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节能环保

澳大利亚华裔女记者:半年3万公里的行走找寻身份认同

  中新社悉尼6月2日电 题:澳大利亚华裔女记者:半年3万公里的行走找寻身份认同

  中新社记者 陶社兰

  1983年,陈韵雪(Monica Tan)出生在悉尼,父母是从马来西亚移民来到澳大利亚的华裔。在2016年半年时间里,她独自一人,在澳大利亚中部、北部,做了3万公里的行走。现在,她把旅途中的所遇、所想、所感,写成一本书Stranger Country,希望更多的人和她一起思考。

  最新考古研究发现,早在6万多年前,就有土著人在澳大利亚生活。他们是这片土地最早的主人。无论是在学校里读书时,还是后来在媒体做记者接触过土著人的绘画和艺术家,陈韵雪发现,很少人会谈及他们的历史。

  陈韵雪的父亲陈星惠,祖籍福建龙岩,上世纪70年代从马来西亚到澳大利亚留学,经过多年艰苦打拼,成为一名全科医生和著名侨领。2006年,陈韵雪和父亲一起到中国旅行,那是她第一次回到祖籍国。

  在她走过的那些地方,上海、北京、新疆,陈韵雪看到中国的美景,领略到现代化发展速度,感受到民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是与她从小熟悉的西方国家完全不同的东方文化的国家,为她打开了看世界的另一扇窗。

  2009年,陈韵雪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中文。两年后,她留在北京,为一家环保组织工作了1年半,随后又到云南大理从事相关工作。这段经历,让她开始关注环境保护。

  回到悉尼,生活又归于平常,陈韵雪在一家英文媒体做文化编辑。工作之余,她开始为这次行走做准备。父母得知这个计划后,十分担心,但最终还是表达了最大程度的支持。

  陈韵雪告诉中新社记者,她是带着恐惧上路的。对于一个一直生长在城市的女性来说,怕被蛇咬,怕遭遇强暴,怕会死掉。当然,也怕此行一无所获。

  行走中,陈韵雪有时一天要开车跑上几百公里,不少地方没有网络信号,她最担心的就是汽车抛锚。所幸,没有发生。她见过纯粹的原住民,也见过来自欧美的背包客;见过来自黎巴嫩、印度、阿富汗的移民,也见过第三代的华人。和他们的交谈,让她重新思考澳大利亚的本质。

  “以前,大家都理所当然地认为,澳大利亚是白人的。其实不是,最早,它是原住民的。现在,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来自于不同国家的每一个人的。是他们,共同在建设这个国家。”她说。

  半年后,当陈韵雪途经蓝山开往悉尼市区时,一个想法在她的头脑中越来越清晰:“我爱澳大利亚。”她甚至在独自一人的车里,把这句话大声地说出来了。她说,这次行走将改变我的一生。也许,我不会像原住民那样,与这片土地建立密切的关系,但是,澳大利亚就是我的家,它给我痛苦,也给我欢乐。我的未来,将永远与它连在一起。

  结束这次行走一年多后,陈韵雪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在悉尼一所大学教授澳大利亚研究方面的课程。她希望把自己热爱的澳大利亚历史和文化跟学生们分享,而她的许多学生,都是非英语背景,如意大利、俄罗斯、伊拉克等等。从原住民那里,她更深刻地理解了人与土地的关系,坚定了成为环境保护主义者的信念。

  “当然,我还会继续写书。下一部书是一本小说,里面有澳大利亚人、原住民、中国人。爱情小说吗?先保密啦。”陈韵雪说,脸上露出爽朗的笑。(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