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中国核电新格局呼之欲出 中核和中核建合并获批
在公布筹划重组事宜的消息不到一年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下称中核)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下称中核建)的合并有了最新进展。
1月24日,据《中国能源报》报道,国务院已批准中核与中核建实施重组。这将是继原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下称中电投)与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下称国核技)、国电集团与神华集团合并后,能源行业第三例落地的央企重组。
中核董事会秘书潘建明就上述问题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尚未获知该消息。但有业内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合并方案确已批准,只是尚未对外公布。
2017年3月17日,中核旗下上市公司中核科技发布公告,称正在筹划与中核建战略重组事宜,方案确定后尚需获得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两天后,上市公司中国核电、中国核建也公布了该消息。
中核董事长王寿君曾对媒体表示,中核与中核建的重组,就像是“谈恋爱”,“恋爱”的过程可能是迅速闪婚,也可能是长达十年的爱情长跑。事实证明,两家公司的恋爱时间并不长,就将修成正果。
这两家公司原最早均属于原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下称中核总)。1999年,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中核总被划分为中核和中核建。中核集团继承了中核总的衣钵,承接了大部分产业,中核建则负责核电工程、军工工程等方面的建设工作。
多位业内人士曾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中核与中核建的合并不意外。两家企业业务互补,重组难度相对较小,重组后的中核竞争能力将大为加强,利于更好地在全球核电市场上竞争。
中核是国内投运核电和在建核电的主要投资方、核电技术开发主体、核电设计及工程总承包商、核电运行技术服务商和核电站出口商,同时也是是国内核燃料循环专营供应商、核环保工程和核技术应用主力。
中核建的主业为核军工、核电、核燃料循环、核技术应用、核环保工程等领域的科研开发、建设和生产经营等。
中核建在中国核电施工工程市场上,长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是国内外唯一一家连续30余年不间断从事核电建造的企业,承担了中国和出口的所有核电机组的建造任务,具备同时承担40台核电机组的建造资源和能力。
截至2017年6月底,中核建已承担了63台核电机组的建造任务,正在承建的核电项目包括红沿河、阳江、台山、防城港、福清、田湾、三门、海阳、石岛湾以及巴基斯坦恰希玛、卡拉奇等11个项目共23台机组,是世界上在建机组数量最多的企业。
鉴于中核和中核建的体量相差悬殊,业内多认为,中核建业务将被直接并入中核。中核集团由100多家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组成,中核建设仅有16家成员单位。
在两家公司的领导安排上,国家主管部门也做了伏笔。2016年12月,王寿君由中核建董事长调任到中核集团担任董事长。目前,中核建总经理为顾军,董事长一职仍空缺。值得注意的是,王寿君生于1955年7月,将于今年8月年满63周岁。2017年12月,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原总经理余剑锋被调往中核担任总经理。
此前,在中国核电行业,具有核电运营资质的企业只有三家——中核、中国广核集团(下称中广核)以及原中电投。
2015年,中国核电行业完成第一次整合。中电投和国核技合并为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下称国家电投)。国核技成为国家电投下属公司。中国核电领域,国家电投、中核、中广核三足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不过,在目前电力央企大重组的背景下,中国电力企业格局或还将会发生变化。2017年11月底,国电集团和神华集团合并重组的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
国家电投董事长王炳华曾对媒体透露,国家电投与华能集团就重组正在接触,“大戏在后头,静观其变”。
中广核作为中国最大的核电运营商,手握核电优质资产和核电牌照,和企业能源央企合并的传闻颇多。此前,和中核建以及神华集团都有过合并传闻。
2017年5月,彭博社报道称,中国政府考虑将主主要的火电企业和核电企业合并重组为三家,可能方案之一是将神华、中广核和大唐合并为一家公司;另一考虑方案是向重组后的神华和国电,注入一家核电公司。
电力央企重组大幕徐徐拉开,各大电企先后登场。就在国电集团和神华集团合并的消息传出不久,国家电投董事长王炳华向媒体确认,与华能集团就合并事宜正在接触。这让早些时候就已公开的中国核工业集团(下称中核集团)和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下称中核建)的重组,显得略微沉寂。
3月17日,中核旗下上市公司中核科技(000777.SZ)发布公告称,中核集团正在筹划与中核建战略重组事宜,重组方案尚未确定,方案确定后尚需获得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两天后,上市公司中国核电(601985.SH)、中国核建(601611.SH)也公布了该消息。
3月8日,刚履新不久的中核集团董事长王寿君,对媒体透露了中核与中核建的重组事宜,并表示双方就像是“谈恋爱”,恋爱的过程可能是迅速闪婚,也可能是长达十年的爱情长跑。
对于中核和中核建的合并,业内并未表现出太多惊讶。“这两家公司原本就为一家。”多位业内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国家核安全局一位中层干部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两家企业业务互补,并无太多重叠,重组难度相对较小。”
中核和中核建曾经都属于原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下称中核总)。1999年,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中核总被划分为中核集团和中核建。中核集团继承了中核总的衣钵,承接了大部分产业,中核建则负责核电工程、军工工程等方面的建设工作。
大多数业内人士看来,与中核集团重组,对于中核建的意义更为重大。“中核建是建设安装单位。它的角色相当于乙方公司,是为中核、中广核这样的业主公司服务的。”中国广核集团(下称中广核)的一位技术人员对界面新闻记者称。
中核官网显示,中核集团的领导成员共有13位,包括董事长、总经理、四位副总经理、总会计师、纪检组组长、总工程师等等。中核建的高层则相对简单,包括总经理、两位副总经理、股份公司总裁、纪检组长、总会计师等六位高层。
“中核和中核建的重组,难点在于人事安排。”中核一位退休专家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中核集团现任一把手王寿君,在去年12月由中核建调任到中核集团担任董事长一职。出任新公司一把手的可能性较大。而中核建董事长一职目前空缺。
中核集团的业务涉及核军工、核电、核燃料循环、核技术应用、核环保工程等领域,已建立了完整的核工业体系,是中国唯一拥有完整核燃料循环产业、能够实现闭式循环的企业。如与中核建合并,新集团将形成核电开发建设一体化的模式,产业链更为完整。
鉴于中核和中核建的体量,后者的业务并入中核的可能性更大,“很可能并入工程板块”,多位受访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中核集团由100多家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组成,中核建设仅有16家成员单位。
在中国的核电工程建设市场,尤其是核岛工程建设上,中核建一家独大。其上市公司中国核建(601611.SH)2016年年报显示,截至去年底,全球核电机组在建数量为60台,中国核建承担其中24台机组的建设任务,占全球在建核电机组的40%。
“但建设安装的单位,业绩取决于任务合同量,没有任务量,也就没有工作量,这完全取决于市场需求。而业主单位建好一个核电站后,每年会就有稳定的收入。”上述中广核人士说。
让中核建倍感压力的是,目前中国的核电审批进入了停滞阶段。2015年12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准了防城港二期3、4号和田湾5、6号四台核电机组后,至今一年半多的时间内,中国政府再未放行一台新核电机组。这让中核建陷入了未来业绩增长的担忧中。
核电工程建设是中核建的核心业务。但根据其上市公司中国核建发布的报告,2016年报告期内,中国核建的核电工程建设业务板块实现营业收入为101.72亿元,只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4.67%。工业与民用工程建设业务,反而成为中国核建的最主要收入来源。2016年,其工业与民用工程建设板块实现营业收入为264.45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64.13%。
6月14日,中国核建发布的经营情况简报显示,今年1-5月,新签合同额为206.78亿元,同比下降了15.5%,其中核电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为18.91亿元,同比下降了72.5%。
2016年,中国核建净利润约7.99亿元,同比增长0.12%。跟中核集团下属的上市平台——中国核电(601985.SH)去年实现净利润81.08亿元相比,显然不是一个量级。
盈利能力较低是国资委主导中核和中核建合并的原因之一。上述中广核人士也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中核建目前的工作量并不饱和,业绩压力大,和中核合并将得到缓解。”
但中核建一位高层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二者的合并主要是出于央企重组战略的考量。“中核建的核电工程业务占比高,这几年核电进展缓慢,比例有所下降,在其他业务上做了加强。但总体上保持了业绩增长的速度。”该人士称。
为改变“施工单位”的身份跻身核电业主的行列,中核建近几年一直在力推高温气冷堆技术,希望成为获得第二批核电运营牌照的企业。
2014年3月,中核建从清华大学取得了高温气冷堆技术的推广许可,并成立了核建清洁能源有限公司,为中核建的核能产业化推广以及投资运营平台。2014年10月,启动该项目初可研工作的瑞金高温气冷堆,成为中核建重点推进的项目。
但遗憾的是,华能集团公司(下称华能)控股的中国首座高温气冷堆示范项目——山东石岛湾核电站,一直迟迟未能投产,成本也在不断攀升。首堆项目建设进展不顺,使中核建瑞金项目的推进也受到了影响。
“如果和中核合并,中核建不需要考虑核电牌照,依靠中核的科研能力和资金,就能加快高温气冷堆技术的推广。”上述国家核安全局的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对于两家公司的合并,业内看法并不一致。部分业内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指出,合并不利于专业化分工,且不利于核电行业的市场竞争。
“中核建是为其他业主服务的工程建设公司。如果跟中核合并,其他业主就会受到限制,对市场竞争不利。对于一个行业而言,存在几家公司进行市场竞争,有利于良性发展。”上述中广核人士指出。
早在2014年,关于中国核工业是否该“大一统”就曾引发讨论。彼时业内频传中广核将与中核建重组。中核集团官方媒体《中国核工业》杂志随后发表署名为朔风的文章——《中国核体制改革亟需做好顶层设计》,文中暗指中广核“抢跑”,还强调了核工业“大一统”的必要性。
该文提出,核工业是政府高度管制的行业,并非市场化高度竞争的行业,在这种情况下,分业竞争体现市场化的地方并不多,反而会使得相关企业把精力放在政府公关和劣性竞争方面。其结果非但没有提升产业发展效率,反而增加了国家协调的难度。国外的同行会趁机利用这种竞争关系,在其技术转让、寻找合作伙伴和市场开发等方面,给国内同行制造矛盾,提高自身身价,最终牺牲的是国家的利益。
中核原董事长孙勤也曾表示,整合国内核工业资源,可以增强中国现有的核工业实力。他表示,目前中国核电行业存在多个核电公司,产生了业务分散和重复建设等问题,不利于中国核电走出去,应该整合资源以提高核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水平。
中核和中核建合并后,另两家国字号核电巨头——中广核集团和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下称国家电投)将面临更强的竞争对手。不过,在电力央企重组的大背景下,国家电投和中广核也有可能面临重组。
中核和中核建的重组,是核电行业的第二次整合。上一次是原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下称中电投)和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下称国核技)的合并。
2015年6月,中电投和国核技合并为,原国核技董事长王炳华出任新公司董事长。国核技成为国家电投下属公司。
国家电投重组挂牌后,中国的核电领域,正式形成了国家电投、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三足鼎立的局面。
此前,在中国的核电市场上,具有核电业主身份的只有三家——中核、中广核、中电投,他们持有核电运营牌照,能在核电站项目中获得控股权。
核电站建成后收益稳定,国核技、中核建,以及华能、大唐等五大发电集团也希望获得核电运营资质。国核技通过与中电投的合并,顺利进入核电业主俱乐部,剩下的中核建、大唐和华能三家公司,成为最有希望获得新核电牌照的企业,各自也都对核电市场做了布局。
目前,中国电力央企正在面临大重组,除了国电集团和神华集团的合并已初见端倪外,澎湃新闻7月5日报道,国家电投与华能集团就重组正在接触。国家电投董事长王炳华回应澎湃新闻称,“还在推进当中”,大戏在后头,静观其变。
如果中核和中核建、国家电投和华能、神华和国电的合并成行,只剩五大电力集团中的大唐集团、华电集团,核电企业中广核,未涉及重组。
国家希望减少市场主体,避免资源浪费,因而开启央企重组。发放新核电牌照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中广核作为中国最大的核电运营商,手握核电优质资产和核电牌照。对于大唐、华能等没有核电运营资质,却希望进入核电领域的发电集团而言,中广核是理想的合并对象。
截至2017年5月底,中广核拥有在运核电机组20台,装机容量2147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8台,装机1027万千瓦。
根据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到2020年中国在运和在建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8800万千瓦,预计至2020年将招标30台以上机组,如果按照每台机组150亿元计算,总体市场空间近5000亿元。
虽然今年的核电审批仍未有进展,但是根据能源局年初印发的《2017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2017年计划开工8台机组,并推进新的8台机组的项目前期工作。今年核电开工仍是大概率事件。
中广核和企业能源央企合并的传闻并不在少。除了上文所述的和中核建外,其还与中国第一大煤企神华集团有过合并传闻。
今年5月,彭博社还报道,中国考虑将主要火电企业和核电企业,通过合并,重组为三家,其中之一是将神华、中广核和大唐合并为一家公司。
据彭博社报道称,目前正在重组的神华和国电,另外还在考虑,可能要寻求向合并完成后的新实体注入一家核电公司。
这家公司会否是中广核?中广核到底是独立发展,还是寻求和企业电力集团的合作?抑或是靠拢中核,像此前两家合并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那样,进行融合?“目前都看上层领导的意思,不到最后宣布,变数都在。”上述多位采访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做出如此表述。
- 标签:中国核电和中国核建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
-
聚焦 中国核电新格局呼之欲出 中核和中核建合并获批
在公布筹划重组事宜的消息不到一年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下称中核)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下称中核建)的合并有了最新进展…
- 中国核电信息网:核建企业加快非核市场开发
- 中国核电:善用核能力量 赋能美好生态
- 美媒关注中核与中核建合并:中国打造核电“巨无霸”
- 核电信息网:核电泵用机械密封成果转化获支持
- 中国核电和中国核建完成换届一二把手均是60后最大58最年轻50
- 中国核电是什么板块股票 什么概念
- 中广核:自主核电站神经中枢“和睦系统”已应用于国内15台新建机组
- 国家核电(上海核工院)主导制订发布我国首个核电IEC国际标准
- 科普:什么是核电站的DCS
- 从秦山核电站安全运行30年看我国核电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