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新能源未来十年战法
2020北汽新能源全球伙伴大会
北汽新能源确定了未来十年的规划。 这个十年,起点与之前完全不同。从内部来看,2019年,北汽集团将北汽新能源的纯电动汽车,将和北汽自主品牌的燃油汽车一起,采用BEIJING品牌,并且以“一个渠道” “一个团队”来展开营销。 从外部看,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下滑;特斯拉为代表的外资品牌强势来袭。 面对全新的形势,北汽新能源要如何应对? 1月15日,北汽新能源2020北汽新能源全球伙伴大会在北京举行。北汽新能源就下个十年的规划目标进行了阐述。 1发布“2029计划” 北汽新能源总经理马仿列在会上,发布了北汽新能源“2029计划”,提出了“一个目标,两大路径,三大举措,四大体系”的路线图。
北汽新能源总经理马仿列阐述“2029计划”
“一个目标”是坚持“一个卫蓝梦,两个世界级”的企业愿景,打造“世界级的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中心”和建设“世界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两大路径”是打造行业命运共同体和全面参与国际竞争。 三大举措: 一是构建数字化研发能力。建成世界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研发中心,推动软件定义汽车。北汽新能源将进一步夯实六国八地的全球研发布局,研发队伍达到万人规模,全面掌握新能源汽车主动、被动安全技术,建成电池安全技术研发中心。 二是丰富电动化与智能网联化深度融合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型谱。打造3个以上电动汽车专属平台,开发10余款新能源汽车产品系列,40余款全新产品,满足人们生活出行各个场景需求。全面实现L4-L5级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销售超过50%。 三是打造AI工厂,实现C2M的个性化生产。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建立集成客户、供应商、工厂和环境于一体的大规模定制化生产模式,高效、准确响应顾客需求,为客户提供卓越的个性化生产制造服务。 此外,北汽新能源还将从动力电池、智能互联、客户服务、能源生态等方面入手,构建四大体系:一是以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燃料电池“三位一体”的能源驱动系统构建多元化能源体系;二是基于5G/6G构建采集、通信、数据、分析一体化的车-路-云大数据管理中心;三是线上线下、体验交付一体化的无缝隙全新营销网络体系;四是建成车与车、车与能源网互通互联的智慧能源生态体系。 2“朋友圈”越做越大 技术决定竞争力,北汽新能源正在整合全球优质资源为其所用。 在动力电池方面,北汽新能源不仅与宁德时代加深合作,最近也正在探索与比亚迪的合作。据马仿列透露,与比亚迪的合作探索不仅仅在电池领域,运营、技术等方面都有涉及。 在智能网联方面,2019年,北汽新能源与华为签订了全面业务合作协议,联合“开发面向下一代智能网联电动汽车技术”,并联合设立了“1873戴维森创新实验室”,合作范围包括云计算、车联网、能源互联网等领域。
2018年北汽新能源与华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在新能源汽车运营与大数据等方面,2018年,北汽集团与滴滴出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新能源汽车运营、大数据应用、出行服务、定制车及充换电等领域展开战略业务合作;同年北汽新能源与滴滴成立合资公司,全面落实两者合作。 在生产制造方面,北汽新能源与麦格纳合作研发与代工。2018年6月,北汽新能源与麦格纳国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江苏省镇江成立技术合资公司与制造合资公司,致力于打造对外开放共享的高端智能纯电动汽车研发与制造中心,并计划首先投产北汽新能源高端品牌ARCFOX的相关车型。 2017年3月8日,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收购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3.93%股份,成为北汽新能源股东之一。在北汽新能源打造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ARCFOX、北汽新能源试验中心建成启用等重大举措中,戴姆勒均有参与。
此外,北汽新能源与SK、北京电控合资成立的北电爱思特也已经正式竣工投产,进一步增强其对高端资源掌控能力。
3中高低端产品全面升级 目前,北汽新能源在产品布局上先后推出了EH、EU、EX、EV、EC、LITE等六大系列十余款纯电动乘用车,全面覆盖A00级到B级产品。 不过,北汽新能源党委副书记连庆锋看来新能源汽车进入到2.0时期,北汽新能源的产品要继续升级。
北汽新能源新闻发言人连庆锋接受采访
北汽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升级要解决三个矛盾。 一是盈亏平衡的问题,目前新能源车企的成本和收益还没有达到一个平衡;二是主流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品质以及用户体验机制的要求更高;三是由于补贴退坡等因素导致新能源汽车销量不振,供大于求。 对此,北汽新能源从三个方向破局,10万以下的供应车系列,10万-20万的车以及20万以上的品牌。 高端产品方面,北汽新能源推出ARCFOX。连庆锋表示,ARCFOX所有对标的指标都是特斯拉,从整个指标的定义就是要做到全面超越特斯拉。 此前,连庆锋就曾透露北汽新能源已形成了BE11、BE21、BE22三大平台来覆盖了未来5年的30多款的产品。 可以看到,面对新的十年,北汽新能源正通过快速的技术革新、产品创新、模式拓展和市场扩张,来应对新的市场变革。(完)
- 标签: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