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时评丨稳投资亟须把握好三个“有效”
周子勋
在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加大基建投资力度是2022年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关键一招,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补短板的重要抓手。
就经济发展趋势而言,今年我国稳增长压力较大。观察1月份一些先行指标,无论是官方制造业PMI、服务业PMI,还是财新中国制造业PMI、财新中国服务业PMI,均出现回落态势,表明国内需求仍略显疲弱。
如何稳增长显然是当下关键。继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定调后,国家发改委近期再次予以强调,并要求把政策发力点适当向前移,做到早安排、早动手、早见效,以稳定的经济运行态势应对各种挑战。
眼下,从中央到地方,基建投资在节奏、规模、力度等方面都有明显提升。比如国家发改委等4部门日前发文要求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信部等3部门发文要求80%以上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国家体育总局强调“十四五”期间将新建改扩建1000个以上体育公园。此外,福建、湖南、上海、陕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等多地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涉及投资规模有数千亿元。
从投资方向来看,在减污、降碳、新能源、新技术、新产业集群等领域将加大投入,这有利于扩大短期需求,也将增强长期动能。不过,正如专家所指出,现在的关键问题不是投不投的问题,而是怎么投、投什么、资金何来的问题。
可以看到,中央最近多次提及“扩大有效投资”。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效投资对于实现稳增长目标至关重要。就我国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和政策要求而言,有效投资亟须把握好三个关键点:一是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上有效。在当前财政收支紧平衡的态势下,不能为了投资而投资,要找好项目、精准投资,在稳增长上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比如补齐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铁公基”、水利、能源、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短板,完善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管网、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内涝治理等基础设施。当然,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程度“因地施策”,梯次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高度关注基建投资的负债方式和负债规模,确保政府债务规模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二是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上有效。在新发展格局下,高质量发展成为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遵循,而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近期表示,今年要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制造业投资、企业研发投入、技改投入等政策措施。可见,有效投资需要在支持“两新一重”、助力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经济长期发展效率上发挥关键作用。三是在兜住兜牢民生底线上有效。从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看,改善民生是重要的增长点、动力源。扩大有效投资需要向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生态、公共服务等民生领域倾斜,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
总之,注重有效投资是实现稳增长目标的关键,要将更多资源向存在短板的领域倾斜,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者系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北京冬奥特别报道③丨科技创新点亮冬奥智慧火花
2022年全国决策咨询工作会议召开
国研中心召开纪检工作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全会精神
河北高速集团服务重大战略见实效
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马 原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绥江县党建网 http://www.xinzhiliao.com/rq/nanxing/2149.html- 标签:手机捉鱼网,逮军,铁警,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