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道经纬丨储能:护航新能源发展的压舱石
聚焦储能
刚刚过去的2021年,在“双碳”目标推动下,我国风光并网电量快速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基础,储能成为资本市场的热议话题,2021年也被称为“储能元年”。进入2022年,业界普遍认为储能将延续此前的热度,2022年将会是储能建设提速发展之年。
徐蔚冰
2021年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采用直流供电、分布式储能、“光伏+储能”等模式,探索多样化能源供应,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与此同时,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跨出新步伐,截至2021年10月,全国抽水蓄能电站累计装机规模达到3479万千瓦,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超过400万千瓦。可以预见,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和愿景下,2022年储能建设将迎来大爆发。
加速储能建设是大势所趋
“双碳”的目标愿景让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同时,也必须大幅增加储能建设,以弥补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的“先天缺限”。
从市场规模上看,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未来装机潜力巨大。第一,全国已有25个省区市的676个市、县申报了整县光伏试点,以每县20万千瓦新增装机计算,新增量将达到13500万千瓦。第二,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正在推进100吉瓦的大型光伏、风电基地建设。第三,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要求,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
在政策面上,2021年7月23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根据《意见》,预计2025年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
记者了解到,储能建设已经写入多省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截至目前,已有17省份下发配储要求,提供补贴奖励推进储能发展。这就意味着,储能产业将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政府层面的大力扶持。随着储能建设项目的不断落地应用和政策的支撑,储能在保障新能源发展过程中的“护航员”作用日益凸显。
在操作面上,加强抽水蓄能等调峰电站建设,推动电化学等新型储能发展、优化电网调度运行、优化全国电网格局、引导用户侧参与市场化需求侧响应等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在不久之前刚结束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表示,2021年,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已经跨出新步伐,目前全国抽水蓄能电站累计装机规模达到3479万千瓦,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超过400万千瓦,新增电能替代电量大约1700亿千瓦时。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赵增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能源革命的进程中,储能建设的地位已逐渐上升为与光伏风电并列的市场增量主体。可以预见,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储能产业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厚积薄发的抽水蓄能与新型储能多元并进
根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330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一,但距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设定的2025年达到3000万千瓦的发展目标仍有很大缺口。按照这个目标,未来4年新增新型储能每年的装机都将达500万千瓦以上。
在储能项目陆续“上马”的背景下,采访了中国电建、中国能建相关人士,了解了储能应用的必要性、手段的多元性,以及未来的可能性。
“抽水蓄能电站具有调峰、填谷、调频、调相、紧急事故备用和黑启动等功能,在众多储能技术中,抽水蓄能技术最为成熟,运行也比较稳定。”中国电建相关负责人介绍,尽管储能方式众多,但横向比较来看,抽水蓄能是目前最为经济实用的运行方式之一。不过,可以挖掘储能潜力的不只有抽水蓄能。
2021年,江苏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国家试验示范项目并网试验成功,商业投用已列入时间表。这是世界上首个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标志着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迈进一步。
日前,骆驼集团在武汉设立管理中心暨创新中心,希望在新能源储能电池领域有所建树。宁德时代宣布牵手国家能源集团,进一步加强新能源储能的技术体系与应用场景交流。海泰新能与华为数字能源联手打造的唐山基地自持光伏电站储能项目近日已经成功并网。在新能源领域发展迅速的山东,华电滕州新源热电有限公司储能项目通过电化学储能方式进行调峰,包括磷酸铁锂电池和液流电池。有数据表明,近年来,中国电化学储能快速增长,2020年电化学储能功率同比增长143.7%,增长主要在电源侧和用户侧。
国金证券分析师认为,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电源侧、电网侧及用户侧对储能设备有迫切需求,“储能+”的新结构得以快速发展,形成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支撑面。
在中国能建,记者了解到,在2021年6月,中国能建哈密熔盐塔式5万千瓦光热发电项目正式开启“24小时不间断发电”模式;2021年9月,该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据悉,该项目集发电与储能为一身,年发电量近2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6.19万吨,减排二氧化硫约61.89吨。据中国能建相关负责人介绍,与常用的电储能不同,哈密项目采用熔盐储热,储热能力约1300兆瓦时。目前,这一技术相对成熟,但在国内商业化运营中应用较少。
此外,中国能建在储能领域还有很多大动作。中国能建正全方位聚焦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电化学储能、氢储能等新能源业态,建立全产业链核心竞争力。“我们更看好氢储能的相关技术,公司在氢储能相关领域做了不少工作。”中国能建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外,根据该公司公告显示,该公司拟投资50亿元成立全资子公司(中能建氢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打造氢能全产业链和一体化发展平台。
中国电建相关负责人表示,无论是哪种技术,在应用上都有利弊。当前的储能手段以成熟的抽水蓄能为主,其他储能方式也在不断改进和发展。无论哪种技术进行应用,都应加强顶层设计,进行严密论证,同时,还要兼顾经济效益问题、安全问题和环保问题等。
业内人士表示,储能建设离不开能源技术的革命、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中国的储能市场方兴未艾。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2022产业动向①丨制造业:加大创新 期盼进一步减负
有效应对“三重压力”③丨应对需求收缩压力须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
有效应对“三重压力”②丨强化政策相机抉择 积极应对三重压力
有效应对“三重压力”①丨中国有能力预防潜在风险
四地跨境贸易投资先行先试 中国迈出高水平开放新步伐
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曹 阳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dell笔记本驱动 http://www.xinzhiliao.com/rq/nanxing/2063.html- 标签:死亡绝境,偷偷爱上你小说,阿姨用嘴满足我,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
-
商道经纬丨储能:护航新能源发展的压舱石
聚焦储能 刚刚过去的2021年,在“双碳”目标推动下,我国风光并网电量快速提升,新型电力…
- 有效应对“三重压力”④丨以高质量供给体系对冲供应链洗牌压力
- 天津:全力以赴同心抗疫
- 商道经纬丨政策力促新型储能驶入发展快车道
- 市说新语丨“营转非”落地 校外培训机构艰难转型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召开党史学习教育总结会议
- 专访丨许召元: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增加值率是稳定制造业比重的关键
- 速览丨今日《中国经济时报》【2022年01月11日】
- 有效应对“三重压力”③丨应对需求收缩压力须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
- 前瞻2022大势①丨2022:中国经济仍将持续修复态势
- 时报时评丨首条民营控股高铁运营 为铁路改革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