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煤炭能源  采煤

货币政策回归常态须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

陈姝含

近期,货币政策多次释放退出信号,货币政策回归稳健中性。

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货币条件合理适度,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要尽可能长时间实施正常货币政策,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透露出以下几个信号。 第一,第四季度货币政策宽松空间将在第三季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收窄,体现在货币政策要“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不让市场缺钱”的同时,强调“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此外,“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而不是第二季度报告的“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第二,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上半年为对冲疫情影响,逆周期调节力度有所加大,宏观杠杆率出现阶段性上升。未来随着经济增速逐步向常态回归,宏观杠杆率有望趋于平稳。

他认为,当前央行和监管的政策思路是将主要力量集中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货币政策的主基调将以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相契合。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赵雪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特别强调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把握货币政策操作的力度、节奏和重点。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基调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但更加强调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根据国内外形势与市场需要,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三个关键问题。 一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融规模与经济增长相适配,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化,总量非常态政策将有所回撤,不搞“大水漫灌”,以结构性工具精准发力; 二是保持宏观杠杆率稳定,由去杠杆步入稳杠杆阶段; 三是继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境内外面临多重金融风险,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防止局部风险演化和溢出。

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

近期,货币政策多次释放退出信号。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11月13日在财新峰会演讲中明确表示,尽管“就全球范围而言,宽松政策退出为时尚早”,但“中国经济复苏走在了前面,已经到了研究前期部分货币政策有序退出的时候”。

在此之前,10月21日,央行行长易纲在金融街论坛上发表讲话,在肯定了疫情期间中国货币政策和银行贷款政策后,也再次强调未来货币政策是结构性的,同时重提须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政策退出的表态,社会融资也已经完成了此前易纲所预设的30万亿元的增量目标,这意味着未来新增空间有限。不过近期的国企信用债爆雷事件,对流动性造成冲击,市场对货币政策收紧的担忧有所加重。

赵雪情指出,经济回升背景下,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需要一个过程,要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一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是重点,更加注重灵活性和精准性;二是强调监管引流作用,防范资金脱实向虚和短期跨境异动;三是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处理好内外部均衡和长短期关系,以市场化改革释放潜力、提升效率。

郑后成分析称,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经济增长好于预期,供需关系逐步改善,市场活力动力增强”,在此背景下,货币政策宽松空间进一步收窄,将政策的重心向高质量发展以及防风险倾斜。

“应该看到,目前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还在,民间投资信心尚未完全修复,部分民营小微企业还面临困难。此外,美国总统换届选举带来的不确定性较大。”郑后成认为,综合以上因素,前期货币政策的退出不应过快过急,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更加灵活适度”,与此同时,根据宏观形势和市场需要,更加“注重精准导向”,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强化对稳企业保就业的金融支持,尤其是对受疫情影响较重行业提供普惠性、持续性的资金支持;二是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三农”、制造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三是积极推进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还本付息压力。

监 制丨

谷 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