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确保“十四五”开好局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迈好第一步,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意义重大。我国明确提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产业链。“十四五”开局之年,如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解决“卡脖子”问题,确保不“掉链子”呢?
许召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
张厚明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董小君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
主持人 赵姗
2021年我国工业发展将处于较好态势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看待2021年我国工业发展形势?
许召元: 从当前国内工业发展态势及国际经济趋势看,2021年我国工业发展将处于一个较好的态势,有可能是2015年以来最好的年份。一是从国内看,工业生产在逐步好转,2020年9-11月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长已经达到7%左右的较高水平,2020年11月不少地方工业增速超过了10%。二是由于2020年的发展基数较低,2021年经济增长速度预计会比较高,受此带动,国内需求总体较为旺盛。三是从国际发展态势看,新冠肺炎疫情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预计到2021年下半年才能逐步好转,这一期间,大量的国际需求还需要靠我国生产供应,国内外需求叠加,将带动我国工业发展形势进一步好转。
张厚明:一是全球经济增长将呈现复苏态势,中美贸易摩擦也将趋于缓和,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强化,我国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望得到改善。伴随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全球经济活动将逐步恢复正常。二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释放超大规模市场和巨大内需潜力,拉动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未来我国内需潜力的集中释放将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支持。三是经济发展新动能持续增强,推动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受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促进传统产业迈向高端化。四是“两新一重”等多个利好因素不断显现,推动工业投资持续回升。“两新一重”将成为推动未来工业投资增长的新亮点。减税降费等优惠政策效应不断显现,工业生产加速复苏,工业企业效益明显改善。
“十四五”全球产业链分散化多中心化趋势将逐步显现
中国经济时报:从“十四五”开始,产业链供应链将会出现哪些深刻调整?
许召元: 由于受疫情影响,目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的态势还没有充分体现,但预计“十四五”期间,全球产业链分散化多中心化的趋势将逐步显现。推动这一趋势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不少国家都经历了生产中断、供应链停摆的问题,引起了各国对目前全球产业链布局模式风险的担忧。一些国家和跨国公司开始警惕“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的供应链风险,各大经济主体对产业链的配置将从以前主要考虑生产效率转向兼顾效率和产业安全,产业链布局的背后逻辑将发生重大改变。二是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劳动力成本将持续上升,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果不能充分利用新技术革命的机遇,全力提升生产效率,就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进一步失去成本优势,出现向低成本地区转移的态势。三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技术变革的发展,不少产业对劳动力需求大幅减少,一些发达国家原本不具有优势的产业,有些可以再度发展起来。
全球产业布局分散化多中心化,也就是说,除了中国以外,欧洲、东南亚、美洲等地区的制造能力同样有可能全面提升,形成全球制造业更加分散的格局。这种趋势对我国是挑战也是机遇,从挑战看,多中心化可能减少我国的出口需求,并增大国际竞争压力。从机遇看,多中心化有可能增加我国高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来源,摆脱严重受制于单一国家的风险,我国也可以更好地利用其他地区的低成本优势,打造更加坚实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
董小君:“十四五”期间,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会呈现两大不可忽视的趋势:一是全球产业链从复杂产业链向简单产业链回归。根据中间品跨越国境次数,全球产业链可分为简单产业链和复杂产业链。简单产业链属国内生产活动,链长相对稳定。复杂产业链属多国生产活动,受贸易政策和国际物流影响较大。这次受全球疫情冲击,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形成“自主可控”的简单产业链对本国经济安全非常必要。这也是我国提出以内循环为主的产业内涵。二是全球价值链从传统的“微笑曲线”向“武藏曲线”转型。中国如何摆脱价值链“低端锁定”?盲目沿着价值链两端向服务业升级,会带来这样的问题:过早“去工业化”,导致产业空心化,面临保就业还是保升级的艰难权衡。与“微笑曲线”所反映的事实相反,日本索尼(Sony)中村研究所中村末广提出了“武藏曲线”:以产业各环节为横轴,利润为纵轴,将调查结果绘成曲线,就得到一个“左右位低、中间位高”的曲线。“十四五”期间,由于全球工业4.0的推进,将颠覆人们对传统制造业价值链“微笑曲线”分布的认知,更颠覆人们对制造业未来的方向性预期,全球以及我国制造业将呈现“武藏曲线”特点。这也是“十四五”规划《建议》要求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学理支撑。
张厚明:一是各国更加重视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疫情给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带来了巨大冲击,各国开始强调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涉及民生以及国家命脉的战略性产业重要性大幅提升。二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区域化、本地化发展趋势。在逆全球化趋势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形成特定区域内的产业空间集聚,跨国公司或将选择集中在一个国家或者邻近国家进行生产。三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自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特征日益强化。受疫情的冲击与影响,新一代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现代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将进一步呈现出在线、智能、交互以及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补短板、锻长板,多措并举稳定我国产业链供应链
中国经济时报:科技部在部署2021年工作重点时强调,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也指出,2021年将打造自主安全可控产业链供应链,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那么,如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更好支撑国民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十四五”开好局?
张厚明: 一是补短板,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把握当前疫情冲击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出现区域化、本地化趋势,进而呈现出重构调整的有利时机,找准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薄弱环节,组织力量开展协同攻关和集成研究,强化制造业重点领域、关键生产环节和生产工艺、核心零部件、关键材料等技术研发,补齐少数关键环节的短板,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和增强弹性、韧性。
二是锻长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控制力。锻造少数制造业关键环节的长板,在少数关键技术和产品上做到世界最优,成为世界最主要的供应商,特别是在我国具有先发优势的领域,如高铁、电力装备、通信设备等优势产业领域,锻造一批“杀手锏”技术,巩固提升国际领先地位,打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链。
三是发挥我国独立完整工业体系优势,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充分吸取发达国家“产业空心化”的教训,在国内中低端制造业向国外转移的同时,至少要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创新、升级能力和适度产能,在保障国内产业链安全的同时加强对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控制力。此外,应持续优化国内工业全产业链发展布局。
四是打造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为核心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应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深入实施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发展战略,以畅通制造业的国际循环为目标,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纽带,在沿线国家积极引入国内制造业价值链上的本土龙头企业的标准和品牌,顺应经济全球化横向分工的区域化集聚趋势,加快布局“以我为主”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五是以当前全球抗疫合作为契机,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中的影响力。持续加大对国际市场提供包括新冠肺炎疫苗在内的防疫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原料药物等,发挥国内相关工业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重要影响力,并保障关键环节产品的生产和出口,维护国际市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
许召元:我国是世界上产业门类最齐全、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在绝大多数产业的中低端环节都具有很强的生产能力,部分高端产品也有较强的生产水平,目前的短板主要体现在高端环节上。
提高自主可控能力首先要充分整合国内研发力量,加强对关键领域的协同攻关。我国已经建立了非常全面的产业基础能力,科研能力也有很大提升,对很多关键技术、零部件和生产工艺,只要充分整合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合力,也是可以研发出来的。过去,这方面进展不够快,主要是因为处于相对全球化的环境中,很多技术和零部件还是可以从国外采购,如果采用国内的产品,往往会面临价格相对较高或者质量相对不够稳定等问题。但在当前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国家采取逆全球化行动、国际供应链不稳定以及面临“卡脖子”威胁之时,通过整合国内力量,不少关键技术是可以取得突破的。
提高自主可控能力还需要更加重视需求侧的拉动作用。任何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应用技术的突破,都离不开需求的牵引,许多高端技术和产品,刚研发出来的时候技术成熟度都较低,需要在应用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不断迭代提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应用牵引、整机带动,强化共性技术供给,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要形成需求牵引供给的良好局面,一方面,产业链中的大企业要有备份意识,需要释放一部分需求,采购使用国内生产的、可能比进口品还差一些的零部件、原材料,给国内产品应用的机会。另一方面,在技术攻关中,要强调攻关后的产品能得到实际使用,而不能只是形成一两台完成指标的样品。此外,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优势,特别是发挥好各类电商平台的作用,引导平台对商品实行按质排名,优先推荐高品质产品,更好地披露产品的质量信息,促进需求端形成“优质优价,买得放心”的市场环境,发挥高端需求引导产业升级的重要拉力。
董小君:今后要更加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多措并举稳定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对推动经济增长和国家产业安全至关重要。
第一,中间品贸易特征决定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要有全球视野。中间品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越来越高。我国加工贸易中包含了大量中间品贸易,在其他贸易方式中,中间品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很多产品需要在相互协调与合作的企业组织框架内实现。中国要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必须有全球视野,以更开放的心态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在国际分工新体系中谋划并确立中国特色的竞争优势。
第二,价值网络结构决定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需要系统推进。全球分工与协作的价值网络结构决定了我国在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时要有系统性思维方式。在价值链方面,或是沿价值链两端升级,或是给传统制造业赋能,在价值链中间环节“就地”转型升级。在供应链方面,打造中国的国际物流巨头,保证正常商品贸易通道畅通,确保作为供应链血脉的国际航空、陆运、海运大体畅通。在产业链方面,各地政府要鼓励当地企业,破除以往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品系和资本壁垒,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相互“融通库存”,尤其是要融通本地其他企业急需的中间产品,尽最大能力弥补产业链缺口。
第三,产业链集群是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经济马赛克”。在经济全球化和本土化共同作用下,产业链聚集某一地区形成“经济马赛克”,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一方面,推动产业集群纵向延伸,通过拓展上下游企业,延伸境内产业链长度。这种地理空间的优势促使企业间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机制更为稳定。另一方面,推动产业集群横向延伸,即将那些产业链上某一链环,从事同一价值创造活动的同行企业,聚集于某一地理空间,形成规模效应。
第四,本国供应体系完备是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国家安全网。面对全球价值链在一段时间里存在的本土化趋势,我们一边要向全世界发出积极声音,缓和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的不安情绪,强调全球化的重要性和内在价值。同时,要顺应全球趋势,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确保本国供应体系完备性,在产业安全前提下寻求价值链增值,努力形成更深层次逻辑合理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马建堂在第二届中国家庭发展研讨会上的致辞
前瞻2021大势③丨2021:中国经济从结构性复苏向全面复苏转换
2021年全国政策咨询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智观天下丨2021:中国经济“牛”气何来
时报时评丨审慎看待人民币连续升值
史晓强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 标签:刀光剑影电视剧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