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来明 刘理晖:关于认识和把握“国之大者”的几点思考
图片来源:新华社
张来明 刘理晖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党的领导干部要胸怀“国之大者”。胸怀“国之大者”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要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回顾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对“国之大者”丰富内涵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
一、锚定大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奋斗的总目标。这一目标是通过拿稳各个时期奋斗的“接力棒”、在不断开启新征程中逐步实现的。回顾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现代化的各个历史时期,“四个现代化”“三步走”“小康社会”等各个阶段的发展目标成为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指南针”。
1954年,毛泽东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宣布,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化程度的伟大国家。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是新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概念。“四个现代化”正式确定为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是在1964年底召开的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提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要在20世纪内分两步实现“四个现代化”。实现“四个现代化”成为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谋划了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蓝图。党的十二大正式将“小康社会”作为20世纪末的战略目标。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翻两番”——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
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奔小康”的步伐扎实而坚定,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深化。其中,党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战略,在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更进一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五大报告展望了21世纪的目标,提出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具体描绘了“什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之外,还提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要明显增强。党的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为迈向新时代奠定了重要基础。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提出“两个阶段”的伟大构想。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认清大坐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重新审视国情并深刻反思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的理论创造。这个理论的提出,确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方位和坐标,成为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厦的坚实柱石。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二大报告重申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正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的论断。党的十三大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精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及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进一步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提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回顾改革开放历程,虽然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美国的七分之一,全球排名处在六十多位,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仍不高,生产力结构还不够合理,高投入、高消耗的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科技创新能力仍有明显不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我国制造业、国际贸易等在世界上的规模很大,但国民经济仍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取得长足进步,但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都有待进一步提升。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但仍然没有掌握尖端科技的制高点。国防和军事实力有了很大提升,但离建成与国土规模和经济实力相称的世界一流军事力量体系还有距离。
综合起来看,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新坐标”,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一个变”与“两个没有变”的重大政治判断,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国情的清醒认识和对国际形势的深刻理解,具有强烈时代气息和深远历史意义。
三、抓住大矛盾
国家发展是社会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不断运动的过程和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主义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从党的八大到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再到党的十九大,都有权威的表述。这些表述在矛盾两方面的内涵上各有不同,但都是沿用了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变化的大逻辑。这就是把人民作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体,把人民需要的状况与人民需要的满足状况作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这一逻辑体系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也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准确认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作出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的正确判断。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的八大正确作出了“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的判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性转折,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一步表述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由此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的十五大,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更为完整系统的表述,就主要矛盾的地位作用、贯穿的历史时期和范围进行了新的概括。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基本上沿用上述关于我国社会发展阶段、主要矛盾、中心任务的提法。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没有变”,其中就包括“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明确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样一个重大论断。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创新。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要求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有新的框架、新的尺度,规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
四、服从大道理
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社会大道理。邓小平同志1992年的南方讲话指出,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党的十八大强调,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最终靠的是发展。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我国经济经历了加速发展的阶段,生产潜力不断得到释放,生产要素有效利用,经济规模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能源、资源、环境等约束日益凸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日益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党中央及时研判经济效益和经济结构的问题,提出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向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党的十五大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中央提出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发展阶段,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实践和理论的统一,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路径。
五、明辨大是非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这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是非。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治理好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和人口最多的国家,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这是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史得出的科学结论,具有充分的历史依据、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党自成立以来就肩负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
党的领导地位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封的,而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我们的全部事业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都根植于这个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
坚持党的领导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党中央要求党的领导干部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胸怀“国之大者”,对党忠诚、听党指挥、为党尽责。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制度,确保党在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
六、增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国家发展的大好局面。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依然是必由之路、强大动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党的十二大以来,历次党的代表大会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从我国发展新要求出发,一以贯之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全面部署。经过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迈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实践表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决不能有丝毫动摇。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一方面,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进入新时代,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不失时机、蹄疾步稳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高改革综合效能。另一方面,我国正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锐意推进全面扩大开放,我们才能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同世界各国一道实现互利共赢。
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发展形势,中国扩大开放的步伐不会停止。中国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均衡方向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旗帜鲜明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推动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法治化。党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中国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广阔的内需市场将继续激发源源不断的创新潜能。中国将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定不移支持和参与经济全球化,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
七、营造大环境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全球性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国际力量对比“东升西降”是最具革命性的变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全球治理多极化趋势明显。发展中国家参与治理的意愿和能力不断提升,争夺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制定主导权的较量十分激烈,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公正合理,需要持续努力。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我国经济尚处在突发疫情等严重冲击后的恢复发展过程中,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难度加大。营造国内稳定大环境要时刻树立底线思维,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和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全球政治格局加速演变、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新一轮技术革命迭代、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全球化进入低潮等牵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俄乌冲突加剧等事件,进一步将世界带入了不确定、不稳定的动荡变革期。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要求我们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和平发展道路基础。继续坚持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要始终保持高度警惕,防范“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既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中国一直是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和全球发展的推动者。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决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我国建设性参与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政治解决,在气候变化、减贫、反恐、网络安全和维护地区安全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我国开展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发起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全球紧急人道主义行动,向众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物资援助、医疗支持、疫苗援助和合作,展现了负责任大国形象。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习近平主席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张来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理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楼市调控尤需因城施策
焦点丨监管划红线 煤炭保供稳价再出新政
稳定务工规模 确保农民工就业稳定
吉林:加快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
释放消费牵引力②丨“下沉式”消费服务在逆市中生长
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张丽敏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我的美女总裁 番茄 http://www.xinzhiliao.com/rq/nanxing/3546.html- 标签:外墙广告投影灯,18videosex性欧美,xszr,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