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不会终结全球化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宏观经济带来不确定性,常规的分析框架很难研判严峻复杂的经济趋势。为此,中国经济时报策划的这组经济形势专家约稿,力求跳出短期经济形势分析框架的束缚,意在以“疫情对世界经济格局影响演进”的视野和逻辑,审视国内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特选取全球化走向、国际经贸规则演变、深化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国产业转移趋势、进一步优化国内营商环境以及国际机构长期看好中国经济等方面进行分析展望。唯望在浩如烟海的经济形势分析文章中,能以清新的分析框架、独特的研究视角,帮助读者对“以保促稳,稳中求进”的经济形势作出理性判断。
解盘年中经济智说(1)刘卫东
新冠肺炎疫情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面临的最大危机。疫情席卷了世界主要经济体。为控制病毒扩散而采取的社交隔离和边境封闭措施,为多数国家所采纳,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蔓延,但也让很多国家的经济停摆、打乱了全球供应链,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如此,很多学者和专家预测在疫苗正式上市之前,新冠病毒将持续威胁人类的健康,而这可能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这一突发疫情让不少社会人士产生了非常悲观的情绪,全球化终结等观点不绝于耳,更有言论称疫情将彻底改变世界治理格局。
在此背景下,如何理性分析和看待疫情带来的影响,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未来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疫情仍在流行期间作出任何判断都是困难的。一方面,疫情何时及如何结束具有不确定性,则其影响也有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人们的心理承受和变革预期也会随着疫情发展而变化,而这会影响社会建构的过程,影响公众舆论。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不会倒退,而是出现调整和波动,将朝着“包容性全球化”的方向继续发展。
疫情对全球化进程产生影响
疫情发生在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特别是2016年美国特朗普政府执政以来出现的反对全球化持续升温的阶段。很多学者和评论家将疫情的影响叠加到已经发生的反全球化现象中,表达出各种各样的担忧,提出全球化终止或全球供应链大调整观点的人不在少数。疫情会不会成为压倒经济全球化的最后一根稻草呢?我们认为,科学判断后疫情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既需要正确理解逆全球化的现象,也需要认识疫情对全球化动力机制的冲击。
事实上,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声音从未停止过。即使是在全球化最受推崇的20世纪90年代,抗议全球化的行动也时常出现在西方各大城市。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举办的相关会议,经常会遇到抗议活动。但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反对全球化的声音迅速上升,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思潮和行动。英国脱欧、美国“退群”、贸易摩擦和非贸易壁垒增加、多国右翼党派执政……
毫无疑问,疫情对全球化过程或逆全球化现象产生着影响。舆论和评论家们关心最多的有几点。第一,世界各国都面临抗疫物资短缺的问题,高度依赖进口,应该自给自足。第二,由于社交隔离,一些全球供应链被打断,需要大规模调整供应链。第三,由于上述两点,疫情可能会被当作保护主义的挡箭牌和政治工具(甩锅)。当然,也有报道称一些企业家由于疫情改变想法,声称不再以赚钱为核心目标。疫情期间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市场竞争中企业或资本如果不盈利,就只有失败。整体而言,疫情改变不了资本逐利和寻求“空间出路”的本性。此外,疫情也改变不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时空压缩”。事实上疫情期间人们更加依赖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了。
因此,我们认为,疫情像踩了一脚急刹车一样,暂时影响了各国的开放程度,对全球化产生了某些社会性和政治性的影响,包括人们在疫情期间由于恐慌或误导而形成的社会舆论,以及别有用心的政客的政治化利用。抗疫物资寻求自给自足会导致逆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疫情暴发是一个极短时间内出现的危机事件,抗疫物资的需求会突然出现数百倍的增长,无论哪个国家都不可能马上应对这样的需求增长。即使是中国这个制造业大国,在疫情暴发的最初一两个月,口罩也是“一罩难求”。这实际上是一个应急储备问题,而非生产问题。事实证明,防疫物资的国际贸易除了早期有一些混乱之外一直保持畅通,而早期的混乱如果有良好的国际合作机制本应可以避免。一个国家长期保持满足疫情暴发所需抗疫物资的生产能力,在经济可行性上是不可想象的。目前,中国口罩生产能力大幅过剩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可以预见,疫情过去之后,在短时间内大多数人就会放弃这种想法,转向关心如何建立更加有效的应急储备能力。此外,我们也要清楚,抗疫物资仅占世界商品消费的极小一部分。
疫情将不会导致全球供应链大调整
疫情将导致全球供应链大调整的说法则是夸张的判断。首先,本次疫情席卷全球,无论零部件生产在哪里,无论是本地生产还是海外采购,供应链或早或晚都会受到影响。当疫情早期在少数国家暴发时,这种观点似乎有些道理,但是当疫情蔓延至全球后,疫情的影响已经均一化了,供应链的变与不变没有太大区别。其次,全球供应链是过去四十多年市场机制驱动的逐层“外包”慢慢形成的,是全球生产网络深度发展的表现,其背后有强大的市场运行规律。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不是棋盘上的棋子可以被拿来拿去,而是全球生产网络上的结节,其空间调整有着自身的规律和节奏。按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经验,大概每四十年左右会出现一次大范围的空间转移。事实上,近年来部分低端制造业已经开始从中国向外转移。我们无法完全否认疫情可能会影响这种空间转移,而且截至目前也没有来自企业界的统计数据,但是我们认为市场规律仍是主导机制,疫情的影响有限。在这方面,公众和媒体似乎存在认识误区,即只要是制造业流入中国就是全球化在发展,流出中国就是逆全球化了。
尽管疫情对全球化的资本动力和技术动力很难产生影响,但是在一些国家它可能被政客利用,成为国内选举和国际地缘政治经济竞争的工具,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家的开放程度。最近,美国的“甩锅”行为以及一些西方别有用心人士的“索赔”闹剧,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反映。这种抹黑口号很难影响到企业家行为,但是很容易鼓动公众,误导疫情影响的社会建构。由于应对疫情的失误及其国际领导力的下降,美国极有可能把疫情作为其调整全球化策略的一个借口,特别是在2020年大选期间。其他主要发达国家也存在这种可能性。尽管资本不会完全听从政治家的指挥,但是法律和行政措施(如制裁)以及公众的压力会迫使企业让步,从而作出某些有限度的调整。
但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不存在与全球化脱钩的可能性。现在西方社会的消费、生产和服务都是建立在离岸外包的基础上的,这些国家的经济生活和大众生活已经与经济全球化融为一体,难以脱钩。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全球化让这些国家的消费者享受着价格低廉且品质优良的消费品。联合国贸发会的研究表明,以美国的零售价格为基准,在1986年—2006年期间,服装、鞋类、纺织品、家具、杂项制造(包括玩具)和化学品的平均进口价格下降了40%。而大量消费品价格的下降所产生的效应可能超过了低收入人群工资相对下降的效应。如果与全球化脱钩,最先感受到生活压力的一定是这些低收入人群,引发社会动荡,影响到选举。因此,一些国家即使可以借助疫情实施反全球化措施,也只能是象征性或策略性的。全面反对全球化,等同于拆掉自己经济体系和社会生活的地基。
总体上,我们认为,近年来所谓的逆全球化现象,是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世界格局变化及各国应对策略调整的结果。全球化已经让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各地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显著提升,并通过互联网实现了高度的相互了解。任何国家要与全球化脱钩,其代价都是非常高昂的。除非出现世界大战那样的巨大冲击,否则这种全球化的紧密联系很难被打破。所谓的逆全球化都是各国在全球化过程中的短期策略调整,而疫情对全球化的影响也将是暂时性的和局部性的。
世界将朝包容性全球化方向发展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犹如巨石落水,在世界范围内溅起了浪涛和涟漪,冲击着各国的社会经济体系和人们的正常生活,也考验着人们的良知和集体意识,更是凸显了世界治理的危机和无奈。在一个极其需要国际合作的时刻,世界没有看到美国这个曾经的领导者发挥积极作用,而是为推脱责任进行各种“甩锅”。这次疫情中,世界治理体系也“生病”了,变得更加脆弱,亟须改革和完善。当然,疫情也让西方各国有机会强化政府能力,提高数字化和智能化治理程度,而这有利于提升国际合作水平。另外,虽然疫情对世界经济的短期冲击巨大,但是如果持续时间不长将不会对经济结构产生过大的伤害。当然如果持续过久,疫情将伤及产业生态,产生长期影响。无论如何,疫情中发生的各种现象让人们对经济全球化产生了焦虑,不少人担心经济全球化将终结或倒退。
全球化是一个没有终点且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它不会倒退,而是波动。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会发生权力重构。为适应世界格局变化,国家采取短期适应性策略是正常现象,不应视为逆全球化。在一个已经全球化的世界中,每个国家想要完全与全球化脱钩的代价都是巨大的。美国的特朗普现象并非逆全球化,而是推动让自己获利更多的新全球化,从而遏制中国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地缘政治经济竞争色彩。但是,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确实带来了突出的贫富差距问题,需要纠正偏差,让全球化惠及更多的地区和人们。而这也不是逆全球化,而是全球化的改革和方向调整。
从“全球化的三角结构”来看,疫情并不能影响全球化的资本和技术驱动力,但是可能影响国家的开放程度。一方面,现阶段的抗疫工作确实导致很多国家暂时关上了大门;另一方面,疫情可能被当作政治工具,诱导民众的保守主义和民粹主义情绪。但是,世界主要国家都已被全球生产网络紧密连接在一起,很难相互脱钩,反全球化的口号和行动更多的是象征性和策略性的。可以预见,如果疫情不会持续过久,后疫情时期经济全球化很快会回归原有的发展轨迹,继续进行调整。各国也将继续围绕经济全球化进行斗争、妥协、再斗争,直至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也就是新的国际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形成。因此,经济全球化可能因为疫情而踩下急刹车,甚至暂退半步,但很快将继续前行,向着“包容性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全球化不会终结。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 标签:federalist papers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