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特别报道】泸定老人讲述祖辈救助受伤红军 见证军民鱼水情深
石门坎战斗中身负重伤的营长孙明山,为不拖累部队,一个人坚持留下来
杨仕强讲述祖辈救助受伤红军,见证军民鱼水情
四川新闻网甘孜7月29日讯(记者 戴璐岭 岳东 摄影报道)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泸定,以22位勇士为先导的突击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铁索桥上匍匐前进,一举消灭桥头守卫。“飞夺泸定桥”,打开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通道,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和世界军史上“惊、险、奇、绝”的战争奇迹,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纪念地。
5月29日下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记者团与泸定县党史专家座谈,了解红军在泸定发生的故事。其中,当地退休干部杨仕强老人,讲述自己奶奶参与救助受伤红军的故事,就是军民鱼水情深的最好证明。
在泸定桥革命文物陈列馆里,挂有一位老人的遗像,遗像下这样写道:老红军孙明山(1902-1978),江西瑞金大柏地村人,1926年参加革命,3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黄石区区委书记。1934年10月,随红军长征北上,任代理营长。1935年5月,在泸定县兴隆乡石门坎战斗中身负重伤,留在兴隆……
谈起红军孙明山,今年78岁,已经退休的原宣传部长杨仕强告诉记者,身负重伤的孙明山留在兴隆后,就是奶奶与其他群众一起救治的。“奶奶姓杜,当年守护镇上的娘娘庙,为人心善,看到受重伤的孙明山,为他找来草药精心护理疗伤。孙明山伤还没痊愈,为了躲避敌人的“清共清红”,奶奶与另一村民刘朝全一起,保护孙明山躲进银厂沟深山山洞中。“当时,红军走后,被吓跑的当地县官、土豪等陆续回乡,开始清理救助过红军的人。但奶奶说,红军是好人,舍命也要帮助他。”杨仕强说。
杨仕强听奶奶回忆说,孙明山在深山中,伤好之后不敢暴露身份,白天就在山中打柴,然后放在沟口,托刘朝全来挑到集市上去卖,换的钱就卖点生活用品。就这样,这位曾经带领部队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红军营长,在杜奶奶与刘朝全的保护帮助下,艰难地生存了下来。
“后来,孙明山为了掩护身份,就留在当地娶妻生子。直到解放后,孙明山在当地先后担任了农会主席、贫协主席等职,并参加了原西康省的代表大会。”杨仕强说,直到现在,两家人都还经常走动,关系非常好。
红军长征途中,不管走到哪里,都打土豪、分田地,播下革命的种子。“除了奶奶救助过受伤红军,自己爷爷也给红军带过路,因为他们相信红军能给老百姓带来好日子。”杨仕强说,如今,祖辈的愿望实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带领人民过上幸福的好日子,自己也要教育子孙后代传承红军精神,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标签: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