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道经纬丨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聚焦绿色发展
气候变化导致多种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最近,北半球就遭遇了极端寒潮。人类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应对气候变化,保护赖以生存的家园。中国提出力争于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央行日前的会议也提出,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如何做好政策设计和规划?未来对金融业有哪些影响?本期商道经纬邀请专家和业内人士作出深度分析。
极端寒潮在冬天肆虐了北半球,人类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应对气候变化,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赖以生存的家园,中国已经行动起来。
中国提出力争于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新目标为绿色低碳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如何增强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能力?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中国要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继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从生产到消费都要考虑碳排放约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擘画宏伟蓝图
“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高世楫对表示,新目标的提出,对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绿色低碳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高世楫表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加大了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生态环境状况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与此同时,资源效率提高、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也带来了巨大的协同减排效应,中国在保持经济持续中高速增长的同时,碳排放强度在2005-2019年三个五年规划期间年均下降4.6%,实现了碳减排目标。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继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明确地、系统地将碳排放作为中国制定和实施各项政策的约束因素,从战略规划、政策制定、机制设计以及实施推进方面,都要体现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从生产到消费,都要考虑碳排放的约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强化和完善碳减排制度和政策体系
碳排放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高世楫表示,到21世纪中叶,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同时要落实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需要在未来40年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碳强度)年均下降9%左右,比2005-2019年年均下降4.6%的降幅高出约一倍,任务艰巨,需要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地开展工作,达成如此高度的社会共识不会一蹴而就。
高世楫表示,直到2019年出台《欧洲绿色政纲》,欧盟用了30年时间,才以高度的社会共识将碳减排置于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中国自2007年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领导小组以来,经过持续的努力,总体上形成了推进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但若实现碳减排与经济发展协同、引导企业和民众自觉减排,还需进一步凝聚共识。
在他看来,一方面,国内碳减排制度和政策体系要强化和完善。目前,碳排放数据核算、报告与核查(MRV)的基础性碳排放核算制度仍不健全,全国统一碳排放市场建设尚未有效运行;能源、工业、建筑和交通各领域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政策之间缺乏统筹;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工作滞后。另一方面,国内碳减排的产业基础尚不牢靠。中国虽然在光伏、风电、动力电池等绿色能源行业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但是在传统高耗能行业及传统能源领域仍然存在落后产能、过剩产能,形成的高碳锁定效应显著影响了整个行业的绿色转型。同时,中国在关键材料、高端芯片、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仍然存在短板。因此,为达成未来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设计和规划统筹。
国家发改委2017年12月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标志着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根据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要求,2021年1月5日,生态环境部印发《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成为指导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最新纲领性文件。根据相关文件,全国将有2225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纳入全国碳市场,并从2021年2月1日起正式运行。
高世楫表示,根据要求,碳市场配额总量由生态环境部根据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要求,综合考虑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以及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等因素确定。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将根据生态环境部制定的碳排放配额总量确定与分配方案,向本行政区域内的重点排放单位分配规定年度的碳排放配额。作为过渡阶段,目前主要考虑到碳排放配额分配以免费分配为主,未来的碳价格将主要取决于配额总量设定的松紧程度。根据欧洲EU-ETS经验,为使碳价格能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向绿色发展倾斜,未来应尽快实现以拍卖方式初次分配配额。未来全国性碳市场的规则和政策还需要持续完善,需要与碳排放强度区域分解制度、用能权制度进一步协同,需要与电力体制改革、油气体制改革协同,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来推动绿色金融和科技创新,力争早日发挥市场化减排机制的高效减排作用。
金融业迎来机遇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将为金融业带来重大机遇。”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王有鑫对表示,金融业将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在产品同质化、传统经济领域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绿色发展和绿色金融概念的提出将为金融业提供新的业务蓝海。将加速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目前,金融业绿色信贷相关产品快速发展,不少银行逐步建立了绿色信贷政策。中国发行人发行的绿色债券,成为了全球绿色债券市场的主导者。从绿色债券发行主体看,商业银行为主导,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清洁能源、清洁交通和节能、污染防治以及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等领域,有效地推动了经济结构转型和绿色发展。
欧美国家对于绿色发展比较重视。王有鑫表示,我国绿色金融领域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金融业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中外金融机构可以在绿色金融规则制定、国际绿色债券发行、国际绿色项目贷款、环境信息披露等方面深化合作。当然,随着绿色金融发展,未来金融业也面临挑战,包括如何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如何满足绿色金融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等。
王有鑫表示,为了更好地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应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这是控制碳排放量的抓手和发展绿色金融衍生品的基础。他建议,在总结梳理目前的碳交易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构建全国统一的交易市场,在碳排放配额、企业参与范围、产品定价机制等方面作出系统性的安排,确保真正落实碳减排目标,避免由于推广过快对企业造成转型压力,影响经济增长潜力。此外,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目前产品主要以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为主,融资工具比较单一。未来我国金融业应在绿色证券、绿色股票指数、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金融衍生品等方面有所突破。他认为,需要加强配套制度和激励政策建设,通过贴息、税收优惠、信贷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降低碳排放。
完善绿色金融政策 促更多传统信贷转“绿”
绿色金融越来越受到重视。近日举行的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而此前举行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0年第四季度例会,首次提及“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完善绿色金融体系”。
近年来,中国绿色金融发展较快,其中绿色信贷位居全球第一。2020年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1.55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6.3%。未来应通过建立政策激励约束体系,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促进更多传统信贷转“绿”。
绿色信贷余额不断提升
上市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力军,近年来在政策引导下,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战略上越来越重视绿色金融业务,把低碳、绿色、环保及保护生物多样性融入了信贷政策和经营理念,加快信贷结构调整优化,严控不符合国家环保、产业政策以及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投放,绿色信贷余额不断提升。
在发展战略的制定上,可以看到上市银行对绿色金融越来越重视。以股份制银行为例,兴业银行2015年制定了“两个1万”(绿色金融融资余额突破1万亿元,绿色金融客户突破1万户)的中期目标,2019年提前一年实现了目标。平安银行致力于打造绿色银行,对标国际最佳实践,建立完备的绿色信贷政策体系,实施全行绿色信贷发展战略,加大绿色信贷支持,引领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从绿色信贷投向来看,农业银行引导信贷资金流向生态保护修复、国土绿化等绿色项目以及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和绿色服务等6大类绿色产业。建设银行支持有利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清洁交通、清洁能源项目,以及有利于提升大气、水、土壤质量的污染防治项目。中信银行加大对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企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以及绿色生态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首批参投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的上海银行,去年7月发布了《绿色金融行动方案》,设立200亿元专项信贷额度,将绿色金融服务范围进一步延伸,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将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消费、绿色贸易、新能源汽车、物流运输等纳入服务范围。
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取得一定成效,上市银行绿色信贷余额普遍增加。截至2020年6月末,工商银行境内绿色信贷余额14171.0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62.62亿元,增长4.9%。截至2020年6月末,农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贷款余额13040亿元,增速9.5%,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0.6个百分点。比较历史数据可以看到,农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持续增长。该行在2015年至2019年年末的绿色信贷余额分别为5431.31亿元、6494.32亿元、7476.25亿元、10504亿元及11910亿元。
绿色金融供需缺口较大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央行联合银保监会日前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分档对房地产贷款集中度进行管理,对占比超标的银行设置2年或4年调整过渡期。部分股份制银行及中小银行存在房地产贷款占比超标的问题,未来几年面临调整与压降。这意味着,有更多信贷资源投入非房地产领域,而绿色信贷可以获得更多投放资源。
从相关调查看,我国绿色金融满足率较低,绿色金融的供需缺口大,加大绿色金融供给有助于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我国现已有多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可以复制与推广相关成熟的经验,在金融创新方面加大力度。尤其是在打破银企信息不对称、控制贷款风险、提高信贷审批效率等方面,有的绿色金融创新试验区内中小银行摸索出较成功的做法,值得其他中小银行在转型中借鉴与学习。例如,正在冲刺IPO的湖州银行,是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内首家采纳赤道原则的商业银行。该行2020年一季度末绿色信贷占比18.75%;全行不良率0.7%,而绿色贷款不良率仅0.02%。绿色信贷对改善湖州银行信贷资产结构和提升信贷资产质量方面具有较明显成效。
央行对绿色金融的最新态度表明,未来会加大对银行的相关考核,强化信息披露。央行2018年7月印发《关于开展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的通知》,制定《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方案(试行)》。2020年7月发布《关于印发〈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方案〉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这些旨在对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实行激励约束。我国绿色金融总体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提出绿色金融信贷申请的企业数量占比不高。因此,我国需要进一步夯实和完善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绿色金融的考核力度。
央行此次提出“明确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和讯网联合金蜜蜂智库去年12月发布的《中国银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调查(2020)》显示,绿色金融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环境责任信息披露的核心内容。越来越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严格落实《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绿色信贷指引》等政策要求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绿色金融管理体系,包括制定绿色金融行动计划、健全绿色金融工作机制、明确绿色金融发展目标、强化绿色金融制度支撑、优化绿色信贷审批流程以及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
提高绿色金融信息披露,可以在上市银行中率先作出表率。目前,上市银行有关绿色金融的披露更多出现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可以增加半年报、年报等定期报告中的披露。另外,中小上市银行有关绿色金融的信息披露相对薄弱,可以规范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上市银行加大披露,让投资者更多了解信贷结构调整优化。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政策激励约束体系,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促进更多传统信贷转“绿”。
他山之石
丹麦向零化石能源低碳社会迈进
一个曾完全依赖化石能源进口的国家,经过50年的努力,实现了相对独立自主的能源体系,目前正向2050年零化石能源的低碳社会稳步迈进,这就是北欧国家丹麦。
丹麦丹佛斯(中国)公司副总裁车巍对表示,丹麦的绿色能源转型聚焦在探寻未来可持续能源、打造绿色智能宜居城市、确保世界用水安全、逐步迈向循环经济等,展示了人类在探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可能性。
丹麦如何建设低碳清洁高效安全的现代能源体系?车巍告诉记者,丹麦通过一系列“开源节流”的方法,标本兼治,从源头上解决了能源安全问题。丹麦在“开源”方面做了四件事:发现北海油气田、放弃发展核电、主推风能、重视生活垃圾循环回收再利用。在“节流”方面,重视节能、节水和循环利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尤其是把水作为能源规划中的重要要素,支撑了绿色可持续发展。
据记者了解,在丹麦,绿色发展已经形成共识,为举国推进能源绿色转型、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基础。丹麦有10年或更长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中长期规划,2018年制定新丹麦能源协议,重申了丹麦2030年气候和能源目标、2050年摆脱化石能源目标及履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义务。
丹麦以节能和提高能效为核心的能源转型之路催生了庞大的绿色产业链,比如建立以建筑节能为核心的区域能源系统,有效实现了占全国总能耗40%的建筑领域节能。丹麦除了将节能和提高能效作为第一能源外,也重视发展可再生能源。除大力发展风能、光伏太阳能之外,生活垃圾、秸秆、沼气等也是可再生能源的组成部分。
车巍介绍,丹麦可再生能源在其一次能源结构中占比达到了32.9%,与农业相关的生物质能占全部可再生能源的73%,仅生物质发电一项就占了55%。可再生能源发展通过与北欧电力和能源市场一体化,不但解决了弃风、弃光、弃水,还为能源安全提供了一种长治久安的解决方案。在推动实现绿色转型中,全民参与是丹麦的特色。用热计量的方法鼓励全民节能。与用水、用电一样,丹麦用热也实现热计量,用多少热,花多少钱,有效提高民众杜绝浪费的节能意识。
为了强化丹麦最终实现2050年摆脱化石能源的目标,丹麦在2019年底推出国家气候法案,以“气候合作伙伴”的方式使政府、商界、学界等所有行业以及民众,举国推动绿色转型工作。其中,政府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包括提供财政支持,由各界参与构成的绿色转型委员会负责监督目标的实现。
曾到丹麦采访时看到,通过建设零碳之乡、零碳城市等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和社区,丹麦希望做全球绿色转型的先行者。森讷堡就有“零碳之乡”之称,通过打造基于公私合营(PPP)的零碳项目,目标是到2029年实现完全摆脱化石能源。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目标是到2025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零排放首都。
车巍认为,中国在“十四五”期间,应加大立法力度,推动形成更大更强的能效产业链,推广应用成熟的绿色技术体系,强化用户的节能行为(如热计量)和能效意识,尽快建立全国平衡统一的电力和能源市场体系,把节能与可再生能源作为该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重视多方合作。
马建堂在第二届中国家庭发展研讨会上的致辞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确保“十四五”开好局
前瞻2021大势③丨2021:中国经济从结构性复苏向全面复苏转换
2021年全国政策咨询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智观天下丨2021:中国经济“牛”气何来
史晓强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 标签:恶魔的法则1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