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煤炭能源  采煤

后疫情时代假日消费潜力将不断释放

假期旅游消费市场升温

去年受疫情影响,清明假期旅游消费市场陷入低谷。在国内生产生活经历了一年恢复后,我国的假期消费恢复如何?从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的数据来看,今年清明假期国内旅游开始升温,已经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94.5%,但受到出游方式和形式变化的影响,消费市场完全恢复尚需时日。不过从这个假期旅游消费的情况来看,还是有一些变化和趋势值得关注和思考,比如这个清明假期旅游消费市场出现了哪些新亮点?在疫情常态化下,应如何改善消费环境,挖掘假日消费潜力?中国经济时报特邀相关专家来为读者解读。

图片来源:新华社

尽管四月的天气乍暖还寒,但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却让人感受到了旅游消费市场的热度。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今年清明假期国内旅游出游1.02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44.6%,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94.5%。

在疫情防控总体趋好的背景下,中国消费市场加速回暖。作为“就地过年”后的首个小长假,人们积压已久的旅行热情在清明假期得到了释放。从各地的数据来看,“补偿式出游”需求强劲。受访专家认为,探亲、祭扫、踏青拉动清明假期出游人数恢复迅速,文化休闲活动又为假日消费增添新亮点,这些都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消费将会大幅回升。

探亲、祭扫拉动出游人次恢复疫情前水平

北京的胡女士早早就订好了回家的车票,尽管家乡的天气是“清明时节雨纷纷”,但阴冷潮湿也没有影响她回家的决心。春节期间响应“就地过年”的号召,她和丈夫都没有回老家,清明假期将是她婚后第一次回家,她为这次出行很早就做好了准备。

清明假期的回乡探亲、祭扫和踏青出游直接带动了民航、铁路等客流增加。据交通运输部统计,4月3至5日,全国预计发送旅客超1.4亿人次,比去年清明假期增长142%。其中,民航预计运输旅客比去年清明假期大幅增长256.4%。铁路方面,清明假期日均发送旅客超千万人次。

各大在线旅游平台公布的数据也显示,随着游客出游热情高涨,带动了交通、住宿、餐饮等行业的消费回暖。飞猪联合夸克发布的《清明假期出游报告》显示,清明旅游预订量同比涨超450%。其中,乡村民宿预订量同比涨超16倍,门票预订量同比涨超20倍。

尽管旅游人次已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但是旅游消费的恢复还需要一定时间。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今年清明假期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71.68亿元,同比增长228.9%,恢复至疫前同期的56.7%。

文化和旅游部表示,国内旅游市场正在有序复苏,由于近程旅游占比高、旅游产品价格低、景区减(免)票等原因,旅游消费完全恢复尚需时日。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防疫需要,今年春节期间提倡“就地过年”,很多人没有返乡探亲。因此,这些需求全都集中在了清明节期间,使清明的消费模式具有比较典型的特色。

“清明假期主要还是以追忆故人、寄托哀思为主,不像一般小长假以吃、住、玩为主,所以不可能有非常大规模的消费。”她说。

不过她认为,从出游人数恢复的情况来看,已经达到了2019年的90%以上,说明人们的出游意愿非常强烈。因此,她预测在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和暑期这样的传统消费旺季,因消费指向较明显和更具有休闲娱乐的特点,消费回升的速度一定会远高于清明假期。

假期消费亮点多 电影票房创新高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北京西南的丰台区,在清明期间举行系列活动宣传抗战时期党的历史、学习英烈事迹,吸引了众多中小学生参观。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的小学生贺同学在序厅设置的清明寄语台旁,郑重写下“勿忘国耻”,向烈士们献上寄语,缅怀追忆。

红色旅游成为此次清明假期的旅游亮点。文化和旅游部表示,红色旅游持续升温,各地组织开展“守护2021清明祭英烈”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游客纷纷走进革命纪念馆瞻仰英烈,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

同时,随着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接待游客逐渐回归常态,文化活动成为人们休闲的首选。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显示,93.4%的游客参加了文化休闲活动,群众对清明期间文化休闲和旅游的综合满意度均为89.3分,达到满意水平。

虽然旅游消费仍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但是这些消费亮点的出现,显示出我国巨大的消费潜力。

此外,今年清明假期的电影票房成为消费“黑马”。据灯塔专业版实时数据,截至4月5日中午12时56分,2021年清明档总票房正式突破7亿元,打破清明档票房影史最高纪录并持续刷新。其中《我的姐姐》《哥斯拉大战金刚》两部影片票房占档期总票房超过8成。

对此,赵萍认为,以前清明小长假并不是电影的重要上映档期,但是今年由于春节票房“飘红”,疫情以来又积压了很多好的电影,因此在高质量供给下,今年清明期间形成了一个电影上映的小高峰。

“这个现象也从侧面反映出,供给不足,特别是高质量供给不足是影响文化消费的主要问题。所以,当电影上映的数量明显增多,题材比较丰富时,即使在清明小长假也能使文化消费得到加速释放。”她表示。

不断创新供给能力 打造更多消费增长亮点

从清明假期的消费表现来看,我国假日消费已随着疫情的常态化显示出勃勃生机,体现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同时,随着中国国内低风险地区凭绿码自由通行、新冠疫苗接种超过1亿剂次等利好消息不断传出,民众的出游热情将会被进一步激发。

下一步应如何在后疫情时代逐步释放我国的假日消费潜力?赵萍提出了三点建议:一要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要将疫情常态化管控和应急防控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保障消费环境,即便是在人群聚集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消费环境的安全,这是消费回升的基本前提。

“从全球来看,虽然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推广疫苗,但是疫情的新增病例仍然居高不下。所以,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是消费回升的必要前提。”她说。

二要从稳就业、稳增长的角度入手,促进居民收入的平稳持续增长,这是消费增长的物质基础,更是消费回升的底气所在。

三要不断创新供给能力,以创新驱动高质量的供给来更好地创造消费需求,打造更多消费增长亮点,才能够更好满足目前的消费需求。

从供给侧发力不断扩大假日消费空间

图片来源:新华社

林春霞

清明节是春节后的首个小长假,由于大部分在外地的工作者今年春节响应“就地过年”的号召未返乡,便趁着清明节小长假回乡探亲、祭祖、踏青,因而给假日经济带来了活力。

尽管清明节小长假给国内出游带来了小井喷,但是,在疫情常态化下,如何改善消费环境,促进假日经济更好发展也是我们需要探索的问题。

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今年清明节比去年同期,消费数据可观,仅航空发送旅客人次就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0%。因为客观上人们有需求,环境也在不断改善。但是从政策层面来看,还处在谨慎、有序恢复阶段。

同时,专家认为,拉动假日消费仍须从供给侧发力,通过商业和消费模式创新,不仅要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而且要创造庞大的消费市场。

清明假日消费属理性恢复阶段

“今年清明假期之所以消费数据可观,是因为疫情逐渐缓和。自去年春节,人们返回工作以来,不管是因公还是因私大大减少了出行,加上今年春节,各地号召就地过年。所以,疫情形势放缓以后,清明小长假形成了回乡出行的高峰,尤其是近距离回乡的人员比较多。这是对异地过年的一个弥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漆云兰在接受采访时说。

漆云兰认为,从政策导向上,地方政府事先做了比较好的引导,对清明节消费作了有序安排。一些地方公开发文要求大家安全消费,安全过清明节,因为这涉及到追思、火烛等情况。

另外,一些地方对于就地或市内的游玩也作了有序安排。比如,北京市政府明确要求一些公园或景点达到一定人数以后就采取限峰措施。同时,在北京市内也提前发布了可以出行的地点,采取分散化处理,以免人群过度集中扎堆。

在漆云兰看来,在疫情常态化下,既要疫情防控,又要增加消费,这是两难之事。尽管今年清明节小长假消费有所回升,但从政策层面来看,此次并没有刺激和鼓励假日消费,还是处在谨慎、有序恢复阶段。

拉动假日消费的着力点在于供给侧

疫情常态化下,政府应如何在政策层面引导人们节假日既合理消费,又能使消费拉动经济之间寻求平衡?漆云兰认为,自从疫情暴发以来,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更加趋于小规模、个体化消费,线上消费占比越来越大。从消费内容来看,人们更加追求健康、理性消费,消费升级特征非常明显。比如说,春节就地过年,很多人不能回老家,他们就从网络上购买一些父母所需要的产品寄过去。

针对这些变化,漆云兰建议,政策更多的是从供给侧发力。针对假日本身的内涵和特点,政府要鼓励一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消费活动。同时,政府要有序引导,鼓励创新,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和创新空间,使供给更加丰富,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消费实现方式。

漆云兰还表示,从政策层面,政府能做的,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来进行。单就假日经济来说,消费者有这个需求,我们如何能创造更多的供给?在实体消费方面,就要有序引导、有序放开、有序恢复,给出一个更长的稳定恢复期。

而线上消费,可以从产品以及商业模式创新来进行。比如,今年清明节,很多人通过网络来表达追思、思念,这种方式以后会更多。

在漆云兰看来,从供给侧去创新一些新的产品,通过新的实现方式,送达到消费者手里,也可以实现假日经济的消费刺激。不同的假日,文化内涵和时间节点不一样,所以,创造需求的方式就不一样。这就给我们刺激假日消费提供了空间。

漆云兰还指出,假日产品创新,不单纯是消费问题,还涉及到整个产业链条,包括就业的增长、收入的增加等。所以,从供给侧来看,不仅仅是满足消费,而是要创造消费。比如,智能手机。刚开始,有些消费者很难想像手机有哪些功能,只是希望能接打电话就行。而生产厂家,从创新角度开发手机各种功能,是供给侧创造了庞大的需求。

加强政策监管保证消费质量

漆云兰认为,从政策角度,政府要给予创新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使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能够得以实现。对于新的消费模式和商业业态,政府应该更多的鼓励创新。同时,对已有的商业模式,发展得比较好的要更加规范化。

“这本来是一种很好的商业模式,在疫情期间,开启了一种新的营销模式,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明显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其中既有直播电商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有平台方面的问题,所以需要规范。”漆云兰说。

全球贸易摩擦形势严峻 中国企业如何规避风险

开局进行时⑥丨中央财政直达资金是基层“保障线” 惠企利民须按“快捷键”

开局进行时⑤丨把钱花在“刀刃”上 地方债发行拉开“大幕”

开局进行时④丨凝心聚力兴产业 乡村振兴五年过渡期启幕

时报调查丨延迟退休稳步落地如何兼顾各方利益

数说百年①丨百年逐梦:钢铁脊梁撑起世界半壁江山

曹 阳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