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煤炭

煤炭业务知识大全12种煤炭种类图片

  残缺的躯干、昏迷的面庞煤炭业务知识大全、痛苦的表情、冰冷的尸体,近几年来12种煤炭种类图片,我国的报纸尤其是一些地方的都市类、晚报类报纸上频频能见到这些令人难受的画面,试举其中三例:  2006年6月以后,全国多家媒体持续数月追踪发布多张因车祸成为半截人的湖南人彭水林的图片,而且由深圳报业集团晶报摄影记者贾玉川拍摄的组图《半截人彭水林的故事》,还获得了第二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新闻人物类组银奖

煤炭业务知识大全12种煤炭种类图片

  残缺的躯干、昏迷的面庞煤炭业务知识大全、痛苦的表情、冰冷的尸体,近几年来12种煤炭种类图片,我国的报纸尤其是一些地方的都市类、晚报类报纸上频频能见到这些令人难受的画面,试举其中三例:

  2006年6月以后,全国多家媒体持续数月追踪发布多张因车祸成为半截人的湖南人彭水林的图片,而且由深圳报业集团晶报摄影记者贾玉川拍摄的组图《半截人彭水林的故事》,还获得了第二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新闻人物类组银奖。尽管不少画面上彭水林面带微笑,但诸如:他裸露着的半截身体上清晰可见部分体内组织,他做俯卧撑时半截身体悬空有如科幻片等一些画面,让人很不舒服。

  2006年12月13日,《京华时报》刊发了一篇题为《男子拒救援北京跳楼身亡 记者拍下坠楼全程》的报道,除文字外,还刊发了男子坠楼的全过程图片:从坐在阳台窗台上向下看时的眉头紧锁一脸愁苦与无奈,到脱下身上的毛衣,再到双手扒住窗台身体悬空,然后是空中坠落,最后是三四个人拖走装在白色袋子里的尸体。这一组画面让人感觉到生命的无奈、脆弱与沉重,甚至有种隐隐的恐惧。

  2007年2月25日,《燕赵晚报》转发了消息《昆明6岁女孩动物园内与老虎合影竟被咬死》以及一幅孩子亲人悲痛欲绝的图片。看完消息后,笔者感觉很心疼,替那个逝去的小生命感到悲哀,也多少能体会到为人父母者撕心裂肺的痛苦。而那张图片却令笔者想到:这对父母够可怜了,报纸还把他们登出来,太不人道也没有必要,无异于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

  这些报纸之所以乐于刊登此类灾难性事件的图片,原因其实很简单12种煤炭种类图片,吸引读者“眼球”,增加新闻卖点,追逐经济利益。而那些漠视苦难、轻薄死者的冷冰冰的图片,也的确满足了少数人的“嗜血”心态,从落在别人头上的“灾难”中寻求病态的快感。

  对于受害人或其家人来说,发生了伤亡事故已经很不幸,随之痛苦又被无数倍的放大呈现在公众眼前,这可能会对他们今后的人生轨迹带来毁灭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经历创伤性事件的个体在疗伤、康复的过程中,需要被尊重,被人性化地对待,更需要一定的空间,避免被提醒创伤。

  而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一幅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灾难性事件的特写新闻照片,则会给他们带来种种视觉和心理上的不适。

  另外,就报纸自身的传播效果而言,过多地关注于耸人听闻的灾难性事件,过多地呈现给读者血淋淋的痛苦场面,则有可能沦落为“小报”,降低自身的公信力。

  和多年来相对成熟的文字报道采访、编辑、刊发管理体系相比,我国许多报纸对图片的拍摄、编辑、刊发还缺乏一个严密的管理体系,拍摄主要是摄影部门的事儿,版面上图片的选用和处理则随意性较强,不仅缺乏专门的图片编辑,更缺乏对图片的视觉冲击力以及传播效果的深层次研究和考量。因此,面对灾难性事件,编辑在选取照片时至少应当问自己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所选图片是否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传播信息和造成最小限度的伤害。对于灾难性事件图片的选用,我国2006年版的《图片编辑手册》提出了以下发表前的思考路径:1、是否有可以替换的照片;2、刊登这张照片的线、对受众的影响。而在决定是否刊登情绪激烈的照片时12种煤炭种类图片,实践中我国一些报纸已形成一个原则,即主要权衡三个因素:1、照片是否有助于说明报道内容;2、公众是否有必要看到这些照片;3、同情照片中所摄人物的必要以及同情公众的必要。

  第二,所选图片是否能体现编辑乃至报纸的人文情怀。灾难性事件的图片,几乎多数都要靠“人”来反映:人的表情,人的动作煤炭业务知识大全,人的状态12种煤炭种类图片,也正是因为当事人的痛苦才使得新闻图片具有了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更高的新闻价值。那么,编辑是应当服从职业要求以新闻价值为第一位?还是应当服从整个社会的伦理规范把对当事人的关注放在第一位?全美新闻摄影师协会前任会长威廉桑得斯提醒道:“你首先是人类的一分子而其次才是新闻记者”。当传播信息与人道主义两种相互竞争的价值观看起来都具合理性时,编辑就需要遵从更普遍意义上的伦理规范,站在受害人和大多数读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第三,所选图片是否能进一步发掘灾难事件中蕴含着的更新鲜、更美好的主题。在对灾难性事件进行报道时,单纯展现痛苦、残缺、血腥、死亡等画面,虽然的确能吸引大量读者的眼球,但也仅仅是实现了强烈的感官刺激这一目的,并不能算作高水平的新闻图片,也没有发掘出更有意义的主题。英国摄影记者迈克威尔斯拍摄的《手乌干达旱灾的恶果》,通过丰润的白手与枯瘦的黑人小手进行对比,运用长焦镜头拍摄特写,一方面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将旱灾给人类造成的恶果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进一步揭示向身处困境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的深刻主题,使照片获得了超出记录与传递图像本身的意义。

  然而,要想改变时下都市类、晚报类报纸热衷于发“灾难性事件”之财、不少编辑漠视受害人感受、缺乏人文情怀的现状,笔者以为,不从整个大环境做起,不从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完善制度建设入手,恐怕难以实现。

  新闻主管部门应当在整个行业内倡导“社会价值先于新闻价值”的理念,特别是面对灾难性事件时,媒体及从业人员应当充分体现人道主义精神。2006年7月,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23岁的记者曹爱文采访一个女孩落水事件时,在现场主动救助而放弃采访,救助失败时她落了泪。而她现场救助落水女孩及失败后落泪的照片先被放在了大河网上,随后搜狐、新浪、新华、和讯、千龙等国内知名网站进行报道,引来众多网友关注煤炭业务知识大全,多数都是对她的行为表示赞许,她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女记者”。由此可见,受众欢迎充满人文情怀、有血肉、有感情的新闻从业人员,而不是冷冰冰的记录者和传播者。

  强化图片选用、处理及刊发方面的培训,提高现有编辑队伍的业务水平甚至设立专门的图片编辑和把关人,避免刊发中的“他者心理”。报社乃至上一级主管部门应对现有的编辑队伍进行培训,特别要侧重对灾难性事件的图片从选取原则、技术处理、刊发后可能产生的效果进行针对性培训,在有条件时,要求报社设立专门的图片编辑和把关人。另外,由于都市类、晚报类报纸偏爱灾难性事件的题材,也常大幅甚至整版报道外地的灾难性事件,避免“他者心理”就更为重要。“他者心理”,是指对本地以外的灾难性事件报道时比对本地事件的报道要缺乏顾忌和节制。2006年4月11日《南方都市报》头版头条是一则外省灾难性的图片新闻,这张彩色照片约占了半个版面,照片给出的是一个特写镜头:一具被掩埋在废墟中的尸体的两只脚突兀而刺目地伸在外面,脚底朝向读者。这是山西省原平市轩岗煤电公司职工医院一闲置车库发生爆炸后的现场。如果是本地发生的事件他们很可能不会如此处理,因而对这则新闻不论从版面安排还是图片选用都体现了报纸典型的“他者心理”。

  可以考虑建立新闻照片的反馈机制,对刊发后的社会效果进行跟踪。大多数报纸都设有自己的读者互动专栏或部门,以往主要针对在报纸上刊登的文字报道的反馈,可以试行增设专门部门或人员就图片的刊发效果进行跟踪,了解图片当事人乃至读者的反映,以改进工作。据笔者了解,我国新闻主管部门专设的审读机构似乎也把关注文字报道作为一个重点,对于图片报道则着力较小,笔者以为12种煤炭种类图片,审读机构应当考虑把对新闻图片特别是灾难性新闻图片的审读作为一个新的重点进行严格监管12种煤炭种类图片,对于报纸的用图不慎给以警示甚至处罚。

  陈力丹、李跃群,《如何处理新闻中的血腥、痛苦、灾难画面 传媒图像伦理规范初探》,刊于《新闻记者》2007.2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