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电力能源  火电

全国碳市场推迟扩容碳数据核算难题何解

全国碳市场推迟扩容碳数据核算难题何解

  在全国碳市场的第一个履约周期,2000多家火电企业的碳排放报告质量良莠不齐。除了极少数恶意造假的情况,不少企业的碳排放数据质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2021年10-12月,生态环境部组织31个工作组在全国各地调查管控企业的碳排放报告。《财经十一人》获得的资料显示,上述工作组把调查发现的火电企业碳排放报告数据问题分为四类:

  以安徽省为例,调查组在该省2020年的碳排放报告里共发现了12家企业共21项问题,其中,第二类问题占10项,其余为第三类、第四类问题。生态环境部要求各地在2022年4月底之前完成整改。

  ,通报全国碳市场数据造假有关问题,强调要严厉打击碳排放数据造假行为,并提出要建立长效机制,健全碳市场数据监管机制。

  《财经十一人》综合多方信息了解到,去年火电企业碳排放数据出现的质量问题主要源于三方面:碳排放数据核算指南的模糊性,数据获取流程的监管难题,以及燃煤元素碳含量高限值规定诱发的数据造假。

  目前,核算指南的模糊性问题已得到改善。生态环境部2022年3月15日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的通知》,更新了《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发电设施(2022年修订版)》(下称2022年版指南)。自2022年4月起,纳入全国碳市场管控的发电企业按2022年版指南核算。

  2022年版指南细化了一些数据核算的流程,例如,在元素碳检测方面,从样品采样、制样、化验、基准换算各个环节都给出了规范。还规定了更加明晰的核算方法,如元素碳不同基换算采用的水分的选取、供热量、供热煤耗计算等,确保企业报送以及核查机构核查时统一核算方法和尺度。同时,2022年版指南还增加了检测内容,用于数据真实性的交叉验证。

  但有业内人士认为,2022年版指南对碳排放数据质量控制要求过于理想化。比如,指南要求,燃煤元素碳含量需每月缩分样检测,每日采集入炉煤缩分样品,每月将获得的日缩分样品合并混合。合并后的入炉煤缩分样品混合样相关参数值,需与各入炉煤相关参数的加权平均值一致。某电力集团碳资产负责人对《财经十一人》表示,混合样相关参数为检测值,后者为加权平均值,要两项数据保持一致,不太符合实际情况。

  在数据获取流程的监管上,目前仍面临挑战。去年出现数据问题的火电企业里有不少在样品选取、送检等过程中不规范,甚至弄虚作假。例如,生态环境部通报的江苏省2020年碳排放报告质量问题清单里,13家出现问题的企业中有6家企业的碳排放报告数据质量保障体系未建立或不规范,缺少采样、制样和化验、保存样品、送检等流程方面的监管制度。

  “即使要求更加严格了,企业想要造假仍然难以察觉。”资深碳市场研究人士、《碳中和时代》作者汪军对《财经十一人》说,含碳量数据无法实现连续监测且数据间隔过长,因此过程监管始终是个难题,核查机构、主管部门不可能24小时全程监管。碳市场的初衷是为了以更经济的方式推动全社会减排,具体到每家高耗能企业来说,主管部门应督促其在能减排的方面加快减排。一些不影响企业减排成效的数据如果监督成本过高,可以无需实测,用行业平均值或默认值就可以了,这不影响公平,而且更有利于提高效率。

  燃煤元素碳含量高限值政策是指,在企业没有实测该数值的情况下,需采用比实测值高20%-30%左右的惩罚性数值。全国碳市场披露的首例数据造假企业就是为了避免该政策。业界对该政策的争议一直较大。

  碳中和综合服务机构中创碳投的相关负责人对《财经十一人》说,元素碳含量高限值高估了企业的碳排放量,偏离了碳排放核算真实、准确的原则。而且实测元素碳含量各个环节都容易被人为干扰,大幅增加了核查和监管难度及成本,埋下了碳排放数据造假的隐患。中创碳投已于2022年4月向相关部门提交了重估该政策的建议,后续对该政策的修改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该负责人建议,用一个更接近真实值的数值代替高限值,且今后根据情况可对其更新。待技术、标准规范等各方面条件具备后,不实测的企业也可以直接以在线监测的方式计算出碳排放量。核算法和在线监测法可共存和互补,以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

  在主管部门加大对数据质量问题的督查力度的情况下,总的来说,业内人士对火电企业今后的数据质量更加乐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生态环境部以及各地生态环境部门,都在加强监管的频率和强度,多地还推出了举报碳排放数据造假的高额奖励措施,对数据质量出现问题的企业将加大惩罚力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火电行业是什么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