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丨破圈成极 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加速昂起
王彩娜
日前,《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印发实施,提出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到2025年建成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群,到2035年跻身世界级城市群行列,济南、青岛进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行列。
“从区域协同发展来看,山东半岛城市群对外有望成为中国黄河经济带与环黄海经济区的日韩等发达国家经济交流的桥头堡之一、我国北方和华东重要开放门户,对内成为京津冀和长三角重点联动区、环渤海地区重要增长极。”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山东半岛城市群作为国家“两纵三横”城镇化战略布局中的重点城市群,东西对内贯通黄河流域广阔腹地、对外毗邻日韩面向东北亚,南北连接京津冀、长三角两大世界级城市群,在由南向北扩大开放、由东向西梯次发展战略节点上有望打造国家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在生态方面以龙头作用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文化方面促进区域及世界文化交流互鉴、在民生方面优化收入分配格局,这些均对区域均衡发展及全国城市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底气何来
锚定世界级,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壮大的底气从何而来?
山东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李春雷认为,从全国发展大局来看,山东半岛城市群具备三次产业齐头并进、需求供给协同发力、新老行业相得益彰、陆海潜力可以统筹开发、交通运输四通八达、对外开放提档升级、城乡区域均衡发展等九大比较优势。
“山东半岛城市群‘两心三圈’格局的谋划,完整而不重叠地覆盖山东全域,这是山东自主谋划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的重要实践。”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董彦岭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山东半岛城市群一体化建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层面,一是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硬件一体化;二是以商事制度、公共服务等为主的软环境一体化;三是产业协同一体化。其中关键是交通一体化的快速推进,随之而来的是要素自由流动,产业也随要素流动而实现转型升级。
持类似观点,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丁长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十三五”以来,随着交通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山东半岛城市群快速成长为仅次于粤港澳、长三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京津冀的第五大城市群。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高礼研究院副教授王鹏表示,山东半岛城市群目前已形成2个特大城市、9个大城市、8个中等城市、75个小城市、1072个建制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3万亿元,成为沿黄7大城市群中唯一处于成熟阶段的城市群。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规划》中创新举措是双城错位发展,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以提高其首位度,支持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以增强青岛引领力、展现其在海洋强国战略中的更大担当,同时强化济青双城联动以促进两中心城市相向发展、深化合作、功能互补、资源共享。
龙头昂起
九曲黄河从山东入海。《规划》中明确要求“以半岛城市群建设为统领,深化与黄河中上游地区协同协作,不断在长久安澜、高效节水、生态保护、绿色低碳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最大的任务是保护生态,而山东半岛城市群理应在此之中发挥龙头作用。”王鹏认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首先应围绕“水”“土”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打造水安全城市群典范及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再者要紧扣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增强碳汇能力,构建绿色能源体系及产业体系。引领黄河流域深化合作共同发展,打造沿黄生态、科创、产业、能源及文旅大廊道,最终推动形成沿黄达海大通道。
董彦岭分析称,一直以来,黄河流域交通主要是依靠公路和铁路连接,没有形成高效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也没有形成日益密切的经贸区域协同体系,与长江经济带的长三角城市群等相比,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还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建议强化顶层设计,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探索在黄河流域形成新的协作关系,进一步加强黄河流域各城市之间的产业、要素、政策协同,同时强化与国家其他区域战略在产业转型升级、人才交流以及技术合作等方面的合作。
任重道远
美好愿景如何逐步变为现实图景?
“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是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董彦岭坦言,山东半岛城市群内城市数量虽多,但是缺乏尖峰城市,应顺应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加快提升济南、青岛、烟台等中心城市能级,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集聚人口与高端要素能力,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良好分工与协作。
基于目前省会首位度偏低、高质量发展龙头带动作用不强的事实,王鹏认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不能一味追求大幅扩张,而应追求特色差异化发展,厘清发展核心城市,扩大自身产业优势,进一步推进济南、青岛能级提升及双城联动,不仅要在经济体量上有所增长,更要在产业化高度上大幅提升,引导产业发展与城市扩容良性互动,同时提升沿海强市对内陆的辐射作用及发展深度。
“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营商环境改善还有巨大空间。”丁长发建议,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动区域间要素市场一体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同时以优质教育、医疗、养老等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针对中心城市间互通互动不足、沿海城市向内陆发展深入不足,王鹏建议,完善城市群交通网络及生态网络、共建水利、能源及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推动形成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共建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针对打造城市群品牌未形成产业联动的问题,建议特色化挖掘区域本土优势,强化文化、旅游、投资、宜居品牌传播与产业的联动,使产业发展与城市品牌建设处于良性关系中。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召开党史学习教育总结会议
有效应对“三重压力”④丨以高质量供给体系对冲供应链洗牌压力
天津:全力以赴同心抗疫
市说新语丨“营转非”落地 校外培训机构艰难转型
2022产业动向①丨制造业:加大创新 期盼进一步减负
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曹 阳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章曦,iptd-938,黑拳 吴京, http://www.xinzhiliao.com/rq/nanxing/35994.html- 标签:金莲别录,狂徒朽木可雕,美学试题,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
-
热点丨破圈成极 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加速昂起
王彩娜 日前,《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印发实施,提出…
- 速览丨今日《中国经济时报》【2022年01月12日】
- 商道经纬丨储能:护航新能源发展的压舱石
- 有效应对“三重压力”④丨以高质量供给体系对冲供应链洗牌压力
- 天津:全力以赴同心抗疫
- 商道经纬丨政策力促新型储能驶入发展快车道
- 市说新语丨“营转非”落地 校外培训机构艰难转型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召开党史学习教育总结会议
- 专访丨许召元: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增加值率是稳定制造业比重的关键
- 速览丨今日《中国经济时报》【2022年01月11日】
- 有效应对“三重压力”③丨应对需求收缩压力须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