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集团2022年度十大新闻等你决定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开局之年。
10月16日,中国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总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中核集团党组、董事长余剑锋,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党委、院长王丛林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出席大会。大会期间,余剑锋同志当选中国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中核集团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突出“七个聚焦”,实现“五个全覆盖”,做到“五促进”,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既整体把握、全面系统,又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努力在学思践悟中走在前列、干在实处。
2022年,中核集团在全系统全面铺开、深入开展“建功新时代,喜迎二十大”主题活动,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总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这个主题主线,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守正创新,高质量参加中央企业贯彻落实习总重要讲话精神成果展和央企专题座谈会、举办集团公司党组学习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读书班、正式发布《强核报国、创新奉献,党的十八以来改革发展成就》报告,开设“中核这十年”专栏宣传等,大力唱响强核报国主旋律,弘扬创新奉献正能量,全方位多角度营造了喜迎喜庆党的二十大浓厚氛围,相关经验做法获得国资委高度认可。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2022年1月,中核集团将1月15日确立为集团公司主题文化建设日,并命名为“中核日”,大力倡导“喜庆二十大、决战三百天”,开展“强国有我、薪火相传”党史学习教育专项活动,举办“年陈文化”授彰仪式,发布新司歌《祖国需要我》,开展司歌传唱活动,深入推进“精细化管理年”专项工作,以时刻铭记核工业的创业初心,以奋进之姿永葆强核报国之志。
时代楷模、中国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彭士禄当选“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4月13日,核工业总医院、核工业四一六医院等131名医护工作者集结出征驰援上海抗疫。4月10日,中核五公司支援建设上海方舱医院金山项目,仅仅用72个小时快速完成5个方舱建设任务。
3月25日,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第2台机组——中核集团福清核电6号机组正式具备商运条件。至此,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运。
这是我国核电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标志着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有力支撑了我国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跨越。习总多次在国际场合称赞华龙一号是中国完全自主三代核电技术,要把它推向全世界。2015年6月,李克强总理考察中核集团时曾指出,你们是在铸“国之重器”,为中国发展“强筋壮骨”。
福清核电5、6号两台机组是华龙一号全球示范工程。其中,5号机组创造了全球三代核电首堆建设的最佳业绩,入选中国党一百年大事记,5、6号机组入选党的十九大以来大事记。同时华龙一号亮相“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
2022年是中阿建交50周年。核电项目合作是中阿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月1日,阿根廷核电公司与中核集团以及中核集团中国中原、中国中原阿根廷分公司正式签署阿根廷阿图查三号核电站项目设计采购和施工合同。
根据总承包合同约定,中核集团将通过工程总承包方式,以“交钥匙”模式,为阿根廷建设一座华龙一号压水堆核电站。作为我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目前华龙一号海外示范工程——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2、3号机组已投入商运。此外,华龙一号在国内已实现批量化建设,福建漳州、海南昌江等工程进展顺利。
9月9日,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在京发布嫦娥五号最新科学成果: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在月球样品研究中发现新矿物,被命名为“嫦娥石”,并获国际矿物协会新矿物分类及命名委员会批准。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月球新矿物,也是国际上发现的第六个月球新矿物。作为我国天体矿物学研究的重大突破性成果,“嫦娥石”的发现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现月球新矿物的国家,为和平利用和合作开发太空资源贡献了中国力量。
发布会上还公布了中核集团其他两项月球样品研究成果:一是我国首次成功获得嫦娥五号月壤中未来聚变能源资源——氦-3含量及提取参数条件,为我国月球资源评价和开发提供了基础科学数据;二是系统研究并获得了月壤颗粒的典型形貌特征,为研究月壤形成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中核集团原子能院还于3月17日发布嫦娥五号月壤研究成果,对于加深人类对月球演化的认识,以及我国后续对月球探测与资源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三门核电3、4号机组(4月20日),漳州能源3、4号机组(9月14日)等4台新机组获得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准。
此外,2月25日,2022年我国开工建设的首台核电机组——田湾核电8号机组主体工程开工。6月28日,三门核电3号机组核岛反应堆浇筑第一罐混凝土,标志着三门核电二期工程正式开工。4月19日,北疆地区首个百万级清洁能源大基地项目——布尔津抽水蓄能项目建设正式启动,这是中核集团新华发电围绕抽水蓄能电站打造的“水、风、光、储”一体化大基地项目。8月,中核集团秦山核电与浙江海盐共同谋划的《零碳未来城发展规划》获正式批复,标志着国内首个依托核能综合利用打造的零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规划正式亮相浙江。11月30日,“玲龙一号”全球首堆反应堆厂房管道支吊架开始安装,标志着“玲龙一号”海南昌江多用途模块式小型堆核岛安装工程正式开工。
这是中核集团积极贯彻落实习总重要讲话精神,立足“三新一高”,全面落实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有序拓展清洁能源产业,进一步优化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推动中国核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
11月23日,中核集团在京正式发布中国先进压水堆用户要求文件(CUR)。这是我国首部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压水堆用户要求文件,是继美国电力研究所用户要求文件(URD)、欧洲用户要求文件(EUR)出台之后世界核电发展史上的又一力作,标志着我国在核电标准化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迈进引领世界先进核电发展的新征程。
CUR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结合了国内外核电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融合了我国核电行业40多年设计、建造和运行经验,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CUR将引领中国未来压水堆核电的技术升级,提升中国先进压水堆的市场竞争力,对我国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和加快核电“走出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0月19日,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HL-2M)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HL-2M)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1兆安),创造了中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标志着我国核聚变研发距离聚变点火迈进重要一步,跻身国际第一方阵,技术水平居国际前列。
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HL-2M)等离子体电流能力可以达到2.5兆安以上,目前运行已超过1兆安,创造了我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此次全新的突破,意味着该装置未来可以在超过1兆安培的等离子体电流下常规运行,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对我国未来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堆(ITER)实验及自主设计运行聚变堆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1月22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核心部件——被喻为ITER“防火墙”的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完成首件制造,其核心指标显著优于设计要求,具备了批量制造条件。这标志着中国全面突破“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关键技术,实现该项核心科技持续领跑。
2022年5月,历时四年,由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项目——“华南热液型铀矿基地深部探测技术示范”项目通过国家验收。该项目通过相山铀矿示范区、诸广铀矿示范区技术示范研究、装备研制,取得了我国南方热液型铀矿深源成矿理论创新、深部盲矿定位技术方法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热液型铀矿科研和找矿上升新的台阶。该项目成果整体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开辟了我国深部第二找矿新空间,这是我国在地球深部铀资源探测的重大突破。
12月15日,恰逢我国首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安全发电31周年,我国首个核能工业供热项目在浙江海盐正式建成投用。这是继2021年浙江海盐核能供热示范项目一阶段工程建成以来,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和海盐县在核能综合利用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搭建了中国首个核能工业供热示范平台,为工业产业园区清洁能源替代提供了“中核方案”。
项目建成投产后,能够提供24小时热能供应保障,年工业供热约28.8万吉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4万吨,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有着重要意义。此外,5月27日,全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工程——中核集团田湾核电蒸汽供能项目开建。
10月28日,中核秦山同位素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在浙江海盐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同位素生产基地,将切实增强我国同位素国产化生产能力。
此外,4月26日,全球首批商用堆碳-14辐照生产靶件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三厂2号重水堆机组入堆,开始商用堆生产碳-14同位素,并预计将在2024年开始向市场供货,产量可充分满足国内需求。8月18日,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正式揭牌落地核动力院。
这是中核集团在同位素生产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将彻底解决国内同位素供给问题,为打造核技术应用产业示范基地、建立稳定自主的医用同位素供应保障体系,带动同位素应用产业链发展,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0月,“国际原子能机构放药及放射源协作中心”正式落地中核集团中国同辐。这是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法国、俄罗斯、葡萄牙之后建立的第四个、也是亚洲地区首个放药领域的协作中心。
目前全球共有46个IAEA协作中心,支持业务领域涉及环境、粮农、健康、水资源、同位素生产与辐照技术、核科学、核安保、核能等多个方向。IAEA放药及放射源协作中心是资源整合、交流合作的国际化平台,中国同辐将在中心合作机制下与IAEA及成员国核领域专家、学术组织、企事业单位开展包括放药中心标准化设计与运营、放药质量控制、放药研发与应用推广以及工业示踪剂和密封放射源生产应用四个方面的合作,合作内容涉及行业分析、标准制定、人才培养、创新应用、示范项目等多种形式。
12月22日,中核集团原子能院与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签署基于硼中子俘获癌症治疗装备(BNCT)治疗中心建设项目合作协议,双方共同致力于推动我国首个基于回旋加速器的BNCT治疗装备首台套示范工程的建设。这标志着原中核集团打通了基于回旋加速器的高端放疗装备从科研样机到商品机的转化路径,是科技创新助力市场经济、造福人民生命健康、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重要体现,展现了央企的使命担当,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和社会效应。
BNCT是国际肿瘤治疗领域最前沿的癌症靶向治疗技术之一,常用于头颈部肿瘤、黑色素瘤等癌症治疗中。11月25日,国内首台基于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的BNCT装备研制关键技术全部打通,具备开展BNCT商品机设计和建造的能力。该装备不仅可用于癌症治疗,还可用于生产放射性同位素药物,用于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早期诊断,实现一机多用。
11月30日,我国首批3台整机国产化主蒸汽隔离阀验收合格,整装待发即将运往华龙一号批量化示范工程建设现场。作为核电厂主蒸汽系统的关键设备,主蒸汽隔离阀主要用于执行安全壳和蒸汽发生器的安全隔离功能,阀门耐高温高压、启闭推力极大,需在事故工况下实现极短时间内快速关闭,其安全运行对于核电厂的发电可靠性极为重要。
作为主蒸汽隔离阀核心驱动系统的气液驱动装置,功能逻辑复杂、运行工况严苛,对系统、元件和结构设计、加工制造、鉴定等均有很高要求,且涉及液压、气动、机械、电气等多学科领域,是典型的高度集成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此前,该设备长期依赖进口,是核电关键设备“卡脖子”技术。
12月12日,中核集团首个国产化大型商用核电安全级DCS设备成功发运交付现场,发运至华龙一号批量化工程——漳州核电1号机组使用。这是中核集团自主研发的国产化“龙鳞”系统应用的首个大型商用核电项目,对实现自主可控、确保供应链产业链完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核电安全级DCS系统被称为核电站的“中枢神经”,是保障核反应堆及人员安全的重要系统,其安全等级高、技术难度大、质量要求严格。2013年,核动力院积极响应“核心技术必须自力更生”的号召,启动“龙鳞”系统研发工作;2018年,完成核心技术攻关,成功发布“龙鳞”系统;2019年,正式启动漳州1号项目。
10月27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自然》)发表我国锦屏深地核天体物理实验项目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将关键核天体反应19F(p,γ)20Ne的测量范围推进到世界最低能区,国际首次揭示了宇宙最古老恒星中的钙丰度之谜,进一步揭示了古老恒星的演化命运,进一步证明了我国已全面具备了进行深地核天体物理研究的能力。对此,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首席科学家约翰·马瑟来函表示,“祝贺你们的新测量,我觉得它们相当重要。”
我国锦屏深地核天体物理实验项目由中核集团原子能院牵头,联合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等科研单位于2020年底建成出束。2021年5月28日,习总在谈及“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时,提到了“世界最强流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
2022年8月,由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工业有限公司研发生产锗同位素材料实现自主化、批量化供应,并顺利交付清华大学深地科研项目组,彻底解决了项目关键材料需求,并为后续进一步拓展深地实验研究规模和深度奠定坚实的基础。该项目产品成功交付,得益于中核集团在锗同位素领域的成功研发和批量化生产,也标志着中核集团打破国外垄断,成为全球最大规模、各项技术指标最高的锗同位素材料生产供应商。
锗材料各类同位素可分别用于前沿科学探测分析、电子半导体、高分辨红外透视等不同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科技意义和战略意义,实现各类稳定同位素供应的自主和可控,对重大基础科研、国防安全和健康医疗、电子半导体等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是当前和今后实现相关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
2022年7月,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中央企业国企改革三年行动2021年度考核结果,中核集团获评A 位列中央企业第5名。同时,在中央企业所属“双百企业”、“科改示范企业”2021年度专项考核中,中核集团作为12家中央企业之一,所属6户“双百企业”和“科改示范企业”考核结果全部为标杆或优秀。
近三年,中核集团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作为改革工作总纲领, 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以改革培育企业竞争力,以改革提升企业治理体系和能力,全面完成各项改革任务,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核特色又具有普遍意义的改革发展之路,改革工作成效明显。
3月24日,中核集团、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联合开展“强国有我 ‘核’你一起”大学生志愿宣讲活动,面向全国高校遴选出1000支大学生志愿宣讲团队,通过演绎、宣讲、讲解等方式,向大学生、向社会公众讲述党领导下中国核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大向强,加快发展的伟大成就和精神密码,打造“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品牌!
本次招募公告一经发布,就引发了高校的热烈关注和反响。来自全国726所高校2270支大学生志愿团队报名,参加高校涉及31个省(市)、自治区的268个城市。经过遴选,1000支大学生志愿宣讲团队脱颖而出。5月20日,“强国有我 ‘核’你一起”大学生志愿宣讲活动正式开启。
7月22日,在第17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举办期间,中核集团发布首份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报告《核谐之美、万物共生——中国核电2022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并同步展出首届“核谐之美”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获奖作品,标志着中核集团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和社会责任践行方面取得了新的显著成果,为建设美丽中国赋能添彩。
专家认为,该报告充分展现中国核电在坚持实施核能发展和生态保护协同并进、开展水生生物、陆生生物、栖息地保护以及与利益相关方共享核能福祉等方面作出的努力。报告应用《自然资本议定书》方法学评价了我国核电机组数量最多、堆型最丰富、累计发电量最多的秦山核电基地建设运营对自然资本的影响和依赖,具有较好的先进性、示范性和创新性,以科学的方法、有效的管理、积极的实践助力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和2050年生物多样性愿景目标的实现。
此外,9月19日,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中核集团正式启动我国首届核工业核科普创意大赛,全面回顾了核科普品牌的十年建设历程与成就,全网征集核科普创星,这也是积极贯彻落实习总关于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
7月2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了关于第23届中国专利奖授奖的决定,中核集团共9件专利获奖,继2021年获得中国专利金奖后再次获得1项金奖、3项银奖以及5项优秀奖,突破历史最好成绩。
此次中国专利奖获奖专利涉及快堆、铀矿地质勘探、核燃料、反应堆控制、核电厂运行维护、核电工程建设等多个领域。其中,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首次获得中国专利金奖,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首次获得中国专利银奖,秦山核电首次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反映出集团公司在核行业全产业链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的深厚积淀与雄厚实力。
- 标签:核能核电新闻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
-
中核集团2022年度十大新闻等你决定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开局之年…
- 中核集团@流浪地球: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
- 反制西方制裁俄方祭出新招是对西方的警告也是对中方的提醒
- 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海外首个工程两台机组正式交付巴基斯坦
- 我国“华龙一号”核电站海外首个工程两台机组正式交付巴基斯坦
- 一些国家选择去核中国为何坚定发展核能?国家核安全局回应
- 核能创新零碳未来!第23届太平洋地区核能大会开幕
- 【科学时报】中国核学会喜庆30华诞
- 院士走进葫芦岛科普盛宴详解为什么发展核电
- 厉害了核电!4张图看懂为何发展核电是国际能源趋势
- 中国核学会喜庆30华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