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上写青春2016年3月24日
1981年出生的盖芳芳,是一位年轻的女博士,她先后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工业大学航天学院航天工程与力学系,并通过硕博连读培养方式获得博士学位。2010年来校工作,“刚刚工作的几年,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教学上。” 作为工程力学专业教师,她主讲全校工科基础课《理论力学》、《工程力学》;主讲工程力学专业基础课《流体力学》、《分析力学》、《断裂力学》、《弹塑性力学》等及全校工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课《工程弹塑性力学》,共计7门课程。2013年6月作为我校三个候选人之一参评“第三届省高校教学新秀”评选。“也许是天生不服输的吧,总感觉要做就做最好。”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齐立涛直言喜欢跟学生在一起的感觉,“我一直在尝试将一些学科前沿的知识引入课堂,希望能以此引起学生对专业的兴趣。”齐老师的认真和真诚也感染着他的学生们,很多学生都把他当作自己的榜样。“我的经历我,对工作,对事业的付出必须是100%。做一件事情,最后呈现给别人的效果只能是最好的效果。”
2011年,从日本中部大学留学归来的齐立涛来到我校机械工程学院工作。“顶着留日博士的,我感到更多的是压力。”也正是因为这份压力,给了他更多前进的动力,到校一年后就成功的申请到了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工作中,齐立涛的勤勉、认真是大家的。“也许是在哈工大的学习和留学经历培养了我的这种习惯。”他总是喜欢在年头做计划,年底作总结,随身的记录本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工作记录。“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来校工作这几年加班都成了习惯。”辛勤的劳作,总能换来丰收的果实,短短几年的时间齐立涛共在《Optics Letter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3篇,其中,SCI检索4篇,EI检索3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并主持科研项目4项,分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项,教育部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1项,省留学归国科学基金项目1项,科技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中部大学特别研究费项目1项,参与完成日本经济产业省项目1项。并多次赴、美国、日本等国参加学术会议。主讲了《模具CAD/CAM》、《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特种加工》、《模具数字化设计》、《反求工程》等课程,并成功指导多名学生的毕业论文。积极参与毕业设计,义务指导大学生科研立项。
2012年,盖芳芳以《压力容器在高速冲击载荷作用下动态力学行为特性研究》成功申请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个项目的给了盖芳芳很大的鼓舞,“科研的过程很漫长,甚至枯燥,但我就是享受这种出来的成就感。”做事有“钻”劲,坐得住板凳,这是很多人对盖芳芳的评价。“我是一条道走到黑的的人,我始终认为科学研究没有捷径。”也正是这种和成就了今天的盖芳芳。
2010年5月28日,我校教师孙红参加由外交学院主办的前沿议题 国际研讨会,并以“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区域治理”做主题发言,同年这件事被写进了学校的“大事记”,许多人开始认识并熟悉孙红。
古人云:“种兰幽谷底,四远闻馨香。”初见盖芳芳,她就给了我这样的印象,也实在无法把眼前的盖芳芳和空间碎片超高速撞击航天器防护、非线性动力学分析、超高速撞击压力容器破损分析这些研究方向联系起来。“高速撞击在国内确实只有很少的几所高校和研究所在做,我所做的‘高速撞击压力容器的损伤分析’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谈起自己的科研,盖芳芳好像有说不完的话。
盖芳芳:科研没有捷径,唯有坚守
张保勇:用心教学 潜心科研
“科研本身是很枯燥的,一个大一点的课题所需时间短则半年,长则一年。科研道上,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有时候做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数据。遇到挫折,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各种逆境都是暂时的,只要,一定能战胜。惟有当我们战胜困难时,我们才能真正领科研的乐趣。”张保勇回忆科研道上的点点滴滴,一脸的微笑。
2006年,刘丹丹从工程大学与制导与控制专业硕士毕业来我校工作,主要从事智能材料与控制、多分辨率信号处理、信息融合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科研的道上要想走得比别人更远,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谈起科研上的艰辛和付出,刘丹丹老师感慨说:“别人也许会觉得我很幸运,可是我为此付出的努力却是别人未曾看到的。”工作至今,刘丹丹从没休过一个寒暑假,“没有休假的概念,加班加点是正常的事。”为了研究,她放弃了很多女孩子热衷的逛街、旅游,一心扎在科学研究上。就像刘丹丹自己说的那样,不能下苦功,不肯潜下心来干事情是做不出成绩的。为了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基于暗原色先验原理的特大型矿井粉尘分布监测研究”的研究工作,今年寒假,她又到电子科技大学和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进行了煤尘电荷分析,粉尘不同力度分布的光反射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和科研,占据了孙红绝大多数的时间。工作之余,她把翻译当成自己的爱好,凭借着自己英语专业八级的基础,从2009年至今,孙红完成了8本,涉及工、管、文法多个专业,共计200多万字的译著。“其实,当时译书的动机特别简单,就是想在教授公共课的时候和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个对话的渠道。”
在我校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有一位年轻的女博士——刘丹丹。学生们都称她为“老师”。她拥有许多令人羡慕的,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围绕我校东部煤电化建设,结合智能材料应用,申报5项发明专利,其中4项已经授权。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lectromagnetics and Mechanics、煤炭学报、兵工学报、系统仿真学报等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SCI、EI检索论文12篇。
在采访中,我还发现在盖芳芳科研项目的每个环节几乎都有学生的参与,“有项目经常会带着学生,有个学生从大二下学期开始跟我一起做课题,项目结题后,他把直接出了毕业设计。”用自己的科研促进教学,吸引和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学生一起做科研,在交流中产生很多思想的碰撞,也开拓了我的研究思。”
“齐立涛入校三年来,申请到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和省留学归国基金项目各1项,出版专著1部。”机械学院在全校第七次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做的经验报告中有这样一句话专门提到了齐立涛老师。
刘丹丹:我只是一粒种子
齐立涛:只有100%的付出,才能换来最好的结果
当年和孙红一起毕业的外交学院的同学们,大多在国家部委或者工作,说起在当初的选择,孙红这样告诉我: “我的生活可能没有他们的丰富精彩,但我却有更多的时间可以阅读和思考。我很享受教师这个职业”。
同时,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张保勇的成功不仅体现在科研上,在教学方面,他更是以自己的深深影响周围的每一位学生。他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像个兄长。他学生就像一个农民侍弄自己的庄稼一样,用爱心,用耐心,教他们为学,教他们为人。2011年他辅助指导的两名硕士研究生均荣获学校“优秀硕士毕业生”称号。
孙红:我享受教师这个职业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青年——面上连续资助项目、省高校青年学术、教育厅面上、国家专项协作等11项,主持和参与7个高瓦斯矿井瓦斯地质图编制、龙煤集团分公司4处矿井主要通风机性能测定、省煤炭工业管理局瓦斯鉴定报告评审等工作。实现省龙煤集团七星煤矿现场小试,首次将自主研制的瓦斯水合固化分离与储存装置应用于现场服务。获省部级科技2项、厅级科技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SCI检索论文6篇、EI检索论文25篇,受聘美国《Energy & Fuels》、《Natural Hazards》、《Fuel》、法国《Oil & G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荷兰《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及我国《Energy Exploration & Exploitation》等多个SCI期刊审稿人。在别人看来,32岁的张保勇已经拥有了太多的,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为了科学研究放弃了多少与家人、朋友团聚的时光。“我觉得科研就是这个样子,要懂得享受科研的过程。”说这句话时我看到了张保勇脸上的和坚毅,也正是这句话陪伴他战胜一个个困难,度过一次次难熬的寂寞。
在科技大学的校园里,有这样一群青年教师,他们在科研的道上坚守,他们是科技大学的追梦人,他们用汗水书写着自己别样的青春。
对于刘丹丹的科研工作学校以及电气学院给与了很大的支持,今年又为其成立了的研究所,“学校就像是一片沃土,而我就像是一粒种子。”拥有了自己的团队,刘丹丹对自己的科研工作更加信心百倍。
孙红2006年毕业于外交学院当代国际关系专业并来校任教。刚来学校的前两年,非科班出身的孙红,硬是凭借着自己不服输的韧劲,刻苦钻研教学技巧,并斩获得了多个校内外教学比赛项。同时孙红也开始意识到“教学要有科研作支撑”。2009年,由她主持的《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与东北安全体系构建研究》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这是学校获批的第一个教育部人文社科类的课题,做了这个第一,我既兴奋又感到责任重大。”孙红这样描述项目获批时的心情。项目组所有的都是本校的普通教师,孙红希望能够通过完成课题帮助学校培养国际关系方面的人才。如今虽然这个项目已经顺利结题,但孙红老师在科研道上的探索却远没有结束。几年来,她多次参与省社会哲学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2013年,由于在东北亚国际关系研究方面的突出,她受邀参加在韩国首尔举办的东北亚共同体建设国际研讨会,并做了“东北亚区域安全下多边区域经济合作的触发机制”主题发言。获得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