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司开展资源型城市与工矿区转型工作调研之十一——萍乡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阶段
一是发展接替产业,建立多元化产业体系。萍乡市按照“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打造特色产业;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支柱产业多元化、新兴产业特色化”的转型思,并没有全盘摒弃传统支柱产业,而是将升级优势传统产业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举,在提升煤炭、陶瓷、建材、花炮、冶金五大传统产业的同时,逐步发展了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采掘业及原材料加工业比率逐年下降,矿山企业由2007年的507个整合到298个,地方煤矿产煤量由2007年的502.3万吨下降到2014年的385万吨,煤炭产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下降到30%,煤炭采掘业总产值占比则由2007年的15.9%下降到2015年上半年的4.8%。全市淘汰落后产能项目137个,传统产业提升推动了全市产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
萍乡市是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城市之一。2007年以来,萍乡市从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同步推进城市转型发展,探索了一条 “促转型、结构调整推转型、科技创新助转型、民生改善保转型、生态恢复立转型”的转型发展道。截至2014年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是2007年的2.73倍、4.33倍、3.54倍和2.96倍。
四是推进棚户区,改善矿区生活条件。萍乡市积极探索把棚户区与国企结合、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结合、与城镇化结合,在子衿、用地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盘统筹,有效解决了棚户区的难题。到2012年底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覆盖面就达到城镇居住人口的22.5%,提前实现了国家要求到“十二五”末超过20%的目标。棚户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萍乡样板”通过等主流的专题报道在全国推广。
三是加大民生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转型战略以来,萍乡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共879.44亿元,其中,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533.24亿元,占全部公共财政预算总支出的60.63%。2014年全市城镇就业率在96%以上,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10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69元,2007年以来年均增速超过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19元,年均增速9.5%。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4.3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4.7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数44.23万人。为全市城乡2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全面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
二是优化产业发展平台,增强经济转型动力。 萍乡市着力打造“一园五区二十个产业”, 不断完善“五网六平台”建设,加速产业集中、集约、集聚发展,目前全市园区企业户数达600多家,从业人员7万多人,安源区转型产业、湘东区“中国工业陶瓷之都”、芦溪县“国家电瓷产业化”、上栗县“中国烟花爆竹之乡”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加快推进科技园区建设,先后与大学、南京大学等14所院校和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围绕产业体系领域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了5家发展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累计引进院士、博士等高尖人才180多名,领衔130多个科研项目落户,投资总额达150多亿元。成功获批省工业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批国家级科技园区()3个、省级园区()6个,连续8年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被科技部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五是加强治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对煤炭生产企业开征每吨煤5元的可持续发展资金,用于采煤造成的损害治理。2009年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2014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3.51%,城市建成区绿地率44.2%。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常年空气质量保持在国家的二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