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电力能源  核电

山西省煤炭博物馆(山西省煤炭博物馆观后感)

山西省煤炭博物馆(山西省煤炭博物馆观后感)

 

◎ 周脉明

今年3月中旬,我去兰州途径太原逗留。作为一个曾经在800米深处摸爬滚打过多年的煤炭人,自然而然就要去中国煤炭博物馆的地下模拟矿井参观。

中国煤炭博物馆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桥西,迎泽大街和晋祠路交汇处。地下模拟矿井号称中国煤炭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居民电价:分单一制电价和阶梯电价,单一制电价就是不管你什么时候使用,都是这个价;部分经济较发达地区实行阶梯+峰平谷电价,简单来说,就是用电量越多,电价越贵;在用电高峰时段用电,电价就更贵了。

上午九点整,20多岁的解说员小邓,把我带进了地下模拟矿井。这是一座运用大量实物原型以1∶1的比例复制的地下模拟矿井。小邓告诉我,模拟矿井的参观路线有800多米长,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在亚洲最大,是全国第一个煤矿模拟景观体验馆。地下模拟矿井分为古代煤窑、运输大巷、近代煤巷、炮采工作面、地质隧道、机械化掘进工作面、影视播放区和机械化采煤工作面八大景观。

我和小邓各自戴上矿工帽,打开矿灯,走进罐笼,很快就下降到了800米深处。走出罐笼,眼前豁然开朗,原来我们俩来到了现代运输大巷,大巷灯光明亮,宽阔,两边采用坚固、整齐、美观的料石砌成,犹如城市的过街涵洞,一点也没有感觉到这是在地下800米深处。在大巷里乘上矿车,叮铃铃随着一声清脆的铃声,矿车轰隆隆……沿着巷道向前驶去。灯火通明的主巷道、各种通风和电力设备、鲜亮的安全警示标牌、井下调度室、临时休息室、蜿蜒曲折的铁轨……让我感觉又回到了当初工作过的煤矿。

走下矿车,最先来到古代采煤巷。这里竟然和主巷道的明亮宽敞显得格格不入。墙壁有个标识牌,上面写着宋代采煤窑。工作面窄小黑暗,煤壁上昏暗的小油灯就是工作面的照明工具。巷道内没有支护,更没有通风设施。只见两位年过半百,煤尘垢面的蜡人矿工,肩膀上挂着煤油灯,后背上驮着大大的煤块,亦步亦趋,往前行进……

小邓告诉我,当时没有先进的采煤技术和采煤工具,老祖宗采用刨根落跺的方式采煤,也就是在工作面煤壁的根部挖一个槽,依靠煤的重力使其自然塌落。利用肩扛背驮的方式将煤运到洞口,利用摇把辘轳把装到筐里的煤提升到地面。在这样的环境中采煤,其人身安全可想而知。

办公室内的温度在空调关闭后将持续一段时间。下班前20分钟关闭空调,既不会影响室内人员工作,又可节约大量的电能。空调节能温度,夏天保持在26度,冬天20度。

穿过宋代采煤窑,便到了近代采煤区。这里所采用的是半机械半手工的采煤方式,也就是炮采。由传统的镐刨肩扛背驮变成了打眼、放炮,然后再把原煤通过人工用大板桥攉煤到溜子槽内,通过电机带动溜子槽转动,把原煤运到矿车内,由矿车把原煤提升到地面。同时在安全方面,利用圆木支护和局部通风的方式保证了矿工的生命安全。在地质岩层巷道,再现了给矿工安全生产带来重重困难的无炭柱断层渗水和褶皱等地质现象。凡是在煤矿采过煤的人最不愿意遇到的就是这些地质灾害,因为这不但影响煤炭产量,更重要的是会带来财产损失和威胁矿工的生命。一根根竖立的粗壮的圆木支撑的梯形棚子,几位矿工在敲梆、问顶、挂梁、啃梆、打戕柱、做支护……我犹如身临其境,回到了当年自己在煤矿摸爬滚打的工作面,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同事在工作面挥汗如雨的场面……

小邓带着我穿过近代采煤区,便到了地下模拟矿井的重头戏——现代化综掘工作面。在宽敞的采煤工作面,陈列着进口的大型采煤机,采煤机坐在驾驶室,采煤机长长的脖颈往前探着,犹如一只巨大的恐龙在吞噬着煤海。小邓告诉我,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国大多数大型煤矿基本实现了机械化采煤,实现了采煤、装煤、运煤的一条龙机械化生产。不但产量大大提高,而且采用了单体液压支护,通风系统由局部变成了综合通风,矿工的生命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走在工作面内,我不时地用手触摸一下一根根上半部银光闪闪,下半部红光四射的液压单体,仿佛置身于白桦林深处,体会到了来自地层深处的厚重与大自然的淳朴,更能体会到先进的现代采煤技术与落后原始的采煤技术的天壤之别。人类文明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们的采煤技术也与时俱进……

走出地下模拟矿井,一看表,时针已经指向10点半了,我竟然用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对煤海进行了探秘。因为要赶火车,我只好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小邓,告别了地下模拟矿井,告别了中国煤炭博物馆。

(作者简介:周脉明,男,1967年出生。现居鹤岗市,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经过亿万年形成的、短期内无法恢复的能源称非再生能源,如化石燃料、核燃料。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