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打分不公”更需要体育专业主义
无论是竞技体育发展,或是赛后维权,更需要的是专业主义
这两天,东京奥运赛场上围绕裁判的争议异常热闹。
说得最多的,是7月28日的体操男子个人全能赛。那场比赛里,日本选手桥本大辉一条腿直接踩出界外,但获得了14.7的高分,并最终拿到金牌。
这在互联网上引发轩然大波,已经退役的体操名将纷纷表达质疑,社交平台上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对裁判的谩骂。压力之下,国际体联7月30日在官网公布了评分细节,证明打分无误。国内舆论场也出现了一些专业的分析,从体操运动的规则本身来解读打分公正与否。
当然,这些专业说明也未必能服众。而且在体育赛事里,裁判无意的失误、有意的偏袒,也不少见。历届奥运会上,不少国家的运动员都曾遭遇过类似情况,很多也确实被证明为误判。可以说,自有竞技体育以来,“黑哨”之类的争议就相伴相生了。
但在今天,由于网络社交平台的兴起,奥运会的解读层次变得更加大众化、平民化、外拓化。想想以前,我们对比赛的理解主要依赖专业媒体、电视主播、特邀嘉宾,但现在大多是刷刷微博,跟在广大网友后面吐槽几句。这样形成的现象是,整体舆论场上情绪表达多,专业分析少;吃瓜心态多,理性判断少。
不过无论是竞技体育发展,或是赛后维权,显然更需要的是专业主义。竞技体育发展到今天,其规则设计、战术安排都已经非常专业、复杂。哪怕是遭遇了不公平对待,在规则框架内寻找依据进行申诉,才更有获得更正的可能。
对于大众来说,也有必要对这种认知门槛有大体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更是举办体育赛事的目的,让大众在屏幕里了解体育的魅力与精致。
围绕裁判的争议,应该成为普及体育专业主义的契机。值得欣慰的是,在一些关注体育的社交平台上,讨论基本上是专业的;也有很多对体操知之甚少的网友,在英语文献里寻找着“落地出界究竟扣几分”。这种探讨就是相对有含金量的,我们观看体育运动的目的,终究是为了更了解一门运动,而非只是寻找一个情绪发泄的通道。
理解体育的专业主义,也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运动员,认识体育精神,进而涵养心态。
今年,奥林匹克的标语还加入了“更团结”,体育专业主义也是个包括从规则到精神的丰富概念,是在团结与尊重等宏观价值之下,展开身体与智慧的较量。
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曾写道,体育是“和平年代的战争”。“战争”终究避免不了热血、冲突乃至强烈的社会情绪。但人类之所以发明体育,事实上也是为了让竞争变得克制、可控、理性。我们今天观赛其实也是如此,我们当然会有不满、质疑,但如何让这种情绪变成对体育运动的全面理解、对体育精神的深刻认识,也是社会理性成长的必修课。
成都商报-
易之
少年阿宾小说全集 http://www.xinzhiliao.com/zx/jiankang/9582.html- 标签:龙阳之好,网络推广的途径,宅男女神集中营,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