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煤炭能源  采煤

清醒乐观研判中国经济复苏增长态势

中国经济前三季度累计同比增长0.7%,实现由负转正,继续成为全球表现最好的主要经济体。中国经济时报邀请专家就国内宏观经济出现的亮点进行解读点评并对经济形势进行展望。大家认为,在不确定性因素下,经济增速有望继续沿着复苏路径回升,政策面也将会保持稳定;国内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将在更高起点的改革开放推动下进一步增强。

主持人 范思立

嘉宾

王静文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刘学智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杨 畅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经济持续复苏成全球最大亮点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持续成为全球表现最好的主要经济体,国家统计局本周公布的数据再次佐证大家的判断,而且一些经济数据好于预期,请问中国经济的主要亮点何在?

王静文:总的来看,我国三季度经济表现良好。

从供给端来看,工业生产已恢复至正常水平,服务业则加速修复。

9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较上月的5.6%明显改善,持平于去年12月,均为2019年4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超出市场预期。工业生产之所以持续好转,主要跟内外部需求同步回暖相关。无论是出口还是投资、消费目前都保持持续回升势头,从而带动制造业生产加速。9月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较上月加快1.6个百分点,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拉动力量。三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7%,比二季度上升2.3个百分点,已高于去年二、三季度的76.4%,进一步显示出工业生产修复已经完成。当然,今年9月工作日为22天,比去年同期多2天,也对工业增加值的持续好转产生正向推动。

今年上半年,我国的经济复苏突出表现为供给端快于需求端,工业生产快于服务业,但随着疫情得到控制,服务业的生产和消费明显好转。由于服务业在GDP中占比为55%左右,服务业的加速修复,将有助于GDP继续回升。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比二季度加快2.4个百分点,同期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比二季度加快1.4个百分点。9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2%,比8月份上升0.9个百分点。9月制造业PMI为51.5%,比8月上升0.5个百分点。

从需求端来看,三大动力表现出全面好转趋势,其反弹速度甚至高于供给端。

首先,消费出现报复性反弹特征。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高于8月的0.5%,也高于市场预期的2.3%。其中,汽车消费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9月汽车消费同比增长11.2%,略低于上月的11.8%,但连续第三个月保持在11%以上的增长水平。今年汽车消费增长较快,主要跟疫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需求有关。具体到汽车消费档次,则呈现出豪华车表现强劲、合资品牌相对较稳、自主品牌份额逐渐被挤压的特征,显示高收入群体收入受疫情影响比较小。

收入增长也对消费产生正向推动。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81元,同比名义增长3.9%,较上半年加快1.5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0.6%,较上半年加快1.9个百分点。9月城镇调查失业率继续向下,比8月份下降0.2个百分点至5.4%。

其次,投资增速持续反弹。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8%,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上半年为下降3.1%。三大支柱均出现好转,其中制造业投资反弹速度最大,基建投资最小。

前三季度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6.5%,降幅收窄1.6个百分点。目前制造业投资仍然处于负增长区间,但反弹速度明显加快。主要原因有:一是终端需求好转推动价格回升,有助于企业扩大资本开支。8月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9.1%,连续两个月维持在19%以上增速,利润增速改善有利于稳定企业家信心。二是产能利用率持续回升。三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7%,已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三是政策支持。央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补短板、锻长板,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有利于制造业投资增速回升。

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5.6%,较1—8月回升1.0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仍然表现出较强韧性,资金来源同比增长4.4%,高于1—8月的3.0%,销售额增速扩大2.1个百分点至3.7%,“金九银十”效应显现。

前三季度基建投资累计同比增长0.2%,前8个月为-0.3%,同样年内首次由负转正,不过基建投资回升速度不够理想,这可能是三季度GDP增速略低于市场预期的主要原因。

决定基建投资的主要因素是资金和项目。截至9月底,今年已发行新增专项债券33655亿元,仅余3845亿元未发行,债券发行已临近尾声,可以说资金来源基本能够保障,但并未大幅拉动基建投资增速,原因一方面是形成实物工作量尚需时间,另一方面可能源于缺乏好的项目对接。

第三,出口超预期好转。9月出口同比增长9.9%,再度超出市场预期,显示出强劲韧性。出口好转的因素,既有部分地区疫情二次暴发带来的防疫物资和远程办公出口,也包括发达经济体经济触底反弹带来的外需边际向好。例如,韩国9月出口同比增长7.7%,疫情以来首次转正,且为2018年10月以来最高。

还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就是由于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且工业生产已经恢复至正常水平,而其他新兴经济体复工进程并不乐观,这导致相当一部分其他国家的出口订单转移至中国,这一因素将在未来几个月持续发挥作用,推动出口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水平。

刘学智:总体来看,前三季度经济增速逐季回升,经济增长动能逐渐增强。疫情对第一产业的影响较小,增长相对较快;第二产业受到的冲击较大,疫后复工复产的推动下,恢复较快;第三产业受到的冲击比较大,恢复也较缓慢,增长相对偏低。

工业和服务业产出回升,促进经济增长逐渐加快。二季度以来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生产持续加快。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1.2%,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4月份以来工业增加值增速逐月加快,9月份同比增长6.9%,增速比8月份加快1.3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也明显回升,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长4.3%,增速比二季度加快2.4个百分点。工业生产的恢复程度好于服务业恢复。当前工业生产已经回升到疫情之前的正常水平,而服务业生产有望持续加快,有望继续带动四季度经济增速回升。

行业复苏分化明显。工业生产方面,几乎所有行业都在疫情之后逐渐恢复,但结构性差异较大。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生产恢复相对偏慢,采矿业、水电气等能源行业增加值增速较低。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长较快,前三季度分别增长了5.9%、4.7%,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增长了18.2%、14.7%。载货汽车、挖掘铲土运输机械产量同比分别大幅增长23.4%、20.2%,预示经济增长动能增强。服务业方面,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1.4%,增速较高;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在60%以上,持续改善。

高频数据显示经济活跃度提升,整体产出水平有望继续扩大。三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7%,比上年同期上升0.3个百分点,比二季度上升2.3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加快,8月单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9.1%,将促进企业经营改善。主要钢厂建筑钢材库存减少,表明建筑业生产加快。近两个月铁路客运量、公路客运量以及旅客周转量指标有所改善,商贸物流整体保持复苏。

投资增速年内首次回正。二季度之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步回升,近3个月累计同比增速提升都在1个百分点以上。1—9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8%,比前8个月上升1.1个百分点,年初以来首次正增长。三大需求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强。1—9月份基建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0.2%、5.6%、-6.5%,分别比1—8月份上升0.5、1、1.6个百分点。虽然近期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政策收紧,但考虑到前期开发商获得的土地当前处于开发阶段,已经开工建设的项目充足,今年房地产投资增长预计会达到6%左右。制造业投资相对差一些,除了医药制造业以及计算机、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1.2%、11.7%以外,其他制造业领域投资都是负增长。

消费需求逐渐改善,但全年累计增速可能难以转正。9月份消费增长3.3%,增速比上个月上升2.8个百分点,增速逐渐加快。消费需求逐渐改善,但疫后消费恢复较缓慢,4月份到7月份消费增速跌幅都在个位数,直到8月份回正,9月份的增速也偏低。三季度消费增长0.9%,在三大需求里是最弱的一项。前三季度消费累计负增长,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为负。餐饮行业受疫情影响严重,9月份餐饮收入同比-2.9%,仍然负增长,1—9月份餐饮收入累计同比只有-23.9%。石油及制品类消费仍然负增长,9月份同比为-11.8%,是影响消费增长的重要原因。前期受疫情抑制的高档商品消费需求得以释放,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消费增长较快,增速分别为13.7%、13.1%。全国影院开放,电影与娱乐业指数显著上涨带动了消费的增长。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前期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餐饮、汽车、建筑装修材料等行业的消费正在恢复,消费回升的趋势较为明确。

外需恢复好于预期,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三季度以来出口表现好于预期,9月份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增速为9.9%,连续4个月出口实现增长并增幅扩大,创2019年4月以来的最大单月增速。三季度中国贸易顺差达到1583.5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了34.3%,表明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明显提升。上半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为负,前三季度已经转正,实现0.1%的拉动,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4.3%。

杨畅: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前三季度的亮点表现为制造业增速继续回升、基建投资提速、消费持续修复以及汽车消费明显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

需要指出的是,前三季度国内就业平稳,非主力就业人群压力缓解。1—9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89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99.8%,与上年同期相比少增199万人。9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4%;其中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8%;25—59岁主力就业人群的调查失业率低于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0.6个百分点,表明非主力就业人群就业压力有所缓解,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经济修复逐步进入饱和状态。

更高起点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推动经济复苏增长

中国经济时报:国内经济持续复苏,重点有哪些政策进一步彰显国内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的局面?

杨畅:第一,改革措施在深圳全面推进。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其中一些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依法依规赋予深圳更多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赋予深圳更多权限,有利于提升深圳综合改革的效率与进度。服务业加快开放,在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基础上,制定深圳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放宽能源、电信、公用事业、交通运输、教育等领域市场准入,尤其是提出“特别措施清单”,有望在基础清单的基础上,进一步大胆试、大胆闯,加快推动服务业对外开放。国资国企改革有望成为亮点,探索与企业市场地位和业绩贡献相匹配、与考核结果紧密挂钩、增量业绩决定增量激励的薪酬分配和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有利于明显提升国资国企经营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国资国企的经营效率。加大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支持实行非竞争性、竞争性“双轨制”科研经费投入机制,这有望破解长期制约科技创新人员积极性的难题,加快科技创新的研究、转化与应用。

第二,最新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有利于在西部地区打造经济极点,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格局,为国内大循环形成支撑,这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

第三,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6日下午就量子科技研究和应用前景举行集体学习。能够反映出持续支持科技创新,并且更加侧重成果转化。

经济将进一步修复,政策面将保持稳定

中国经济时报:虽然面临不确定性因素,但外界认为中国经济将持续复苏回升,对四季度的经济表现有何具体分析?

王静文:经济增速有望继续沿着复苏路径回升,四季度经济增速有望回到5.5%左右,政策面预计将会继续保持稳定,为经济持续复苏提供良好环境。

杨畅:四季度经济有望回升到5%—6%,全年将实现2%左右增长。

经济增长有望延续修复态势,一方面,经合组织主要经济体不断修复,对于中国出口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另一方面,国内防疫进入常态化,经济修复到潜在增长水平的态势比较明显。但应该引起注意的是,生产好于需求,外需好于内需的情况仍会持续。

从海外来看,由于复工复产,导致疫情也在反复,防控限制措施也会导致经济复苏不稳定,增加了企业和家庭的不确定性;从国内来看,房地产政策的变动对于房地产开发投资形成扰动,基建投资面临四季度冬季休工的压力。因此未来经济仍将进一步修复,但修复过程中仍然存在压力。

刘学智:四季度经济增速有望进一步加快到5%以上,全年经济增速有望维持2%以上,中国有望成为G20中唯一实现年度经济正增长的经济体。

疫情好转以来生产在二季度率先加快,三季度需求也在快速恢复,预计四季度经济将延续恢复趋势。从生产端来看,工业生产已经恢复到疫情之前水平,而服务业生产将在四季度进一步加快。从需求端来看,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拉动整体投资增速逐渐回升,消费增长逐渐加快,出口有望保持增长态势。

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度也可能创历史新高。预计中国疫后的经济回升至少能持续到明年上半年,即便政策不加码,明年上半年在基数效应下经济增速也会是向上的。一般而言,社会融资增速大概领先GDP两个季度,今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增速持续加快,预示此轮经济回升势头能持续到明年上半年。

中国经济时报:在经济持续恢复、内生动力增强的情况下,国内宏观政策会有哪些调整?

刘学智:宏观政策需更加注重跨周期调节,巩固经济增长。在经济持续恢复、内生动力增强的情况下,逆周期调控政策需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之间的关系。

货币政策坚持稳健和灵活适度,在保持政策力度和持续性的同时,加强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财政政策继续深入做好资金直接惠企利民工作,将已经下达的资金加快惠及市场主体和民生保障方面。

王静文:货币政策要保持总量稳定,当前不能紧缩,但也不必过分放松。此外,应该考虑适当加杠杆和应对人民币长期升值态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