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剧“挨骂”,是观众抛向现实题材创作的三问
《破冰行动》因主角演技、情感注水、强行煽情等问题被打低分
热剧“挨骂”,是观众抛向现实题材创作的三问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这些天对于《破冰行动》的主创而言,百般滋味在心头。
作为由真实案件改编而来的缉毒剧,它无疑是5月第一话题剧,首轮刚在央视八套和爱奇艺收官,北京等三家卫视已无缝排上了第二轮播出,剧中一众演员也都挨个上过热搜。可热播热议的同时,网络评分清晰记录了该剧口碑的下滑:前十集8.5分,大结局前夜7.7分,整剧完结三天后已跌到了7.1分。一部开播初期受到盛赞的剧集,最后以导演微博公开道歉收尾,实属罕见。
公允地看,《破冰行动》整体品质可圈可点。它在真实的框架内探寻人性幽微处,它详述宗族观念对犯罪行为的影响以及警方对黑恶势力的破除,这些都代表着国产缉毒剧走出的类型化新路。而且一部影视作品能让观众广泛地知道真实的“雷霆扫毒”行动,让大家主动转发对缉毒英雄的致敬,其现实意义无疑也是积极的。
然而大热被骂,成了回望《破冰行动》时无法规避的尴尬。在文艺评论家、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的赵彤看来,“批评声背后,折射出中国电视剧处于调整期的某些阵痛。虽然国产剧从求量向求质的方向行进已是大势所趋,虽然现实题材日益成为主流,但一些创作积习仍在。”探究该剧挨骂的集中缘由,何尝不是观众抛向现实题材创作的三问。
女主角戏份太多余,愿不愿“零恋爱”?
角色谱里谁最不讨喜?演员表上谁最不受观众待见?戏里戏外的答案一致指向了女主角陈珂。故事里,女护士陈珂是男主角搭档的前女友。按常规的叙事规律,由她的照片牵出南井村一案,这个功能性角色便可退场了。可40多集剧情,她不仅贯穿始终,还与男主角上演了似有若无的感情戏。恰是这一丝暧昧,引发观众大面积不满,“专心缉毒,无心恋爱”一度成了网友刷屏的心声。
剧评人李星文用“商业考量”来归纳剧方的发心。惦记“网感”,“讨好”年轻人,觉得恋爱戏是“拉拢”女性观众的刚需,凡此种种,最终导致严肃办案的剧本里生长出格格不入的一个角色一段情。现在证明,剧方把错了观众的脉,更误解了所谓的“年轻人喜好”“女性观众倾向”。恐怕还得追加一点:模式化的注水思维。观众并非单纯地反感恋爱戏,而是厌恶模式化剧本、注水的情感。当背景各异的剧中人谈着千篇一律可有可无的恋爱,剧本被抻长,观众信心这才逐渐凋零。
环顾四周,《破冰行动》绝非被感情戏拖累口碑的孤例。不少都市剧中,无论主人公的年龄几何,也无论他们的出场设定是否已婚,编剧都会尽快安排他们的恋爱戏,仿佛邂逅新感情才是触发一切能量的启动键。类似《士兵突击》这款“零恋爱”、仅凭军营群戏就能叫人念念不忘的,十多年来依旧独此一家。
配角演技碾压主角,敢不敢“轻流量”?
在网上,观众按演技优劣,给《破冰行动》众人物排出一条“鄙视链”。谁在顶端,见仁见智。吴刚所饰运筹帷幄的李维民,王劲松表现的狠戾毒枭林耀东,唐旭奉献的“随波不逐流”的蔡永强,张晞临打磨出的在法与情之间徘徊挣扎的马云波,任达华静水流深式演出的赵嘉良等人,都有网友提名。而谁在底端,众口一词。不幸的是,女主角垫底之余,男主角李飞只比她稍好一些。
作为全剧核心,李飞并不容易塑造。一则,剧本赋予人物两面性,一面是睿智敏感、总能提前嗅到真相的聪明人,另一面是一腔孤勇、少了理性的愣头青。任何一面过多,人物就会陷入故弄玄虚或莫名冲动的标签化表演。二来,与剧中李飞过招的,不是吴刚等公认的实力派,就是唐旭、公磊、宋撼寰这类让观众眼前一亮的“宝藏演员”。反差之下,年轻演员黄景瑜的表现多少有些稚嫩了。
年轻且自带流量的演员当主角,一群资深实力派为其配戏,如是搭配,近年来并不少见。而男一号的演技被配角集体碾压,更是似曾相识的画面。即便一些口碑好剧都难幸免,比如《人民的名义》,比如《北平无战事》。
在评论家看来,主角屡屡位于演技谷底,正是国产剧转型期的阵痛表现。“那些资深实力派,往往成长于‘前市场化’阶段,在以艺术为本位的创作宗旨下,他们打下坚实的功底。而今天的年轻演员,遇上的是前些年市场本位的环境,速成的创作与背后的经纪公司,都容不得他们潜心修炼。”赵彤说,出品方为商业利益考虑,以市场需求、流量需求来配置演员阵容,曾经屡试不爽。现如今,环境正在沉淀,工匠精神亦逐渐回归,“以内容为主体、以演技为纽带来配置剧作体系,希望只是时间问题”。
结尾漏洞多、结局烂尾,能不能回归生活逻辑?
随着女警马雯中枪,卧底赵嘉良牺牲,观众的不满情绪彻底爆发了。铺天盖地的质疑声中,“强行牺牲”是高频提法。在观众眼里,剧集初期的缜密逻辑与后期漏洞频出的细节形成鲜明对比,几乎“判若两剧”。
剧本的意图并不难揣度。编剧让身处智能时代的人物用最原始的手抄方式传递信息,还让带着这张“关键纸”的马雯路遇歹徒并经历一场恶斗,当然是希望用一张染血的名单渲染悲情气氛。编剧让完全有可能全身而退的赵嘉良,在一场不合逻辑的谈判后牺牲离场,也是为了让全剧在壮烈中收官。可编剧们恰恰忘了,细节决定成败。少了必要的细节铺陈,没了合理的逻辑铺垫,荧屏上的缉毒警和卧底人员从前期的果敢睿智陡然间“智商下线”。如此一来,不仅剧情变得生硬,也多少让致敬、煽情的效果打了折扣。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说:“合情合理合逻辑,永远是编剧的重要法则。在此之前,还得加一条——符合生活。我们面对的观众,早已是世界级的。煽情没有问题,讴歌英雄更是剧作重点,但如何合理煽情,而不是脱离生活为文造情,值得编剧好好思考。”
- 标签: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