救护器材和设备有:解放牌材料车1台,矿山救护车7台,呼吸器229台,呼吸器校验仪5台,气密流量计17台,万能检查器17台,苏生器35台,氧气充填泵13台,矿山救护通讯机6台,高倍数泡沫灭火器6台,液压起重器6台,惰性气体发生器1台,光学瓦斯检定器37台,一氧化碳测定器6台等。
矿区劳动保护首先是尘肺病的防治。1970年成立了尘肺病的防治机构,建立了职业病房和职业病防治所,配备了专职医生,对病人实行分期分批住院观察治疗。到1986年止,全局尘肺病普查累计13920人,发现尘肺病人708人,患病率为5%,其中一期尘肺411人、二期尘肺176人、三期尘肺25人,累计死亡人数55人;另有观察对象2647人。其次是对井下井上职工,按不同工种发放个人防护用品。1965年3月至1968年10月没有规定发放标准,1968年10月至1973年8月按指挥部制定的标准发放,1973年8月以后,按照四川省规定的发放标准执行。1965—1986年累计消耗劳动保护用品1285.50万元,近10年中,吨煤劳动保护费支出一般为0.25—0.27元。
1965年1月,由云南煤炭系统抽调的行政和技术干部陆续抵达宝鼎矿区,宝鼎山煤矿建设指挥部正式组成,开始办公。同年9月,煤炭部决定将宝鼎山煤矿建设指挥部交由渡口总指挥部领导,改称渡口第四指挥部。1966年初学习解放军建制,将机关职能部门改为参谋部、部、后勤部,实行指挥部、矿处、连队管理体制。1967年矿区“文化大”开始后,实行军管,先后成立抓促生产委员会和临时生产指挥部。1968年4月15日,渡口第四指挥部委员会成立。1970年4月1日更名为渡口煤炭指挥部,1978年6月1日,渡口煤炭指挥部更名为渡口矿务局,撤销指挥部委员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局长负责制,由局长直接领导行政各职能部门和矿、处、厂等生产建设单位。1985年矿务局开始实行局长负责制。
1983年3月,渡口矿务局根据中央、国务院《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以提高企业素质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局矿领导班子、劳动组织、劳动纪律、财务管理、文明生产、生活福利、规章制度等方面,开始进行全面整顿,并在基层矿厂进行试点。其中包括:在花山煤矿进行全面整顿试点,摸索全面铺开的经验;以机电修配厂作为实行厂币的典型,指导财务基础工作的整改;以小宝鼎煤矿为顶板管理的样板,推动矿区生产技术管理工作;以龙洞煤矿为生活标准化榜样,促进矿区生活系统达标;以太平煤矿为井下文明生产楷模,带动全矿区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达标。整顿中,根据矿区情况,将企业整顿的五项任务分解为32条、112款,逐级落实到单位,责任到人头;同时拟定了《企业整顿检查验收细则》,由各单位组织自检预验。1984年6月,四川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和渡口市政府联合组成验收小组进行验收,以总分90.5%达到企业整顿标准,验收合格。
经过整顿,矿务局领导班子由9人精简为7人,平均年龄由54.59岁降低到50.09岁,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占42.85%。全矿区有46名中青年干部被提拔到处局级领导岗位。
全矿区实行了统一定员标准。重新按岗位及工程落实定员,整顿出富余人员2947人,压缩非生产人员2094人,井下倒流问题得到较好解决。1983年全局井下工人出勤率达到80.19%。原煤全员工效达到每工0.719吨,比上年提高1.6%。
财会队伍得到充实,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得到加强。矿务局和主要矿设置了总会计师,建立了局、矿、区(队)经济核算网。1983年全局吨煤成本比计划降低20%,流动资金周转期比上年减少3.95天。
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共计7661种。全局安监人员由203人增至301人,建立全面质量管理小组96个、1039人。
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984年全局原煤产量达到343万吨、精煤产量157万吨,材料消耗和单位成本降低,亏损指标大幅度下降,1983—1984年全局比计划减亏453万元,节能工作获得国家级金牌。
在整顿的基础上,矿务局根据中央《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全局范围内,先后对领导体制、管理体制、经营方式、分配方式、劳动人事制度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1983年,矿务局制定了对矿厂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的试行办法,矿务局与13个生产单位首次签订了承包合同,全面推行以经济承包为核心的经济责任制。1984年矿务局又确定了16项改革内容,在全矿区实行投入产出总承包,对生产矿井实行吨煤工资包干,对生产厂实行百元产值(或百元销售收入)工资含量包干,对工程处实行百元利润工资含量包干,对文卫单位实行费用包干,对机关单位实行定额包干补贴,对机关附属厂队实行盈亏包干,相对划小内部核算单位,增强了基层的活力。
1983年11月,矿务局拟定了《贯彻国营工厂厂长工作暂行条例实施细则》,12月在花山煤矿进行矿长负责制试点,着手进行企业领导体制改革。1985年6月,渡口矿务局党委提出《关于推行局矿长负责制的安排意见》,并相继拟出《渡口矿务局党委工作细则(试行)》、《渡口矿务局局长负责制实施细则(试行)》和《渡口矿务局职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试行)》,经四川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同意,从当年11月1日起执行。这些细则的基本点是:局长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行政管理集中领导,全面负责;党委保证和监督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到1986年底,矿务局已全面实行了局、矿(厂、公司、处、院、校)长(经理)负责制。
工资分配方面,1984年12月矿务局开始实行《吨煤工资包干试行办法》、《浮动升级暂行办法》、《职务基础工资和浮动补贴试行办法》、《劳动工资部分改革试行办法》。同年,对20%的职工实行浮动升级,对3%的职工实行固定升级,对知识分子实行优惠待遇,对干部实行职务基础工资加职务补贴。1985年11月,矿务局拟定了《渡口矿务局1985年工资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对工人实行岗位等级工资制,对干部实行等级工资制,对专业技术干部实行技术等级工资制,对教师、实行教龄、护龄津贴。从此全矿区形成的按岗位职责和劳动成果的分配制度,改变了长期以来执行的八级工资制分配形式。
劳动人事制度方面,从1985年11月起实行干部任期制,局矿(厂、处)长任期5年,同时进行聘用科级干部的试点;从1986年10月起实行工人劳动合同制,是年年底招收合同制工人773人。
通过改革,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三个煤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基本建设进度加快,多种经营、综合利用不断发展,1985年全局利润583万元,成为四川省重点煤矿第一个实现盈利的矿务局。
随着生产建设的发展,宝鼎矿区在计划、生产、技术、质量、设备、物资、计量、运销、劳动、财务等日常管理工作方面,建立了大量基础工作。计划编制重点体现“早、实、细、全”的原则,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编制程序,注重生产与建设、生产与准备、采掘比例关系与生产各环节、当前与长远、人财物之间、质量产销之间、各项技术指标、专用资金需要与可能等方面的综合平衡。生产管理强调煤炭产量、基建进度、设备维修、材料供应、劳动组织等的统一调度,加强对生产准备、地质测量、采掘工程和三个煤量(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回采煤量)的管理,确保采掘接续。技术管理严格作业规程的编制与审批,坚持正规循环作业和按图表作业,注意支护改革和综合防尘,加强顶板管理和质量标准化。物资供应推行定额、限量、限额管理,实行吨煤材料包干。设备管理建立设备档案台帐,实行设备牌板管理。运销工作注意市场调查和预测,收集分析和反馈信息,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以运促销,以销促产,加强路矿协作。
- 标签:单一走向长壁采煤法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