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前瞻③丨吕薇:坚持创新驱动 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之年,全国两会前夕,独家专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请他们前瞻两会热点,解析中国经济大势。
——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吕薇
视频摄像/曹阳
视频剪辑/蒋帅
王小霞
在“十四五”规划目标和描绘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中,我国将科技创新、自主创新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加强科技创新、技术攻关,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2021年全国两会的关键词之一。
为何在现阶段突出强调科技自立自强?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基础研究的能力?中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还有哪些路要走?带着这些问题,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吕薇。
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中国经济时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您认为,为何在现阶段突出强调科技自立自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应从哪些方面部署?
吕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党中央基于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部署。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支撑发展的条件正在发生变化,要素成本上升,传统发展动力减弱,必须培育新动力、新模式和新优势,科技创新对发展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愈益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焦点。谁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维、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第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国原始创新的能力。当前,一些战略领域的“卡脖子”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安全,这背后很多其实都是科学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基础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增加前沿技术供给能力,在核心关键环节取得重要突破。
第二,强化战略科技力量。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就要有一支能打硬仗、创新能力强的队伍。要在调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国家建设的科技平台的同时,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科技创新。只要是能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创新主体,都应纳入我们的战略科技体系。
第三,聚焦实体经济,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最终是要让企业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提升产业竞争力。一方面,要实现产业链从中低端向中高端的跃升,另一方面,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保证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
第四,开放创新,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环境。科技自立自强不是关起门来自己搞,我们要吸引全球的创新资源,特别是要吸引全球优秀的创新人才。要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各种所有制形式、各种规模、各种技术路线的企业都能公平地获得创新要素,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全社会的创新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我国科技的自立自强。
同时,我们要发挥科技在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命健康、环境保护、粮食和能源供应安全等问题上的作用,在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作出中国贡献。
图片来源:新华社
进一步提升基础研究能力
中国经济时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您认为,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基础研究的能力?
吕薇:从国际来看,尽管目前我国研发经费支出居全球第二,但基础研究投入比重相对较低。2019年,我国基础研究占R·D经费达到6%,但这和国际上一些科技大国和创新型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进一步提升我国基础研究的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增加投入,优化支出结构。基础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纯基础研究,也叫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主要是探索自然规律、科学方法和理论性研究活动。另一类是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从实际问题出发来凝练科学问题,解决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目前,有许多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依赖于基础研究支撑和相关科学问题的突破。所以,我们要在保证一定数量的自由探索基础研究的前提下,增加战略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
第二,分类管理。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和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目标不一样,在管理上也要有所区别。自由探索主要是自下而上进行决策,大部分是根据自然科学基金指南,需要科研人员自主选择和申请。而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是根据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实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机制。既要满足国家重大战略的需求,同时又要发挥科研人员的探索积极性。两者在管理和评价机制上也不一样。自由探索的成果主要看论文、新颖性以及对人才的培养。而需求导向要看对最初需求目标的满足程度。总体来看,基础研究是长期过程,评价机制也应是长期标准,不能追求短期数量。
第三,要坚持稳定的长期支持。基础研究从研究到应用是个长期过程,根据美国科学基金统计,基础研究从提出想法到转化应用,中间至少要20-30年的时间。这就需要国家对基础研究有长期支持,还要有容忍失败的机制。另外,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也要一个过程,需要一系列的政策和投入保障。
加速走向创新型国家前列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还有哪些路要走?
吕薇: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个过程,应分阶段进行。目前,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创新指数,我国已经连续两年进入第14位。中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还要加强几方面工作。
第一,要加强创新人才培育。目前,我国创新型人才比较短缺,尤其是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下一步,既要引进更多高端人才,又要培育和用好国内人才。要加强人才使用环境建设,要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第二,要增强基础研究能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一方面,我们要在核心关键技术的科学研究方面下功夫;另一方面,我国有很多领域已经进入了世界技术前沿,在这些领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引领创新能力。
第三,要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从全球各创新型国家来看,都有一批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创新型企业,而我国的全球化和国际化创新型企业,特别是领军企业数量较少,需要加紧培育。
第四,要加强体制机制改革。我国当前的创新政策很多,但存在一些政策不协调等问题,如政出多门、落实不到位,有些环节存在政策空白等,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与此同时,要加强科研机构的改革,建立与其功能定位相配套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第五,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审慎包容的监管体制。要让真正的创新型企业,在市场上获得更多发展机会,让创新型产品和服务获得更多进入市场的机会。同时,要让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先行先试,发现问题再去纠正,而不是一开始就把这些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扼杀在萌芽状态。
两会前瞻②丨谷树忠:“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将提速落地显效【视频】
两会前瞻①丨王一鸣:构建新发展格局将推动我国经济跃上新台阶【视频】
权威访谈丨金文成:强化金融支撑 加速赋能乡村振兴
时报调查丨数据折射增长信心与发展期待
权威发布丨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监 制丨
曹 阳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 标签:王立华123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