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风口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剑指何方?
近期,“新基建”字眼经常见诸报端,由中央高层会议定调的新基建之风,为中华大地的经济建设注入了一股“强心剂”。“新基建”主要包括七大领域: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作为七大新基建方向之一正备受关注。随着社会能源的替换,且基于中国新能源汽车良好的发展前景,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的补能基础设施将会大范围应用必然也是趋势,就如现在的燃油车离不开传统的加油站一般。
其实早在2015年,国家就已经开始连续密集出台政策推动充电桩建设,截止2020年2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24.5万台,而2019年底国内新能源车保有量已达419.5万辆,目前车桩比约为3.4:1,却远低于《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规划的1:1。
如你所知,充电桩的规划发展似乎并赶不上预期,然而这再次重提的新基建能否为充电桩的发展”续杯”呢?而新基建风口下的充电桩又会有哪些演化呢?
不妨让我们细细数来,因为这一切都值得期待。
一、车桩比1:1背后蕴含的巨大能量
说到充电桩,不妨先了解一下新能源汽车,毕竟充电桩的发展与新能源汽车息息相关。
早在2012年7月,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宣布将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
该政策发布后,新能源汽车的利好政策便如雨后春笋般密集出台。从发改委公布电动汽车用电价格,到财政部免征新能源车购置税。在这一系列政策的刺激下,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开始变得火热。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使建设充电桩基础设施更快的被政府纳入城市发展的战略规划。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基本建成满足超过5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的规模。
而到2016年1月,十三五期间发布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中明确了行业的发展目标,即新增充电桩超过480万台,其中分散式公共充电桩50万台,公务车与私家车用户专用充电桩430万台,以满足全国5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
一时间,国营资本、私营企业蜂拥而上,掀起了一阵充电桩建设狂潮。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截止2015年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保有量为5.7万台,新能源车保有量为44.7万辆,车桩比为7.84:1。
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截至2020年2月底,全国已建成公共充电桩53.1万台,私人充电桩71.4万台,共计124.5万台,而截止至2019年底国内新能源车保有量已达419.5万辆,车桩比约为3.4:1。
根据国家规划,在2020年底,车桩比要基本达到1:1。如果按照新能源车与桩的正常速度发展,再加上年初疫情的严重影响,车桩比在2020年底要达到1:1,似乎并不太可能。
但值得庆幸的是,将充电桩设施建设纳入新基建,即意味着新能源充电桩的建设,放到了和5G建设同等的战略地位。国家和地方政府后期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倾斜,这将是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催化剂和众多充电桩企业的定心丸。
同时,这也引起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就如疫情期间,充电桩头部企业特来电顺利完成了约13.5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可见资本对充电桩的发展前景仍然充满期待。
有了政策倾斜和资本关注的加持,2020年底要实现车桩比1:1的梦想似乎与现实就更近了一步,这也将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行业即将迎来跨跃式发展。
除此之外,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规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销量的25%左右,保守预计当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会是700万辆左右。以新能源汽车保有量2000万辆、车桩比1:1估算,2025年需要的充电桩数量约1880万台。由于交流桩和直流桩价差大,假设充电桩均价1.5万元/台计算,对应的充电设备市场空间约2800亿元。以单车年耗电量2000度电估算,充电和服务市场将约400亿元。
而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也曾预测,到2030年中国电动车销售会突破1500万辆,保有量会突破8000万辆,届时纯电动车辆或达到6480万辆。这意味着,如果按照车桩比1:1的数据估算,从2021年到2030年的这10年间,需要新建充电桩约6360万台。
由此可见,车桩比1:1背后蕴含的能量,是如此巨大。前景不错往往只是行业的表象,抛开行业的表象,探索内在的市场规律,那才是真正的充电桩行业方向。
二、集聚能量的充电桩将剑指何方
01 跑马圈地时代已过去
2014年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史上一个特别的年份。当年全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从前一年的17642辆突飞猛进至74763辆,实现了量的飞跃。
也正是从2014年起,我国全面开放纯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市场,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充电桩建设。像今天的充电桩龙头企业
- 标签:流行坎止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