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儿 呼伦贝尔—我的世界煤炭块
这么多能源资源输送到了外地,殊不知就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还有上万人依旧过着马灯粪火的落后生活。因为这些牧户居住地点过于分散,没有办法通过集中发电的方式点亮他们家中的灯。
直到2013年年末,才最终出现转机。彼时,国家电网公司利用单户式风光储发电设备为呼伦贝尔最后的2000多户无电牧民带去了现代文明生活。
多姿草原
海拉尔是个不大的城市,从机场到我们入住的宾馆只有10分钟车程。可能是因为坐拥了太多土地,当地人在做规划时对“寸土寸金”没有多少概念,导致同行的一位多次感慨:“这也太宽了,又没有那么多车……”道两旁的建筑表明,呼伦贝尔人在很用心地装饰着自己的家园。不管是在机场大街还是在城市内部,随处可见反映草原牧民生活场景或草原骑兵战斗景象的雕塑;灯的造型也颇具特色,顶部饰以马头形象,传达着马匹对于游牧民族的非凡意义。
作为被宠爱的孩子,呼伦贝尔人在地面上坐拥万亩草场,向地面下探求黑色宝藏,畜牧业、旅游业、煤炭工业了这里的人们富足安康。而如今,高科技感十足的新能源装备又填补了他们对现代生活的想象。
然而就在这天堂一般的地方,却仅仅生活着250万常住居民。这不禁让我产生了种种疑问,每平方公里大约10个人,他们该以什么方式生活?又以什么姿态享受大自然丰厚的馈赠?带着充分的好奇,笔者第一次来到了这个神奇的地方,同时也是第一次踏茫草原。
草原过于广袤,还是在晴天时最有看头,尤其是在刚下过雨之后明净的天空之下。大块儿大块儿的白云滞留在天空,让我突然理解了“白云缱绻”一词的确切含义。因为足够空旷,云朵的投影可以完全铺展开来,或是撒在草地上,或是印在一群正在悠闲地吃草的牛群上,偶尔有风,它还会越过一条河、过一片湖。近处的草已经完全泛黄,闪着,远处的似乎还在绿色与之间挣扎,不愿意就那么遂了秋天的意。置身于这般景致,如果还有什么烦心事执念不去,那真是极大的了。
只有一个因素不利于呼伦贝尔煤炭行业的发展,那就是人少。即便这里的供暖期长达9个月,面对超过8千万吨的煤炭年产量,呼伦贝尔人的消耗显得太过无力。目前,有二分之一左右的煤炭被开采后直接装火车运往了东北等地区;在剩下的二分之一中,也只需大概40%就能满足当地人取暖消耗,60%只得送入火电厂。充足的煤炭供应,让呼伦贝尔的年发电量十分可观,然而这些电能却又大都要通过电网向外地输送。
或许是想让我们尽可能感受一下多样的草原吧,在海拉尔停留的几日,我们先后经历了晴天、阴天和雨天,而且在每一种天气里都去到了草原腹地。在海拉尔想看草原很方便,驱车三四十分钟就可以到达连最后的人工设施——电力铁塔都消失了踪影的纯天然草场。极目四望,只剩下天空、草地、闲逛的牛羊,还有牧民早已打包好的圆柱形草垛。
因为足够空旷,云朵的投影可以完全铺展开来,或是撒在草地上,或是印在一群正在悠闲地吃草的牛群上,偶尔有风,它还会越过一条河、过一片湖。
在当地引导人员的带领下,我们有幸参观了草原深处一家装有这种发电设备的牧户。将近两年时光过去,一个乳白色的小风力发电机依旧在秋风中旋转,在它旁边是两块深蓝色的光伏电池板,这些设备通过一根电线接入到牧户的砖瓦房内。设备占地面积很小,方便在牧民住房或蒙古包旁就地安装。
呼伦贝尔煤炭资源极其丰富,含煤面积超过2.4万平方公里,已探明资源量为1000亿吨,是东三省总和的6倍。而且这里单个煤田规模大、煤层厚、层位稳定、产状平缓、含煤系数高、宜于露天或大型机械化井工开采。种种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让煤炭行业成为呼伦贝尔的支柱性产业。
自治区的大部分土地一直被干旱缺水所困扰,这种窘境离自治区最东边的呼伦贝尔市却很遥远。“渴”被截留在了部,受益于嫩江和额尔古纳河两大水系的,呼伦贝尔市水资源非常充沛。据统计,呼伦贝尔域内有3000多条河流、500多个湖泊,这里“集结”了整个自治区56%的水资源,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全国的5.4倍。
被宠爱的孩子
从飞机上下来,第一感觉是冷,九月下旬的海拉尔气温已经接近零度。第二感觉是舒畅。其实,在到达那天,海拉尔的天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蓝,但不明原因地,走下飞机后真真儿感受到了一种类似突然离我而去的轻松自在之感。
由阴转晴的天气会给人多一分。先是极远处的天空开始变亮发白,由远及近地,云层慢慢变薄,有了层次感,草原也对应地出现了颜色变化。如果太阳公公足够努力,能够在天边投下几缕光,视觉的盛宴又会更丰富一些。而如果这一切刚好发生在傍晚时分,晚霞,焰光融融于草原之上,落日从容地缓缓隐去,短短的几分钟,会让人做不出任何动作,找不到任何语词,只得静静地屏息凝望。
我们一行人是在9月下旬来到呼伦贝尔的,据说已经过了看草原的最佳季节,但在当地的所见所闻依旧足够令满意足。
就在我们即将离开时,在蒙古包样式的厨房门口,一个黑色面板吸引了我们的注意,这显然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与古朴的蒙古包有些格格不入。同行的引导人员告诉我们,这是太阳能手机充电器。这个答案着实令我们吃惊不小。
摊开中国地图,在雄鸡版图上那个酷似鸡冠的地方,坐落着一个被誉为“北疆碧玉”的地级市——呼伦贝尔。
阴天和雨天时的草原并没有多少色彩,没有遮挡物,没有层次感,天是茫茫的一片灰,地是一篇茫茫的黄,二者在视线的尽头相遇,化作了懒散的羊群和牛群的背景。这种单调的美也足以给初见草原的我们以震撼,就是那种开阔的感觉。
文·樊小可
逃离喧嚣
直飞海拉尔的飞机还未落地,我们已经接收到了不一样的气息。草原上空的云比少了许多,偶然一瞥之间,茫茫草原便透过飞机窗户迫不及待地俘获了我的眼睛。草原已经不属于碧绿色范畴,但也还尚未完全泛黄,点缀其间的河流与湖泊在阳光下泛着亮光,偶尔凸起的几丛树木还披着绿色外衣。没有任何不协调或人工的矫揉造作,开阔的气象与悦目的色彩成为即将踏足的呼伦贝尔的完美背景。
《圣经》新约中有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在资源禀赋方面,呼伦贝尔人绝对属于被宠爱的孩子。除了地面上的万亩草场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地面之下还有多种宝藏等待着呼伦贝尔人去开发,其中尤以煤炭为最。
迤逦而行的河流像血管一样着呼伦贝尔,让这里孕育出了世界上最好的草原。在25.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33%的地域覆盖着自然古朴、风情独特的天然草场,50%为林地,这片造化神奇的绿色,编织出现代人千方百计在寻觅的理想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