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煤炭能源  采煤

智库丨深化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认识

智库观点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核心要义就是要努力实现高质量的国内大循环并以此带动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实现高质量的国内大循环。

李跃 孟庆莲

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我们不断深化对这一重大战略任务的理论认识。  

深化认识构建

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要加强国内大循环在双循环中的主导作用,在实践中要注意防范“只讲前半句”或“只讲后半句”等8个方面的认识误区。在实践中注意防范认识误区,首先要在理论上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从自立自强这一最本质特征来看,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核心要义就是要努力实现高质量的国内大循环并以此带动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实现高质量的国内大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就像人们讲的要调理好统摄全身阴阳气血的任督二脉。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

目前,学界在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探讨中存在着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把握不准确的现象,其中比较突出、比较集中的表现就是将新发展格局直接等同于“双循环”,或者简化地将新发展格局概括为“双循环”,这实际上就是典型的“只讲后半句”的表现。用“双循环”来指代新发展格局,没有抓住新发展格局的核心、关键及最本质特征,没有抓住新旧发展格局的本质区别,因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旧发展格局也是一种“双循环”而不是一种“单循环”。新旧发展格局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旧发展格局是以“外循环”带动“双循环”,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则是以“内循环”带动“双循环”。旧发展格局是一种“旧循环”,而新发展格局则是一种“新循环”。我们认为,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指代新发展格局,“新循环”比“双循环”更准确更恰当。  

深化认识构建

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所作的说明中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理念根本要求的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主动转型升级。

(一)从以“外循环”带动“双循环”的旧发展格局转向以“内循环”带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就开启了新旧发展格局转换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那时以来,我国经济就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导致新旧发展格局转换的深层次内在逻辑就是内外需求格局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即外需的拉动作用不断下降,内需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我国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由2006年的64.2%下降到了2019年的31.8%,经常项目顺差与GDP的比率由2007年的9.9%下降到目前的不到1%,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为主导,更加充分体现和契合发展目的的根本要求,即中国的发展首先是为了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以“内循环”带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更好地实现了发展目的与发展动力的内在统一。

(二)从以“外循环”带动“双循环”的旧发展格局转向以“内循环”带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国际风云新挑战、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近几年来,西方主要国家民粹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盛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遭到严重冲击,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增长造成巨大下行压力,国际经济大循环动能弱化,我国经济科技发展频频遭遇“卡脖子”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我们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努力炼就百毒不侵、金刚不坏之身,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没有任何人能打倒我们、卡死我们!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加快构建以“内循环”带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既能够减少我国经济发展对国外市场以及国外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依赖性,又能够增强国际产业链对我国的依赖性,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安全性、稳定性,让中国经济发展成为全球经济恢复稳定增长的动力源和“压舱石”。  

深化认识构建

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重点

加快构建以“内循环”带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国经济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从本文前面阐述的核心要义来看,构建新发展格局实际上就是要构建一个“百毒不侵、金刚不坏”的“超大规模全能自主循环开放型经济体”。我国已经初步具备建成史上首个“超大规模全能自主循环开放型经济体”的两大基本要件:全产业门类和超大规模市场。从供给侧来看,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3亿户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从需求侧来看,我国已经形成拥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全球最大最有潜力市场,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国内最终需求规模将会持续扩张。我们认为,“超大规模全能自主循环开放型经济体”主要由供给体系、内需体系、市场体系这3大支柱构成,这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3大战略重点。

(一)加快构建自主性强适配性好的供给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构建自主性强适配性好的供给体系,核心在于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产业基础弱项,破除“卡脖子”技术环节,构建起“全产业部门+全产业链条”的“双全型”产业体系,坚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供需失配问题。

(二)加快培育持续稳步扩大的完整内需体系

市场需求是全球最稀缺的资源。“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的主体,2019年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7.8%,因此要把全面促进消费需求作为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重中之重。促进和扩大消费必须加快破解两大难题。一是要有效抑制住房支出对其他消费的“挤出效应”。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指出,目前我国房地产贷款占银行贷款39%,还有大量债券、股本、信托等资金进入房地产。财富房地产化、房地产金融化、金融房地产化不仅使得房地产成为我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而且导致我国经济循环出现明显的“高血脂”症并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产生抑制效应。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对这种“高血脂”症进行综合治疗。二是要加大调节收入分配力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全国约有5.6亿人的月平均收入为1013元,其中约有2.8亿的低收入群体月平均收入仅为655元。加快提高这5.6亿人口的收入水平,既是培育内需体系的潜力所在,更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迫切需要,必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三)加快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是连接供需并实现供需互动的媒介,也是经济循环并实现内循环与外循环互动转换的载体。加快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要注意把握两大要点。一是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要全面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加大反垄断力度,实行高水平市场开放,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完善现代化市场监管体制机制。二是要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加快完善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积极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建立健全数据、知识、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促进劳动力要素有序流动。

(作者单位:中共长沙市委党校)

习近平总书记到过的红色圣地之陕西篇

基层治理路⑧丨党建引领集约经营 青岛崂山蝶变(视频)

热点丨虚拟货币监管再升级 业内称下一步或将出台更严厉措施

专访丨张继争:两大功能区划分 探索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路径

智说百年丨洪银兴:从六个维度看党的经济发展思想演进

区域观察丨都市圈,福州打赢翻身仗的关键支点

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马 原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