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煤炭能源  采煤

DRC代表委员访谈②丨王一鸣:拓展“稳”的成果 增强“进”的动能

——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

张一鸣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地缘政治冲突增大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国经济如何才能行稳致远?2022年GDP增长目标为何设定在5.5%左右,如何看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如何更好发挥宏观政策稳增长的作用?围绕上述问题,专访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

5.5%左右的增长预期目标体现了积极主动作为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看待今年预期增长目标设定为5.5%左右?

王一鸣:设定为5.5%左右,高于过去两年平均值,是一个积极合理的安排。首先,设定5.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主要考虑了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今年的就业压力较大,仅高校毕业生就达到1076万人。就业关乎民生和社会稳定。实现5.5%左右的经济增速,才能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也才能更好保障民生和防范风险。

其次,设定5.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体现了主动作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国GDP已达到114.4万亿元,今年实现5.5%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有利于我国在全球经济格局调整中更好地把握主动权。

第三,5.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与“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我国要实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十四五”时期应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5.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与现阶段潜在经济增长率大体是一致的。

第四,5.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是在高基数上中高速增长目标,是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当前,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大政策力度,也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积极作为。

总之,设定5.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反映了对中国经济稳定恢复的信心,这种信心是建立在过去几年成功应对疫情挑战、外部冲击和不确定性基础上积累的经验,同时经过长期发展,我国也积累了相当充足的物质条件。设定5.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也有利于引导发展预期,提振市场信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最近发生的地缘政治事件,进一步推高国际能源、矿产价格水平并加剧供应链冲击,在这种情况下,要更好统筹内外,有效应对外部风险和挑战。

短期经济下行并没有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看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发展环境与增长前景?

王一鸣:去年下半年以来,在疫情反复、洪涝灾害和政策调整等因素叠加影响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三、四季度经济增速降至4.9%和4%。当前,中国经济仍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再加上最近发生的地缘政治冲突造成的外部不确定性,风险挑战增多。但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经济在压力下显现韧性,在挑战中孕育先机,在变局中开创新局,短期经济下行并没有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中国经济“稳”可预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的局面,中国经济显现出强大韧性。2021年经济增长8.1%,GDP达到114.4万亿元,按年均汇率折算达17.7万亿美元,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地位更加稳固。人均GDP达到1.25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走向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宏观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控协调联动,稳增长政策加快落地。积极财政政策提前发力,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提前下达新增专项债1.46万亿元,加快“十四五”重大项目落地,一大批新型基础设施、高技术产业、绿色低碳项目开工建设。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精准,实施降准降息,增加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较快增长,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有效提振市场主体信心,为中国经济筑底企稳、向好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中国经济“进”有动能。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创新驱动、数字经济、绿色转型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新引擎。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战略高技术取得新突破,高技术产业增势强劲,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向各领域广泛渗透,数字化转型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扩展,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产业生态加快构建,数字经济异军突起,在产业规模、科技水平、平台影响力、独角兽企业数量等方面均位居世界前列,成为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力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扩大清洁能源、低碳技术投资,绿色产业发展方兴未艾。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动能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宏观政策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中国经济时报:宏观政策如何更好发挥稳增长的作用?

王一鸣:今年经济发展任务重、挑战多,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面对下行压力,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

当前,中国经济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消费和投资都明显偏弱,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减弱。在这种情况下,要更加注重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赤字率按2.8%左右安排,比去年3.2%的赤字率下降0.4个百分点,赤字规模相应减少2000亿元。赤字规模减少了,主要是为了增强财政可持续性,但财政支出力度并没有减弱。考虑到今年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加之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来结存的利润,以及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实际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左右,政策力度是明显加大的。根据预算报告,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支出规模为26.7万亿元,同比增长8.4%,这大幅高于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财政的实际支出同比0.3%的增速。

财政政策更加注重加强对市场主体的支持,加大减负抒困力度,稳定市场主体预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阶段性措施和制度型安排相结合,减税和退税并举。一方面,延续实施部分2021年到期的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果,同时研究出台新的政策举措,包括对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至300万元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另一方面,综合考虑为企业提供现金流支持,促进消费投资,今年对留抵税额实行大规模退税,优先安排小微企业,对小微企业的存量留抵退税额于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还。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全部直达企业,以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

与此同时,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增加对支农支小再贷款,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明显增长、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继续提升。

总之,中国经济“稳”的态势没有改变,“进”的进程没有停顿。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拓展“稳”的成果,增强“进”的动能,中国经济这艘巨轮定将行稳致远。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问政2022丨减碳工作如何做好稳中求进大文章

两会专访丨李世杰:加快建立个人碳账户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两会特写丨农民作家走上“代表通道”

两会连线丨谷树忠:政协委员是荣誉更是责任

两会热点丨共同富裕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

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陈姝含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合肥工控机,建设网站的企业,青岛电视台直播, http://www.xinzhiliao.com/rq/nanxing/41106.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指示牌厂家,阳高新闻,杨幂出丑,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