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水电开发形势预测与对策措施分析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开创新发展格局,尤其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为什么还要继续发展水电?未来水电开发面临哪些制约因素?如何积极稳妥有序开发水电?如何在生态保护中开发水电?如何在水电开发中实现利益共享?所有这些都是新时期水电开发中必须回答的问题。
水电是全球公认的清洁、优质、灵活的可再生能源电力。世界各国无不把水电放在优先发展地位,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就基本完成了自己的水能资源开发,服务其经济社会发展。因为大中型水电工程还具有防洪、减灾、供水、航运、灌溉、旅游、养殖等综合利用功能,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非常重视水电开发,持续将水电开发任务纳入国家发展五年规划。“十五”之前,水电发展规划的目标是解决电力短缺,科研攻关大水电关键技术问题,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小水电代燃料,解决农村生活燃料短缺问题。在“十五”收官之年,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惠及20万人,减少年薪柴消耗量16万吨,巩固退耕还林面积30万亩,保护森林面积156万亩。
国家水电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加快发展水电”和“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解决“能源需求将持续增长,能源和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约束”问题。“十一五”是中国水电发展最快的时期,水电装机规模突破2亿千瓦,建设与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水电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水电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妥善安置移民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发展水电,科学有序开发大型水电,严格控制中小水电,加快建设抽水蓄能电站。
不同发展阶段,虽然对水电开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水电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基本功能从未改变。水电开发由最初提供电力商品属性,到服务社会的公品属性,再到目前江河治理、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及带动地方经济脱贫攻坚的属性,其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需要不断扩大。
“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水电为新型电力系统保驾护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型电力系统也对水电存量资源优化和增量开发带来新的机遇。但受开发条件、社会环境、政策、技术和经济等因素,剩余水电开发仍面临巨大挑战,已开发水电的优化仍面临多重制约。所以,未来需要在思想、理念、政策和技术等方面,进一步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水电仍将大有可为。
中国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约6.87亿千瓦,年均发电量约3万亿千瓦时。截至2020年底,中国水电装机为3.7亿千瓦,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17%;发电量约为12140亿千瓦时,虽仅占全部发电量的16.4%,但在全部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中占比超过60%。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电仍将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主力军。
根据中国水电发展远景规划,到2030年水电装机容量约为5.2亿千瓦,其中,常规水电4.2亿千瓦,抽水蓄能1亿千瓦,水电开发程度约60%;到2060年,水电装机约为7.0亿千瓦,其中,常规水电5.0亿千瓦,新增扩机和抽水蓄能2.0亿千瓦,水电开发程度达73%,届时基本达到西方国家的水电开发水平。中国水电仍有不小的发展空间。
目前,中国总体还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快速推进期,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预计未来30年能源消费总量仍将保持增长态势,电力增速更快。到2035年、2050年,预计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将分别达到12000太瓦时和14500太瓦时,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分别达到4800太瓦时和6600太瓦时,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将是未来电量增长的主体。但是,风电、太阳能发电具有先天的不稳定性、间歇性和波动性,如果大规模接入电网,需要配套大容量储能设施。目前来看,只有大型水库电站和抽水蓄能电站具备这样的能力。因此,未来新能源大规模的发展也离不开水电开发。
以国家规划的水电基地为基础,借助水库的储能和调蓄能力及电力输送通道,建设水、风、光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将是中国落实应对气候变化有关承诺,加速能源结构转型、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举措。结合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可再生能源规划研究和其他机构研究成果,到2035、2050年,预测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容量占比将分别达到65%、75%以上。常规水电装机对应需求分别为4.5亿千瓦、5.6亿千瓦,甚至更高;在可再生能源电力年发电量中,预计2025、2035、2050年,水电发电量占比将分别达到48%、31%和28%以上。这说明,在可再生能源电力中,当前水电份额仍占一半以上,未来也将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可见,水电开发在中国能源转型升级,实现碳减排和碳中和目标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人均水库库容与人均电力装机容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设施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相比发达国家,中国人均储水设施严重不足,大江大河的防洪减灾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极不适应。洪水集中爆发与人工储水设施不足的矛盾更加剧了防洪减灾的压力。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更多高坝大库,但同时,人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又限制了水库大坝的兴建。所以,在河流开发中只能建设少数高坝大库或“龙头”水库。中国跨流域调水(引水)工程的水源点往往就设置在流域水电开发的龙头水库或高坝大库,如果没有龙头水库和高坝水库,调水(引水)工程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加快高坝大库建设将成为未来水电开发的重点。
气候变化影响将导致径流分布更不均衡。如果缺乏径流调节工具势必导致洪旱灾害更加频繁严重,“治水兴邦,以电养水”是国家江河治理的必然出路。所以,无论从能源转型,还是从江河治理,或者是供水安全、生态安全以及自然灾害防治的角度,当前和未来都离不开水电开发。
未来水电开发的重点地区在川、滇、藏。要积极推进金沙江上游、雅砻江上游、大渡河干流、雅江下游等水电基地建设,打造藏东南“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
挖掘东中部地区水能资源潜力。根据能源转型需要,优先考虑现有水电工程的扩容改造,充分发挥水电调节作用。总结流域梯级水电站建设管理经验,开展水电开发后评价工作,推行中小流域生态修复。
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控制中小水电开发。按照干流开发优先、支流保护优先的原则,严格控制中小流域、中小水电开发,保留必要生境。在水能资源富集的西部地区,重点开发资源集中、环境影响较小的大型河流、重点河段。
大多数水电开发工程位于西部深山峡谷区域,地理环境特殊,构造背景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水库移民安置难度大,工程技术和建设管理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强地震和重大自然灾害对工程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挑战;二是高寒、高温、高湿、强风、缺氧、强紫外线辐射等特殊环境因素的挑战;三是地处偏远、运输条件差、建设条件艰苦,建设成本高,存在工程技术、经济、环境、社会可行性的挑战,必须直面问题,创新思路,攻坚克难,推动水电开发可持续发展。
不可否认,水电对河流水文情势和生态环境在流域尺度的影响客观存在。水电开发对环境影响的客观评价很难,唯有深入系统和长期的监测对比研究,才能揭示其影响的本质和效应,水电工程建设要做到环境影响利大于弊,并且应该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衡量利弊得失,做到合理取舍。
水电开发应把维系河流健康和良好生态环境作为重要任务,持续开展生态环境影响监测分析和保护修复措施研究。具体而言,第一,要研究各种水生生物,尤其是濒危鱼类的生息和洄游规律,优先保护重要水生生物的栖息地;第二,在有序适度开发干流的同时,在干流河湾或其支流建造人工湿地,维持类自然河流河段,为水生生物保留生存发展的生态空间;第三,在工程布置上,要研究分层取水、鱼类增殖、大坝过鱼设施和生态流量泄放设施,维系河流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第四,在电站运行调度中,要把生态调度和优化调度结合起来,优先保障河流水生生物必需的生态流量。
高原、高寒或冻土区域,生态系统极其脆弱,环境承载力低,容易诱发绿洲萎缩、河道断流、土地荒漠化等问题。西部水电开发需要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估工作,提出应对措施。
未来河流水电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要包括大气环境、局地气候、陆生生物、水生生物、人类活动、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要从流域系统、人类活动、社会发展角度,深入研究河流水生生态的变化和演进,通过水库大坝的合理布局和梯级水库群的科合调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河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未来水电开发集中的西部地区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与脱贫攻坚重点区域在行政区域上高度重合,水电开发应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列为重要任务,让移民安置成为致富发展新契机。
一方面,水电开发应尊重项目所在地政府和群众意见建议,取得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支持。只有调动当地政府、移民群众的积极性,水电开发才能获得良好的建设环境,推进工程开发进程。另一方面,中国大型水电开发的主体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甚至是中央企业,国有企业应承担国家发展使命,肩负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因此,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发展理念的决策部署中,国有企业就应该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多作用,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作出贡献。
西部地区,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特殊、土地资源稀缺,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少数民族聚集、宗教文化复杂、地方经济落后,水库移民安置具有相当难度。如何实现水电开发利益共享,让相关各方——地方政府、移民群体、项目业主都能从水电开发中获得合理利益,并能统筹好直接与间接、经济与社会、当前与长远等方面的利益关系,这是亟待破解的重大实践课题。
一要科学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创新水库移民补偿补助模式,尊重移民文化和发展需求,优选移民安置地点,提升移民村镇宜居品质;二要创新移民管理及库区专项建设体制机制,拓宽移民资产收益渠道,推进库区产业发展升级,强化能力建设和就业促进工作;三要加强后期扶持、确保库区产业扶持政策落地,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技能培训、社会保障、产业发展等关键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实现水电开发和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
大多数水电工程处于西部深山峡谷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殊,区域构造背景复杂,水土生态环境脆弱,工程技术和建设管理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超前谋划。
创新设计思路,加快水电开发前期工作。要深入开展工程建设必要性、可行性研究论证,查明工程区基本条件和认识工程建设重难点问题。为此,需要广泛开展水文泥沙、工程地质、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调查研究,对开发方式、开发规模、工程布置、关键技术难题进行多方案研究,综合优选,从而为开发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西部河流山高谷深,地质构造发育,工程地质问题突出,水电开发中坝基、边坡和地下工程的岩体变形稳定,枢纽工程防震抗震,建筑物材料抗冰冻和耐久性等问题突出。此外,高原缺氧环境施工条件差,施工作业困难,效率低,质量控制难度大。因此,需要加强技术攻关,研发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提升工程建设能力。
在新材料方面,要研发具有高抗冻性、抗碳化性的高性能混凝土,宽适应性的沥青混凝土和复合土工膜防渗材料,耐紫外线照射的长效防腐耐磨金属材料,高自流性、快硬、早强防冻型灌浆材料。在新技术方面,要研究深厚覆盖层坝基处理技术,高水头大流量泄洪消能防护技术,高坝高边坡工程防震抗震技术,深埋地下工程及高陡边坡岩体变形稳定控制技术等。在工艺及设备方面,要开发大坝填筑碾压、混凝土防裂、深覆盖层基础处理、围岩固结灌浆等设计施工的工厂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装备和工艺。
当前,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蓬勃兴起,数据已经成为新的资源。水电开发要紧密依靠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数字化技术,提高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水平和效率。大数据、云计算、智联网、北斗导航、“4S”、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还将进一步促进设计、建设和工程运行高效化和智能化。基于数字化的水电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流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不久也将在行业内普遍推广。
“十四五”期间,水电开发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开创新发展格局;要创新设计思维,统筹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水电开发与移民发展,水电开发与新能源建设的关系;增强科技创新引领和信息化数字化支撑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工程安全、环境优美与社会和谐相统一。水电开发既是带动新能源发展、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碳排放的需要,也是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防灾减灾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展望未来,水电开发大有可为。
- 标签:水电开发程度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